小学数学体验教学初探
2014-10-11李慧燕
李慧燕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说
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106—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亲身经历或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感性经验,不但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目的。
一、 组织合作交流,让学生“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教师始料未及的奇特想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首先,让学生按个去除,得出、、能化成有限小数。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分数为什么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思考后猜测:“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一个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教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充分“说数学”,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注重实践与操作,让学生“做数学”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圆柱体,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已对圆柱体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样远比带一个现成的圆柱体来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教学效果自然非常好。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的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小明还钱”的教学情境:小明向小桃借了一元钱买铅笔和橡皮,后来小明有钱了,但没有一元的,只有一角、二角、五角的钱。看完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一元等于几角?为什么只有一角、二角、五角,而没有三角、四角、六角、七角、八角、九角的钱……这些问题虽然有的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毫无关系,并且通过一节课无法一一解决它们,但却带给了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问题意识。然后教师再提取出该课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样由于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会特别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很高,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编辑:谢颖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