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014-10-11宋世鹏
宋世鹏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理性认识;
技能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76—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可能会发现:多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存在时机不当、讨论时间不够,分工不够明确、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努力提高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
1. 认识小组合作学习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还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学会交往,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改善学生的性格品质等等。
2.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互助组”等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小组合作学习”与以往的“小组学习”十分相似。所以有一部分老师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混为一谈。 随着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深入学习,我们会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有着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也有适应其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可以这样说,“小组学习”徒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已。由于认识的不足,将“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变成“小组学习”也在情理之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要求组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这一点上,老师们就自然想到我们并不陌生的“互助组”。同样的,“互助组”在内核上远远不及“小组合作学习”丰富。
3. 处理好“合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静态的和单项的人际关系模式。以集体思维促进个体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智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品质方面有着更大的潜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着平等而广泛的交流。在交流中,他们的思想、行为、性格、兴趣爱好等都是一个碰撞和磨合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集体主义观念、个性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充足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提高成就动机,增强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二、 努力提高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1. 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不像“小组学习”那样随意去分组,它遵循 “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这样一个原则。它将性别、学习基础与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不同的学生进行混合编组。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1)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分工”是“合作”的前提。这个“分工”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分担不同的责任。在学习之前,自己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分工也要考虑到每个成员的特点,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之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每个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后,才能在小组交流中形成平等对话、相互启迪的格局,从而使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和交流。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发言的必要性,不能一哄而上。其次,要学会倾听。对别人独到的看法要虚心地接受,一旦别人发言有遗漏或出现明显错误时,决不允许讥笑他人,而要善意地提出自己的真诚建议。
3. 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动态人际关系,这个人际关系是复杂而多矛盾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不愿意和某人合作的现象,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懂得和他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别人,接纳别人。不以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短处,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性格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