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点的运动路径问题的教学与思考
2014-10-11丁卫东
丁卫东
在近几年各地中考中,出现了一些关于点的运动路径的问题,而在现在的初中教材中,没有明确轨迹的知识,所以学生往往只从操作等直观的方面去思考,或者画出几个特殊位置时的图形,来判断点运动可能形成的路径,但这种方法只能用于解决填空或选择和只需直接写出答案的问题,而不能说明道理.本文从如何运用现有数学知识来判断、说明和计算点的运动路径的角度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
一、用几何知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1.用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1】
如图1,△ABC的边长分别6、8、10,一个以P为圆心且半径为1的圆在其内部滚动,且总是与△ABC的边相切,当P第一次回到它原来的位置时,P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圆在运动过程中圆心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不变,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就是在三角形内部、平行于三条边并且到三边的距离等于半径1的三条直线围成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周长就是P走过的路程.
2.用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2】
如图2,一根木棒AB长为2,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壁ON上,与地面的倾角为60°,若木棒A端沿NO下滑,B端沿OM向右滑行,木棒的中点P也随之运动,已知A端下滑到A′时,AA′=-3-2,则中点P随之运动的路线有多长?
分析:抓住点P在运动过程中的特点,发现由于运动中木棒长度不变,所以P到O的距离也不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点O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
3.用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3】
如图3,已知AB=10,点C、D在线段AB上且AC=DB=2;P是线段CD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EP和等边△PFB,连结EF,设EF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求点G移动路径的长.
分析:在运动过程中的CD长度不变,G为EF中点和△AEP和△PFB为等边三角形这些条件也不变,发现△ABQ是一个不变的等边三角形,而G始终是PQ中点,从而想到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找到G的运动路径.
4.用圆周角性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4】如图4,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M是BC的中点.P(0,m)是线段OC上一个动点(点C除外).设过点P、M、B的抛物线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E,过点E作直线ME的垂线,垂足为H.当点P从原点O向点C运动时,点H也随之运动.求点H所经过的路径长.
分析:在点H随点P的运动过程中,∠OHM始终等于90°,与定点OM构成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反过来,可以看出点H在以OM为直径的圆弧上运动.
二、用函数知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5】
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A、O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OA=8,OC=4.点P从点O出发,沿x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当点P到达点A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是t秒.将线段CP的中点绕点P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点D,点D随点P的运动而运动,连接DP、DA.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点D的坐标;
(2)直接写出随着点P的运动,点D运动路线的长.
分析:1.由(1)可知D的坐标为(2+2t,t),其中纵坐标与横坐标都含有变量t,且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为y=12x-1,是一次函数,可知顶点在直线y=12x-1上运动;2.由0≤t≤4,得出顶点的运动路径是以(2,0)和(10,4)为端点的一条线段,应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这条线段的长度.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
在近几年各地中考中,出现了一些关于点的运动路径的问题,而在现在的初中教材中,没有明确轨迹的知识,所以学生往往只从操作等直观的方面去思考,或者画出几个特殊位置时的图形,来判断点运动可能形成的路径,但这种方法只能用于解决填空或选择和只需直接写出答案的问题,而不能说明道理.本文从如何运用现有数学知识来判断、说明和计算点的运动路径的角度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
一、用几何知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1.用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1】
如图1,△ABC的边长分别6、8、10,一个以P为圆心且半径为1的圆在其内部滚动,且总是与△ABC的边相切,当P第一次回到它原来的位置时,P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圆在运动过程中圆心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不变,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就是在三角形内部、平行于三条边并且到三边的距离等于半径1的三条直线围成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周长就是P走过的路程.
2.用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2】
如图2,一根木棒AB长为2,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壁ON上,与地面的倾角为60°,若木棒A端沿NO下滑,B端沿OM向右滑行,木棒的中点P也随之运动,已知A端下滑到A′时,AA′=-3-2,则中点P随之运动的路线有多长?
分析:抓住点P在运动过程中的特点,发现由于运动中木棒长度不变,所以P到O的距离也不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点O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
3.用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3】
如图3,已知AB=10,点C、D在线段AB上且AC=DB=2;P是线段CD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EP和等边△PFB,连结EF,设EF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求点G移动路径的长.
分析:在运动过程中的CD长度不变,G为EF中点和△AEP和△PFB为等边三角形这些条件也不变,发现△ABQ是一个不变的等边三角形,而G始终是PQ中点,从而想到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找到G的运动路径.
4.用圆周角性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4】如图4,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M是BC的中点.P(0,m)是线段OC上一个动点(点C除外).设过点P、M、B的抛物线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E,过点E作直线ME的垂线,垂足为H.当点P从原点O向点C运动时,点H也随之运动.求点H所经过的路径长.
分析:在点H随点P的运动过程中,∠OHM始终等于90°,与定点OM构成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反过来,可以看出点H在以OM为直径的圆弧上运动.
二、用函数知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5】
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A、O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OA=8,OC=4.点P从点O出发,沿x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当点P到达点A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是t秒.将线段CP的中点绕点P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点D,点D随点P的运动而运动,连接DP、DA.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点D的坐标;
(2)直接写出随着点P的运动,点D运动路线的长.
分析:1.由(1)可知D的坐标为(2+2t,t),其中纵坐标与横坐标都含有变量t,且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为y=12x-1,是一次函数,可知顶点在直线y=12x-1上运动;2.由0≤t≤4,得出顶点的运动路径是以(2,0)和(10,4)为端点的一条线段,应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这条线段的长度.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
在近几年各地中考中,出现了一些关于点的运动路径的问题,而在现在的初中教材中,没有明确轨迹的知识,所以学生往往只从操作等直观的方面去思考,或者画出几个特殊位置时的图形,来判断点运动可能形成的路径,但这种方法只能用于解决填空或选择和只需直接写出答案的问题,而不能说明道理.本文从如何运用现有数学知识来判断、说明和计算点的运动路径的角度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
一、用几何知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1.用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1】
如图1,△ABC的边长分别6、8、10,一个以P为圆心且半径为1的圆在其内部滚动,且总是与△ABC的边相切,当P第一次回到它原来的位置时,P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圆在运动过程中圆心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不变,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就是在三角形内部、平行于三条边并且到三边的距离等于半径1的三条直线围成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周长就是P走过的路程.
2.用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2】
如图2,一根木棒AB长为2,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壁ON上,与地面的倾角为60°,若木棒A端沿NO下滑,B端沿OM向右滑行,木棒的中点P也随之运动,已知A端下滑到A′时,AA′=-3-2,则中点P随之运动的路线有多长?
分析:抓住点P在运动过程中的特点,发现由于运动中木棒长度不变,所以P到O的距离也不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点O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
3.用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3】
如图3,已知AB=10,点C、D在线段AB上且AC=DB=2;P是线段CD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EP和等边△PFB,连结EF,设EF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求点G移动路径的长.
分析:在运动过程中的CD长度不变,G为EF中点和△AEP和△PFB为等边三角形这些条件也不变,发现△ABQ是一个不变的等边三角形,而G始终是PQ中点,从而想到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找到G的运动路径.
4.用圆周角性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4】如图4,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M是BC的中点.P(0,m)是线段OC上一个动点(点C除外).设过点P、M、B的抛物线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E,过点E作直线ME的垂线,垂足为H.当点P从原点O向点C运动时,点H也随之运动.求点H所经过的路径长.
分析:在点H随点P的运动过程中,∠OHM始终等于90°,与定点OM构成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反过来,可以看出点H在以OM为直径的圆弧上运动.
二、用函数知识探索点的运动路径
【例5】
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A、O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OA=8,OC=4.点P从点O出发,沿x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当点P到达点A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是t秒.将线段CP的中点绕点P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点D,点D随点P的运动而运动,连接DP、DA.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点D的坐标;
(2)直接写出随着点P的运动,点D运动路线的长.
分析:1.由(1)可知D的坐标为(2+2t,t),其中纵坐标与横坐标都含有变量t,且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为y=12x-1,是一次函数,可知顶点在直线y=12x-1上运动;2.由0≤t≤4,得出顶点的运动路径是以(2,0)和(10,4)为端点的一条线段,应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这条线段的长度.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