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
2014-10-11袁哲
袁哲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因此,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课堂中会生成一些即发、非预想的教育性因素。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加以把持与整合,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展示自已的风采,课堂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
关键词:参与 想象 自由表达
在小语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绝不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将感到是一种无限的快乐,学习兴趣陡增,课堂也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与发展。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阵地转变为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灌输教学,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我在上《游天然动物园》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按文章描述的顺序逐段讲解,而是先给学生介绍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动物。由于学生得到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因而在交流时畅所欲言,朗读时人情人境。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完整独立的文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课文,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而且学生兴趣盎然,课后争先恐后地阅读《水浒传》一书。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也即在课的进行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即发、非预想的教育性因素。由于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其知识结构、认知方式、文化环境的不同,学生最终掌握的意义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创造学习的源泉。
实践证明,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加以把持与整合,可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教育影响。同样,对教师来说,那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成性无疑会使教师对课堂更加热情,更加投入,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职业。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课堂空间,使课堂活动丰富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张扬个性,焕发出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