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孤儿”现象出现的原因微探

2014-10-11王静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缺失

王静

摘要:“心理孤儿”是当前儿童心理不健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心理需求的缺失。本文从“留守”造成亲情的缺失、“离异”造成安全的缺失、“忙碌”造成交流的缺失、“空间”造成互动的缺失四个方面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做了具体分析与探究,希望“心理孤儿”现象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庭的警惕。

关键词:“心理孤儿” 原因 缺失

孤儿是指父母双亡的儿童。《史记·赵世家》:“於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氏孤儿,召而匿之宫中。”《后汉书·郑均传》:“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

然而,在这个利益迅速膨胀的新时代,我们可能会忽视这样一个现象:精神上的孤儿开始层出不穷,“心理孤儿”越来越多。所谓“心理孤儿”,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那就是指在心理关注上失去父母的孩子。心理研究对其则定义为: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现象。

从儿童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第一位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心理需求的缺失。

一、“留守”造成亲情的缺失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隔代教育,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由于隔代与血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教育方式,较多地在物质和生活上给予孩子无限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与放任,而较少在精神、道德上进行合理的管束和引导。二是上代教育,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教育方式。由于监护和教育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或不会严格管教。这样,上代教育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心理行为。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假如他们长期生活在祖辈亲人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中,长期生活在上代亲人的放纵中,他们将感受不到正常家庭应有的温暖,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合理引导和帮助。其实,吃的、穿的、用的对他们而言并不那么的重要,他们更想要父母随时的微笑和拥抱。

二、“离异”造成安全的缺失

“离异”不仅是实际法律上父母婚姻关系的终结,也指家庭父母因矛盾造成的各种感情不和下的状态,他们都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家庭”。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感情不稳定,生活就是由大吵与小闹组成的(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他们情感上是孤独的,可能会把家当做战场,一进入就会不安,甚至恐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心理必然会变得脆弱。二是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单亲孩子往往会感到自己被抛弃,对这个世界不满;他们会觉得命运不公,感到孤单、无助……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忙碌”造成交流的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生活的节奏加快,竞争意识也日益突出,危机感不断加强,作为父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年轻的父母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

虽然很多父母试图去关心孩子,但是因为工作缘故,他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过于短暂,难以详细了解和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状况,更别说与孩子谈心、交心,甚至是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想法。这样,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自我封闭的世界。

四、“空间”造成互动的缺失

七八十年代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无数同龄人的陪伴,有兄弟姐妹,有乡村的小伙伴,有四合院里的邻居们。他们的家不大,你挨我、我挤你,生活得热热闹闹、欢欢乐乐。

然而,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家庭居住条件普遍改善了,很多的小学生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减少了他人的干扰,增多了个人的自由与私密空间。但这种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却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使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也被大大地减少。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世界很多时候是对外界关闭的,表现为个人的拘谨,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超强的表达欲和较强的表现欲是成人们难以理解的。

“心理孤儿”的出现是现代家庭教育缺失的产物。“留守”造成亲情的缺失,“离异”造成安全的缺失,“忙碌”造成交流的缺失,“空间”造成互动的缺失。这些缺失对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庭的高度警惕,从而有更多的人加入研究去减少“心理孤儿”的数量,力争告别“心理孤儿”现象。

参考文献:

[1]东子.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元璋.家庭教育热门话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责编 张景贤)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失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