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荡湖网围养殖“护渔活水”绩效评价分析
2014-10-11吴建敏苏志烽何玮
吴建敏 苏志烽 何玮
(1.常州市渔政监督支队,江苏 常州 213002;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长荡湖网围养殖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全国湖泊网围养殖的发源地,湖泊渔业生产的一大创举,为渔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湖泊水草资源短缺,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了水生态环境,2009年实施了网围整治工程,网围面积从6.8万×667m2缩减到3.5万×667m2[1]。为促进渔业资源生态修复,常州提出了“以渔活水”[2]到“护渔活水”生态养护理念,生物生态调控渔水生态平衡。本文通过长荡湖网围养殖“护渔活水”模式试点开展绩效评价分析,为进一步推广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随机选择长荡湖网围养殖户3个,养殖面积55×667m2,在主养河蟹基础上,实施种植浮萍、伊乐藻等水生植物,放养鲢鳙、黄尾鲴、螺等生物总量15kg/667m2以上和使用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为核心技术的“护渔活水”生态养护模式。
(2)主养河蟹投放苗种规格密度、饵料投喂、疾病防控、养殖管理等均按各自模式不变。
(3)在8月初持续高温季节,按1kg/667m2使用统一配制生物制剂对试点养殖区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前与处理后3d的养殖水质进行总氮与总磷检测。
(4)对试点养殖户与周边养殖户高温影响损失进行调查,统计测算全年产量、收入、成本和利润及增收情况。
(5)设定经济效益(放养利润、高温减损、主养增收)、生态效益(消减氮磷价值、输出氮磷价值、增加碳汇价值、消耗藻类价值)、社会效益(全湖网围养殖推广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等主要绩效评价指标。
2 评价分析
2.1 经济效益
试点养殖户55×667m2新增综合经济效益130410元,见图1。放养支出26910元,投入产出比为1:4.85。其中放养利润为111540元,见图2,占85.53%;高温影响减损7340元,见图3,占5.63%;主养河蟹利润58913元,同比增效11530元,见图4,占8.84%。可见“护渔活水”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高于主养河蟹利润,其中放养利润占总利润170453元的65.44%。667m2均总利润达3099.15元,“护渔活水”模式的亩均综合经济效益为2371元。
图1 综合效益
图2 放养效益
图3 高温减损
图4 主养效益
2.2 生态效益
据55×667m2试点养殖区水深1m计水容量为36685m3,处理消减总氮和总磷为0.17与0.05 mg/L,总氮和总磷消减量为6.24与1.83kg,消减价值为286.88与421.88元,见表1。
表1 消减氮磷情况
放养生物量为1015.14 kg,捕获生物量为16445.00 kg,生物增量为15429.86kg,生物平均含氮量为2.65%,含磷量为0.19%,氮磷输出量为408.89与 28.55kg,输出价值为 18809.00和6565.40元,见表2。
表2 输出氮磷情况
增加碳汇1851.58kg,折 CO26789.14 kg,消耗藻类 246877.73kg,见表 3。生态效益价值为75937.34元,见图5,其中以消耗藻类价值最大为49375.55元,占 65%;其次输出氮磷价值为25374.40元,占33%;消减氮磷和增加碳汇价值分别为708.75与478.63元,占2%。
表3 增加碳汇与消耗藻类情况
图5 生态效益价值
2.3 社会效益
按试点养殖户亩均放养生物量18.46kg,667m2均产出生物量299kg,667m2均生物增量280.55kg,667m2均综合经济增效2371元计,长荡湖全湖3.5万×667m2网围推广应用“护渔活水”模式,放养646t鲢鳙、黄尾鲴、螺等生物,可增加10465t水产品,渔业增效8298.82万元;消减总氮 3969kg、总磷 1167kg,输出总氮 260.2t、总磷18.2t,增加碳汇 1178.3t,消耗藻类 157104t,生态效益价值4832.38万元。
3 小结与讨论
(1)长荡湖网围养殖在主养河蟹基础上,采用“护渔活水”模式,放养鲢鳙、黄尾鲴、螺等生物,通过摄食河蟹残饵、水体浮游生物等,一方面转化放养生物增量,增加养殖空间利润;另一方面减少水体污染,抵抗持续高温影响增强减损能力,增加主养河蟹效益。经3户55×667m2试点养殖,667m2综合经济效益达2371元,占667m2总利润的76.71%,高温减损率26.69%,主养同比增效19.57%。
(2)试点养殖区667m2均消减总氮113g、总磷33g,667m2均输出总氮7.43kg、总磷0.52kg,增加碳汇33.67kg、消耗藻类4488.69kg,667m2均生态效益价值1380.68元。因此,推行“护渔活水”模式,不仅可避免单一养殖品种的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促进渔民增收,而且避免水产养殖污染,保障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护渔活水”作用。
(3)本试点鲢鳙、黄尾鲴等放养利润占新增综合经济效益85.53%,输出藻类和氮磷占生态效益价值65%与33%。王嵩等[6](2009)研究结果认为,放养10g/m3鲢鳙即可有效遏制蓝藻水华的发生。刘建康等[7](1999)认为控制蓝藻水华发生的鲢鳙放养密度为46~50g/m3。而本试点生物放养密度为27.67g/m3,介于二者之间。为同步提高长荡湖网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放养品种组合与放养密度,探索优化适宜长荡湖网围养殖的“护渔活水”模式。
[1]杨建新,田荣伟.加强长荡湖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生态湖泊.现代渔业信息[J].2011,26(1):16-18.
[2]吴建敏,刘维扬,何锦军.常州市“以渔活水”生态养护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农业科学.2012,(Z)188-190.
[3]唐启升.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J].江西水产科技.2011,(2):5-7.
[4]谢高地,李士美,肖玉,祁悦.碳汇价值的形成和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0.
[5]陈来生,洪海平,洪荣华,刘其根.千岛湖网围放养鲢鳙鱼的水体净化功能和渔业合理经营的探讨[J].水产科技情报.2005,32(6):259-261.
[6]王嵩,王启山,张丽彬,王金鑫.水库大型围隔放养鲢鱼、鳙鱼控藻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1):1190-1195.
[7]刘建康,谢平.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3):3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