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口、经济与产业重心迁移对比研究:2000-2012
2014-10-11沙勇
沙 勇
(南京邮电大学 人口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2)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倍受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关注,经济增长可促进人口聚集,人口聚集又可带动经济的发展。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格局的关系这两个基本方面。近年来,人口学研究开始重视人口空间分析,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技术,如用区域重心概念和模型,从早在1958年学者乌尔曼(Ullman E L.)初步尝试来分析区域发展中的地理信息变迁[1],到1962年学者古林等(Kulin H W&Kuenne R E)在空间经济学中的进一步运用[2],再到新近1995年泰林等(Tellier L N&Vertefeuille C)再次明确经济与人口重心转移的关系[3],上述不同时期的学者通过分析人口与经济系统空间分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把握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和产业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实践部门制定人口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了对全国层面(如廉晓梅,2007[4];樊杰、陶岸君、吕晨,2010[5];许家伟等,2011[6])、省级层面(如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2009[7];丁焕峰、李佩仪,2009[8];周一飞,2012[9])和市级层面(如曹晓仪等,2012[10];徐姗等,2013[11])等各个空间层面的分析。
而山东作为中国东部大省,三产结构特征鲜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变迁相比较国内其他省份具有鲜明特征,却一直未有系统的空间经济分析。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引入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概念,分析2000-2012年间人口分布演变规律及原因,并研究人口重心变动与经济重心、产业重心之间的偏离程度,从而深入探讨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研究区域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濒临渤海、黄海和东海,是我国的海洋经济大省,具有资源丰富,地位突出等区位优势。山东省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2012年末常住人口达到9685万人,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337.4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0013.24亿元,年均增长16.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东省的17个地级市,各次级区域中心的坐标取自山东省各地级市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坐标,各地级市的人口总数、地区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产值数据均摘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13),即分析的是山东省2000-2012年间人口、经济和产业重心的迁移情况。
(二)研究方法
区域重心借鉴了物理学概念(指某一要素在研究区域内力矩达到平衡的点),是衡量某种属性在区域总体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其分布趋势可揭示属性在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12]。假设某一区域由n个次一级的小区域单元构成,其中,第i个单元的中心坐标为(xi,yi),wi为该单元的属性值,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心的计算方法为:
决定重心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属性量值,本文中所选的属性值为人口总数、地区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产值。由于在本文选定的研究时段内各地级市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是不变的,那么重心的变化就反映了其所代表的属性的变化。由于各个区域人口总数与增长速率、经济及各产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都是不同的,且在各年间存在一定差异,这都会影响到人口、经济和产业重心的变化,即重心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当wi表示各个区域单元的面积时,计算出的重心(x,y)为研究区域的几何中心,这里计算出的山东省几何中心为(118.137°E,36.333°N),位于淄博市中部偏南的博山区内。当研究的某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分布明显区别于此区域的几何中心时,就说明此空间现象分布不均衡,其中偏离方向指示的是该属性的“高密度”部位,偏离距离则指示了非均衡程度。
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包括空间定位和重心迁移两个方面。重心迁移反映了区域内某种属性的活跃性,可用重心移动距离来表示。设第k、m年的重心坐标值为(xk,yk),(xm,ym),则第k、m年间的重心移动距离可表示为:
其中,r为常数,表示在地理参考坐标下每度所代表的曲面距离,通常取值为111.11。
二、人口重心迁移变化
由图1可知,山东省人口重心位于莱芜市和淄博市的交界处,介乎117.930~117.980°E和36.194~36.212°N之间。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西南面,说明山东省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密度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人口重心与几何中心的最近距离为23.133km,最远距离为27.041km,大体趋势为向西南方向移动,即向偏离几何中心的方向移动。人口密集地区主要分布于胶济铁路以西的鲁西南地区,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及其周边,且胶东丘陵、鲁中南山地丘陵的部分县域人口密度也较低,在自然地理条件的作用下形成了人口重心偏于西南部的基本态势。且人口持续向西南部集聚,人口分布不均衡性日益增加。从人口重心迁移动态来看,2000-2005年间,人口重心总体向西迁移,迁移距离为1.679km;2005-2012年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迁移距离为3.002km。其中2008-2009、2009-2010年间迁移速度最快,迁移距离分别为0.758km和0.936km。
图1 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轨迹(2000-2012年)
三、经济和产业重心迁移变化
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演变轨迹反映了经济活动空间布局方面的变化。本文中经济重心的属性值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而国内生产总值(GDP)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构成,这里通过进一步分析各产业重心迁移轨迹的变化规律来深入探讨经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如图2所示,2000-2012年间山东省GDP重心始终在36.470~36.505°N和118.460~118.580°E之间移动,一直位于潍坊市西南部的临朐县内,在几何中心的东北面。GDP重心与几何中心的最近距离为40.752km,最远距离为51.741km。即山东省东北部沿海地区为经济高密度集聚区,该区包括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省会济南市在内,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是我国大陆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联系纽带,也是山东省潜力最大、发展水平最高、活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而广大的西南部地区位于内陆,属于经济欠发达区。与人口重心相比,GDP重心更加远离几何中心,说明山东省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比人口大。从总体上看,经济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表明西南欠发达地区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从而使得山东省经济分布逐渐趋向于均衡分布,可分成三个阶段:2000-2004年间,经济重心集中分布于东南面,迁移幅度并不大,迁移距离为2.320km;2004-2006年间,经济重心大体向北迁移,迁移距离为2.734km;2006-2012年间,经济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迁移距离为11.143km。
根据图3可知,2000-2012年间山东省第一产业重心的移动范围为118.140~118.260°E和36.320~36.355°N之间,位于淄博市南部博山区和沂源县的交界处,在几何中心的东南方,与几何中心较为接近,与几何中心的最近距离仅为1.549km,最远距离也不过13.408km。与人口分布相比,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的分布也较为均衡。第一产业重心的大致迁移趋势为向西移动,但其迁移方向波动较大,这主要由于第一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变化规律并不明显。2000-2002年间,第一产业重心主要向南移动,迁移距离为0.910km;2002-2003年间,重心向北移动,迁移距离为1.540km;2003-2009年间,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迁移距离为12.764km;2009-2012年间,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迁移距离为5.097km。
图2 山东省GDP重心迁移轨迹(2000-2012年)
图3 山东省第一产业重心迁移轨迹(2000-2012年)
由图4可见,山东省第二产业重心位于潍坊市西南部的临朐县,介乎118.480~118.680°E和 36.490~36.570°N之间,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北面,邻近GDP重心,与几何中心的最近距离为42.946km,最远距离为64.843km。山东省作为沿海省份,受到外向型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影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沿海地区和胶济铁路沿线,与人口重心相比,第二产业重心更加远离几何中心,说明山东省第二产业分布不均衡性比人口大。从第二产业重心迁移动态来看,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与GDP重心的迁移态势较为接近,趋向于均衡分布发展,2000-2004年间和2006-2012年间重心迁移方向都与总体方向一致,前者的迁移距离为7.117km,后者的迁移距离为16.103km,而2004-2006年间重心向北迁移,迁移距离为2.706km。
图5表明,过去12年间山东省第三产业重心在118.500~118.620°E和36.450~36.475°N之间移动,也位于潍坊市的临朐县,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北面,邻近GDP重心,与几何中心的最近距离为44.907km,最远距离为54.060km。第三产业发展依旧是东北沿海地区领先于西南内陆地区。与人口分布相比,第三产业分布不均衡程度更大。第三产业的重心迁移态势并不明显,大体为向西北方向移动,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00-2003年,重心总体向北移动,迁移距离为2.112km;2003-2005年,重心总体向东北移动,迁移距离为6.567km;2005-2012年,重心总体向西移动,迁移距离为10.118km。
图4 山东省第二产业重心迁移轨迹(2000-2012年)
图5 山东省第三产业重心迁移轨迹(2000-2012年)
四、人口、经济与产业重心对比分析
(一)重心地理位置
从图6可看出,山东省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西南面,第一产业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面,而GDP重心、第二产业重心和第三产业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北面,与几何中心的距离由近到远(见表1)分别是:第一产业重心、人口重心、GDP重心、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同时表明各要素分布均衡性从低到高的排列。第一产业分布最为均衡,且与人口重心之间距离较近,说明从事第一产业的人群比例较高,符合山东省农业大省的历史传统;人口分布的均衡性仅次于第一产业,人口高密度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经济分布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布较不均衡,倾向于东北部沿海发达地区,且GDP重心、第二产业重心和第三产业重心的位置较为接近,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较大。
图6 山东省各重心分布图(2000-2012年)
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地理位置之间存在偏离,这是由山东省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条件所造成的:山东省受地理环境影响,东部地势起伏的丘陵区和北部盐碱化的黄河三角洲人口稀少,人口分布集中于西南地区;而受外向型经济影响,东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西南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表1 2000-2012年山东省各重心偏离几何中心距离 km
(二)重心迁移方向
2000-2012年间,人口重心往西南方向迁移,也就是偏离几何中心的方向迁移,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加大;经济重心、第二产业重心往西南方向迁移,即倾向几何中心的方向迁移,经济分布和第二产业分布趋向于均衡分布,经济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基本一致,反映了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最大(如表2所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重心迁移的态势不太明显,前者大体往西迁移,后者大体往西北方向迁移。总体来说除了人口重心以外,其他重心都往靠近几何中心的方向迁移。人口重心在几何中心西南面,经济重心在几何中心东北面,而二者共同的移动趋势都为往西南方向迁移。随着近年来山东全省经济的腾飞,沿海经济逐渐辐射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同时往西南迁移,说明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聚居,人口集聚也逐渐推动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发生重心的同向移动现象。此外,从三大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来看,第二产业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于山东省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表2 2000-2012年山东省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
(三)重心迁移距离
2000-2012年间,各重心的总迁移距离从高到低分别是:第二产业重心25.927km,第一产业重心20.311km,第三产业重心18.796km,GDP重心16.197km,人口重心4.681km。这表明山东省第二产业最活跃,迁移速度最大,表现出不稳定性,其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GDP、人口重心迁移速度最小,位置较为稳定。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相 比 , 人 口 重 心 从(117.969°E, 36.210°N) 迁 移 到(117.940°E,36.196°N),经纬度减少了(0.029°E,0.014°N),经济重心从(118.565°E,36.489°N)迁移到(118.476°E,36.473°N),经纬度减少了(0.089°E,0.016°N);且人口重心与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由2000年的23.133km增加到2012年的26.661km,经济重心与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由2000年的50.589km减少到2012年的40.752km。从中可见虽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同向迁移,但人口重心的迁移速度明显要滞后于经济重心,人口迁移速度赶不上经济产业变化的步伐,所以由区域经济发展到区域人口增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目前我国限制人口迁徙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不同产业经济的发展变迁,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缩小(如图7所示),经济分布逐渐趋近于人口分布,从而使得地区间差异逐渐变小,开始出现区域平衡发展的态势。
图7 山东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之间的距离变化(2000-2012年)
五、结论与讨论
上述研究结论表明:从人口迁移轨迹来看,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西南面,说明山东省人口分布呈西南密集东北稀疏的空间格局,这是由山东省特定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人口重心逐渐往西南方向迁移,即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增加。
从产业迁移轨迹来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接近,都位于几何中心东北面,即经济集聚于东北部沿海发达地区,且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重心与几何中心较为接近,其分布较为均衡。经济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向西南面迁移的趋势,表明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最大,且经济和第二产业都趋向于均衡分布;第一产业重心和第三产业重心的迁移态势并不明显。各重心均在经度方向上比在纬度方向上迁移幅度要大,即人口和经济分布在东西方向上变化比较大,在南北方向上变化相对要小。
综述比较分析可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在地理位置上存在一定偏离,前者位于几何中心西南面,后者位于几何中心东北面,反映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也验证了之前类似的研究结果,“中国分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不均衡”[13]。随着经济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迁移,人口重心也渐渐地向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地区逐渐吸引人口聚居,人口集聚又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人口迁移过程滞后于经济变化过程,故经济重心的迁移速度要高于人口重心的迁移速度,且第二产业的迁移是最活跃的,反映了在山东省从东北到西南的快速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第二产业的空间格局变化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同向迁移的过程中,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变短,反映了地区间差异正在缩小,人口和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性有所缓解,进而表明地区不平衡相比较十年之前相关研究(如徐建华,岳文泽,2001[14])有所好转。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的相互影响下,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变关系总体上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这类耦合关系进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区域政府决策部门要实现更科学和可持续的因地制宜的发展政策制定,有必要参考人口、产业与经济重心演变的相关研究成果。
[1]UllmanEL.Regionaldevelopmentandthegeographyofconcen⁃tration[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58,4(1):179-198.
[2]Kulin H W,Kuenne R E.An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generalized Weber problem in spatial eco⁃nomic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62,4(2):21-33.
[3]Tellier L N,Vertefeuille C.Understanding spatial inertia:cen⁃ter of gravity,population densities,the weber problem,and gravity potential[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5,35(1):155-164.
[4]廉晓梅.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J].人口学刊,2007(3):23-28.
[5]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5.
[6]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等.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人文地理,2011,26(4):85-90.
[7]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16-19.
[8]丁焕峰,李佩仪.建国以来广东省人口重心与就业重心演变轨迹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4):79-84.
[9]周一飞.1998-2009年四川省人口,经济与产业重心演变轨迹对比研究[J].中国市场,2012(39):34-36.
[10]曹晓仪,林天应,张艳芳,等.1999-2010年重庆市人口与经济重心迁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
[11]徐姗,唐楠,魏东,等.基于GIS的西安市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6):987-991.
[12]颜俊,王章华.30年来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的轨迹及其对比[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34-38.
[13]沈续雷,王桂新,孔超.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6):69-73.
[14]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