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4-10-11马鑫
马鑫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课课练;特点;原则;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69—01
体育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能力及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中,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而“课课练”是《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它正好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课练”的特点
1.应有相当数量、较简单的动作,易于学生掌握。尤其在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此方法时间短、收效大。
2.应为较好地完成新授课打下身体素质基础。比如,我院学生特别是女生,臂力很差,最简单的双杠支撑摆动动作都完不成。摆动时,不是向前栽,就是向后倒,这样不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容易发生事故。因此,我在上双杠这个教材的前四周左右,就有计划地上了增强臂力的“课课练”(包括双杠支撑移动,俯卧撑,实心球,哑铃等),经过四周针对性练习后,受训学生的臂力普遍增强。
3.应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生速度素质较差时,就要狠抓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我院高职一年级学生,由于速度素质较差,有次测验100米时,男生平均成绩是15秒5,女生是20秒8。根据这种情况,我在“课课练”中有目的地增加了发展速度素质的练习,如高抬腿跑、30~40米快速跑、连续单足交换跳、蛙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后来的测验中男生100米平均成绩为14秒6,女生为18秒1。
4.应为促进和推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广泛、深入开展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住“课课练”这个有利时机,把较差项目提上去,使更多的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
5.应弥补体育课某些教材运动量和密度的不足。某些体操项目的教材技术要求较高,加上学生人数多、器材少等情况,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密度就差一些,特别是新教材还需要传授知识与技术,运动量和密度不够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必须通过“课课练”来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安排“课课练”时应坚持的原则
1.每节体育课都要使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例如,如果这一堂课主要是对学生的上肢力量进行练习,那么就要选择下肢练习的“课课练”。
2.注意各种专项素质的训练。研究表明,17岁~21岁是速度素质增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早期训练。如,速度素质训练,应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素质训练,要抓住青少年时期肌肉纵向生长较快、横向生长较慢的特点,多做伸展肢体的力量训练,而过大的负重练习和过长的静力紧张练习要减少;力量素质的训练,要达到一定的量或达到一定的极限负荷,因此,最好安排在结束部分之前,在发展速度和力量素质的同时,发展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的训练,准备活动必须充分,要在身体各部分充分活动开的情况下再练习,要持之以恒;耐力素质的训练,应安排在每节课结束前进行,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距离。
3.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课课练”。冬季多安排力量、耐力素质的训练;夏季多安排速度、灵敏和柔韧的训练。
三、组织、教授“课课练”时的注意事项
1.要使学生明确做某个练习的目的及意义。认识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就能自觉刻苦地练习,这是上好“课课练”的基础。
2.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课课练”的一般练习应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按口令、规定次数、时间和距离进行。
3.由于“课课练”一般都比较简单,学生练习时比较枯燥,没有兴趣,因此,也可针对个人进行练习。但运动量要安排适当,避免由于竞赛、学生兴奋性过高而引起过度疲劳等现象。
4.“课课练”一般可采用分组练习,但也要根据教材而定。
5.较复杂的动作,要做分解练习,但在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建立完整、正确的动力定型,为课后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正确高效地利用“课课练”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