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马卡连柯,看当今“问题”学生教育
2014-10-11马媛萍
摘要:本文阐述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中几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尊重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和乐观主义教育原则。剖析了这些教育原则对当今“问题”学生的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马卡连柯 教育原则 问题学生 启示
一、引言
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和文学家。马卡连柯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将自己毕生的心血、智慧、热情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对少年违法者及流浪儿童的改造事业。也正是在把少年违法者及流浪儿童改造、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过程中,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问题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
所谓问题学生,学者定义为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外在的和内在的刺激引起个体性格发生偏差,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存在心理障碍或个体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学生。“问题”学生通常具有品德行为偏常,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甚至有严重违纪和轻微犯罪的表现。他们对正常教育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个性心理特点表现突出,孤僻、易冲动、自暴自弃等,每个学校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无心向学、学习成绩很差、很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抽烟、酗酒、打游戏甚至参与打架斗殴。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教师都感到非常头疼,甚至很无奈,要怎么教育总是一筹莫展。
今天人们所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学生跟马卡连柯所教育的流浪学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思想、行为上偏离了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一群青少年儿童。诚然,马卡连柯面对的是一群比今天的“问题学生”还要糟糕得多的流浪儿童和违法少年。但他怀着对十月革命的无比热情和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1920——1927年创办了高尔基工学团,1927——1936年又举办了捷尔任斯基劳动公社,在他长达十六年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教育实践中,成功地、创造性地改造了近三千名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民,其中不少人成了高级专门人才。从他的成功教育实践可以看到,他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问题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对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马卡连柯在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留下了多达一百多种、数百万字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育文艺创作,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对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里笔者主要谈论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中的尊重原则、集体教育原则以及乐观主义教育原则对当前“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尊重原则
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我就回答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还说,在辩证法里,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和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很多的要求。”
尊重是马卡连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马卡连柯的学生,不是来自街头、法院就是来自教育失败、精神堕落的家庭。在他们每个人的性格上都有深固可怕的恶习。但马卡连柯从来不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过去的违法者看待。他把那些被带到他面前的少年违法者和其他正常的孩子放在一个共同的集体里学习、劳动、生活。他对这些违法少年的教育和对其他正常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对这些孩子赋予同样的热爱、尊重和要求。今天我们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他们同样的尊重?这些孩子需要同情、关怀和温暖,更需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如果教师对“问题学生”足够尊重,学校里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后进班”“慢班”“加强班”,有的还美其名曰“励志班”。其实都是教师学生眼中的差生班。把“问题学生”和其他学生加以区分,并施予不同的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对于一群年少、脆弱、最需鼓励的学生来说,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承受力才能不受影响地“振作起来,积极努力地学习以赶上其他好学生”呢。在马卡连柯的工学团,送来了一些被法院判罪的儿童,但是在教育他们的时候并没有使用禁闭室,没有看守,没有高墙,在门口也没有检查出入的岗哨。马卡连柯说:“这也证实了我们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教育违法者在实际上并不是跟教育其余所有儿童有什么不同的某种特殊任务。”马卡连柯说,他看到了没有任何特别的违法者,来的都是一些陷入痛苦境遇的人。只要把这种人放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他有实行这些要求的可能,他就会变成一个普通人,一个合乎标准、值得尊敬的人了。
今天教师们所面对的“问题”学生比起马卡连柯所面对的孩子来说情况要好得多。他们之所以变成“问题”学生,有的是因为家庭破裂;有的是因为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条件差;有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比如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等。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同情和耐心正确的引导。这样的一群学生更需要培养起他们的自尊,他们更需要获得别人对他们的尊重,他们应当获得同样的教育。教师在对待这样的学生时应当知道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对待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发掘他们的潜质,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面对这类学生,教师首先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深入了解学生。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多向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注重细节、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被尊重的喜悦。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慢慢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融入到正常的学生集体中去。
(二)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一切良好的教育工作,必须从集体开始,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教育为什么要“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呢?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培养的是集体中的个人,学生集体主义的思想和品质,必须在集体生活的实践中培养;第二,学生集体不仅是集体的客体,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集体舆论,集体纪律,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最容易形成学生的优秀品质,也最容易克服学生的旧思想和坏习惯。今天,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集体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偏见的影响,很多人都相信“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人们害怕“问题学生”影响其他“好”学生,带坏整个班集体的纪律、成绩,所以把这些问题学生分出去,到差生班去。这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思想,这不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现代社会的学校所应该采取的教育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积极方面去想,去做,反过来用培养集体的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和良好的学风、学纪来影响和转化“问题学生”呢?如果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就能把一个班集体带坏,那恰好说明了教育的失败。
当法国部长艾里奥到马卡连柯的公社的时候,向他提出问题:“你怎么能允许违法者和正常的儿童在你这儿一起受教育呢?”马卡连柯回答说,他们连生活也是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才应该放在一起教育。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抵抗有害的影响而进入生活。不是保护一个人使他免受有害的影响,而是要教他抵抗。可见,把问题学生隔离起来,或集中在一起搞特殊教育是极其不妥的教育方式,这其实是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的,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而且还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实际上已剥夺了这部分学生平等接受好的教育的权力。“和谐社会”中必然是“和谐教育”,学校、教师应该做的是让所有的学生处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中,培养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班风优良的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朝着集体的共同目标前进。
(三)乐观主义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说:“没有违法的儿童,而只有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有才干、有能力生活和工作、有能力成为幸福的人和有能力成为创造者的人。这样当然完全弄明白了,摆在我面前的不过是通常的任务——把一个人教育成真正的苏维埃人,教育成品行的模范。任何天生的犯过失的人,任何天生的不良性格,是绝对没有的。在我个人的亲身经验中,这种道理的确凿性,达到了百分之百。”正是马卡连柯的这种相信人、相信教育的作用的乐观主义态度使得他成功地把几千名流浪、违法少年改造成健全的社会主义新人。反思今天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对“问题学生”带有偏见,把他们视为异类,觉得这类学生难教育,甚至不可救药,而且由于考试评价制度、政策的问题,“问题学生”通常由于学习成绩差,考试拖了班级的“后腿”,导致教师的收入减少,增加了部分教师对这类学生不好的印象。结果就是有的教师对这类学生要么一味批评、挖苦讽刺;要么是干脆放任不管。教育的作用是体现在对一个人在思想行为施加影响而使之变得更好。教育的正向功能是使受教育者发生积极的改变。把一个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改造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学校、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它告诫教育工作者,不要因为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尤其对待“问题”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尤为敏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与呵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打击挫伤他们,要像马卡连柯那样平等对待每个被带到他面前的学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要求他们。如果教师能抱着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学生,相信他们和其他学生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犯了一些错而已。相信通过教育能够使这些学生变好,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就一定能够教育好“问题”学生。正如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养成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有见过,或者反过来说,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性格,也是不会有的。”只要每个教师对教育事业怀有坚定的信念,以乐观、热忱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把学生教育好。
三、结束语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的光辉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他的尊重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和乐观主义原则对今天“问题”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在我国,任何儿童的不幸和挫折,任何百分比地废品,哪怕是百分之一,都不应当存在!”“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痛苦、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每个教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任课教师,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共担责任,团结协作,建立起一个认真负责、目标一致的良好的教师集体才能教育好学生集体。这也是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原则所倡导的。要教育好一个学生集体就必需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像马卡连柯对待他的学生那样,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每个学生,耐心细致地教育引导,通过培养一个良好的集体达到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那就不会再有“问题学生”了。
参考文献:
[1]陈铭.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J],2009.
[2]范云门.评马卡连柯的“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师大学报[J],1984.
[3]黄家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华东交通大学学报[J],2003.
[4]黄颇.改造失足青少年的方法和态度.江西教育科研[J],1987(2).
[5]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6]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7]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8]潘家琼.论马卡连柯对学生的尊重.贵阳师专学报[J],1985.
[9]邱国樑.马卡连柯论青少年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10]陶涛.马卡连柯的教育原则.师范教育[J],1992.
[11]徐学莹.试论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教育学刊[J],1988.
[12]闫亚光,胡启平,焦利军.论“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湖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J],2005.
[13]杨文凤,马维振.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09.
[14]张富清,陈群.以和谐施教求和谐发展——谈谈“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
作者简介:
马媛萍(1978— ),女,云南开远人,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