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艺美术发展与文献资料保护的新尝试

2014-10-10周祥康陆君玖

上海工艺美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玉雕个案桥梁

周祥康+陆君玖

Liu Zongrong Jade Tablet Art Document Exhibition,

entitled “Absorbing Ancient Nutrition ·Forging Ahead

into Today”, is unveiled in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This exhibition not only presents this

masters rare classical works, but also shows historical

evolution materials and photos of jade tablets by mean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isplay. Masters

artistic life, creation notes, precious drawings, publications

and others are also on exhibit. This exhibition is first-ever

one launched by Liu Zongrong, which attracts widesprea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汲古·开今》刘忠荣玉牌艺术文献展于2014年6月7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揭幕,展览呈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师经典作品,更以提纲挈领的学术梳理和专业展陈方式,展示玉牌演进的背景史料、图照;以及作品背后大师的艺术人生、创作笔记、珍贵画稿、出版物等。无论大师个体还是玉雕行业,这样的展览还是第一次,因而引发圈内外广泛关注。刘大师当年三届劳模的奖章、奖状,让参展的美院学子印象深刻;在与大师的对话互动中,更使大学生们立体地认识了大师成就卓然的理由,成为了一堂学习的励志课。

6月20日,作为本次文献展的系列活动之一,《玉雕研究与文献》研讨会假座刘忠荣创办的忠荣玉典工作室举行。来自相关协会、学会、非遗保护主管部门、博物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授10余人热烈发言,高度评价本次文献展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强调关注和积累文献之于玉雕艺术研究的重要性。

上海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钱振峰认为:“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展览,其价值意义可以归纳为1、记载了历史的真实,还原了历史真实。 2、记载了行业发展的脉络。大师的这些资料虽然不是很全,虽然是个体积累的片段、零碎的资料,但却是上海玉雕发展的一个佐证。上海玉雕的发展以及海派玉雕艺人的传承,将海派玉雕的海纳百川,包容创新穿成一线 ,它浓缩了一位成功的大师从艰辛走向辉煌的历程。3、记载了大师创作技艺成长的历程。这给今天学玉的学子们带来丰富的启迪。劳动模范小小的奖章,为什么引起参观者特别的关注,这至少证明了在我们玉雕行业,大师不仅仅是艺术的精英,也是做人的模范,因此我们提倡德艺双馨,所以这些奖章、奖状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教材。4、完全进入了一个与玉对话的高境界,在读玉、读史中赏玉、析玉,心物交融 。刘大师总结了他的六面围雕、双面凹凸雕等不断创新的雕刻技巧。这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一个范本,极大丰富了玉雕的艺术表达语言。”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王敏副院长指出:“玉牌是玉雕艺术的一个品类,一个点,但通过玉牌,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玉雕艺术的演进;而在玉雕作品后面,就是做玉雕的人。所谓的文献,展现的是文脉,通过这些东西把脉络找出来,对玉器,无论你喜欢也好,崇拜也罢,它其实是一种精神,我们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保护技艺,更应关注艺人,关注精神,揭示“玉人”身上体现的一种“玉风”。手艺反映的是人的精神,留住手艺是留住精神,这是中国工艺文化教育的价值。今天非遗保护,要求保护实物以外,更要保护艺人对艺术的一种精神,而刘忠荣大师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高春明认为:“研讨的立意很好。我们来到忠荣玉典,门一开,是企业,看到的是玉器,是物质的;门一关,研讨学术,是非物质的。通过文献,揭示玉背后的精神,研究中国文化的DNA。今天从文献研究谈玉雕,这是很好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刘大师的作品,认识刘大师其人。我想了几个问题,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理论研究,一个是媒体宣传,一个是产权保护。日本在工艺记录方面,在文献的整理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除了文字,应当把刘大师雕刻技艺的每一个过程都拍下来,做好数字化保护。另外,我觉得在媒体宣传上,我们有点误区,工艺大师并不是要成为所谓的明星,是要自己能在这个行业里认可,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专业的宣传上。关于理论,我们很多的艺已经超越了过去,达到了高峰,但是我们依旧存在着理论滞后的问题。在古代要求文武相配,像刘大师如此精美的雕刻,值得做理论的研究阐发。关于原创和知识产权,又是一个值得展开的内容。真正的知识产权要靠自己来维护,还有很长的路。总之,这次文献展给我们提供了多重视角,值得总结。我很希望我们的文献研究再继续深入、升华,不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要扎扎实实地做事情。”

上海博物馆古玉研究专家张蔚指出:“以物见人”很重要。古代玉器的研究,我们通过研究“物”后面的“人”,研究人是如何凭借他的艺术构思和精神、他的技艺来构造这个“物”的,这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形而上、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下是讲“器”,形而上就是论“道”,这个境界就不同了。我们讲的通过“器”来见人、见精神。这个层次就不一样了。文献研究要落到实处,要有专门管理文献材料的部门机构,要有专门经费,使这些史料的研究有持续性和延续性,落实到保护,落实到人才行。

上海同济大学周正宇博士强调:“文献让我想到了桥梁的作用,想到文献研究的顺乎逻辑的体现,那就是当好社会公众的桥梁,历史公众的桥梁,艺术公众的桥梁、学术公众的桥梁。工艺展品只诠释材质工艺,是远远不够的。桥梁的作用就是让大家知道更多的东西,文献到最后是不是可以满足这四个桥梁的需要?对文献材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有各自的见解,但留下大师们作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材料,留下最好的最真的最精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资深文艺理论家方立平说:“从研究和文献的两个角度来看是并列的两个方向。文献有文化理解的需要,有历史性的认定,但我们面临的是对社会产生的热点,因为任何一个事情成为热点,它都有道理的,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是有关联的。刘大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深入研究的点,是推进文献研究中一个非常好的个案。文献研究推进工作一定离不开两个层面:一是个案;二是社会层面的文化形态, 从个案,到更多个案,汇集成一个形态,这两个方面要连接。今天的研讨会很明确地思考两点,一是对个案的重视,除了刘大师以外可以进行共同的探讨的个案,二是要有理念的先导性,即一个预设的标准,一个比照的标准,文献保存上面就是有一个社会研究的需求与过程,那么我们从个案到整个行业的推进中就有依据可说,这两点如果有的话,我们汲古开今的研究,就可以梳理出一个研究的思路和一个文献的整理框架,也许我们平常经常讲的整体判断,那么我们玉文化的梳理就能够更加的清晰准确。”

参加本次研讨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文献记载的严重缺失,形成强烈落差。那些巧夺天工的巅峰创造,那些各领风骚的大师巨匠,由于没有留下姓名、故事,没有记录工艺流程、因而留下无法弥补的空白和遗憾,通过文献来考察玉雕艺术从器物到技艺,从作品到大师,从基因到流变的方方面面,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启迪,应当成为玉雕研究的一个有效契口。刘忠荣的幸运在于,他得到了其他大师暂时还没有拥有过的作品加文献的共同青睐,这是能够获得更为长久和精准的历史性评价的基础之一。相信伴随着对既往史料碎片的归绎和梳理,对当下活态嬗变的生成与积累,将为我们复原更加真切的中国玉雕、大师及他们身后的时代,提供更有效的路径辅助。

以刘忠荣玉牌艺术文献展的创意策划为发端,一个展览、一场对话、一次研讨,形成的共识是:在工艺美术发展的今天,不能让文献保护和研究的缺席成为永久的遗憾。文献资料能让“发生”成为记载,它是人,是事,是风尚;是记忆,是故事,是履痕;是艺术作品背后的重要支撑,是文化发展的时代见证,因此不可缺失,今天,关注艺术文献的生成、积累,增强文献保护与研究意识,已经成为必须,需要倍加重视,特别关注。

猜你喜欢

玉雕个案桥梁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用提问搭建有效初中数学教学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