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男癌”:奇葩自恋狂

2014-10-09张晓东

看世界 2014年19期
关键词:女博士学姐

张晓东

“今天和实验室学姐在我们校区吃饭,一个毕业之后服从家人安排的直男癌加入了我们。得知学姐是女博士之后,他居然问:‘你一个姑娘家,读什么博士啊。他接着补充:‘读博士,多辛苦多耽误嫁人生小孩啊。这是我爸妈说的,我以后可不娶女博士。学姐:‘你觉得一个女人,一辈子的价值实现就是结婚和生小孩?直男癌:‘这是大自然的安排,你要反对,就跟我不是同路人。学姐:‘大自然麻烦我通知你,它有了新的安排,像你这样的人,是没有机会把自己那么卑劣的基因遗传下去的。”

今年6月,这则有关“女博士”大战“直男癌”的段子突然间红遍网络,以往被调侃、被黑化最多的“女博士”群体终于开始用她们的智力逆袭,华丽丽地碾压了当初把她们归类为“第三性别”的自恋狂们,并且为这些自恋狂带来一个属于他们的特有名词——直男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等等,请先告诉我‘直男是什么意思?”

对于许多“网络属性不发达”的人来说,要理解“直男”二字已经很难,更不用说高阶许多的“直男癌”。他们或许会“图样图森破”地问你一句:“直男是指性子很直的男生么?”

事实上,“直男”二字源自对英语“straight guy”的意译。在西方流行文化中,“straight guy”即是指与同性恋男子性取向不同的异性恋男子。

热衷于讨论性别文化的豆瓣网友们为“直男癌”做出了如下的定义:这是一类常见于直男的绝症,主要症状是审美为负,衣着品位恶劣而不自知,晚期常常伴有幻觉,自以为审美主流甚至衣着品位高级。

正如英国已故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所说,“一个性取向都正常的人能有什么样的时尚水平?”西方流行文化长期以来将“同志”群体视为引领时尚的先锋,马克·雅可布、汤姆·福特等世界顶尖时尚设计师也都是“同志”,因而这场控诉男性审美的运动将“同志”排除在外,并用“直男癌”三字加以定义。

“他们连干净无异味这点小标准都达不到,还纷纷对街上的女性评头论足,提出诸如皮肤白嫩、大胸蜂腰翘臀、衣着清凉但又不可太过暴露等要求,就算每条都做到了还一定要长得够漂亮,不然一回头,他们还觉得被你伤害了。”百度百科则如是定义。

有媒体评论称,不修边幅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全然不自知并以此为荣的奇葩心态。“他们总是阴谋论地认为穿着讲究就是Gay气,细心体贴是娘气,礼貌得体是装腔作势,积极上进的人肯定有阴谋。”

跟偏执狂“谢耳朵”一样,“直男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事先都有自己一套剧本,这套剧本是按照他的逻辑和以前的经历来编写的,肯定是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一旦有剧中人不按自己的剧本出牌时,那一定是这个剧中人出了问题:比如“直男癌”患者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天下美女他想要谁谁就得扑上来;要是女人胆敢不接受他的追求呢,对方就是嫌贫爱富的拜金女。

最近这段时间左手一个安利,右手一个少林的李阳就是直男癌重度患者的典型代表。对于夫妻关系而言,他认为“和美国人生孩子只是为了做中美教育模式差异的试验。”“打老婆不是家暴,只是中美文化差异。”对于社会舆论而言,他认为“网友就是狗屎,根本不用关注网友”。除此以外,他对于国际时事的过于极端的看法也印证了“大谈时政语气轻佻”这个典型的“直男癌”症状,他认为“不需要同情日本大地震,这次地震只是上帝小小的惩罚”。并称“9·11”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我觉得本·拉丹是全人类中最伟大的人”。

“直男癌其实就是无脑自大的屌丝患上了男性沙文主义的病。”新浪娱乐如此调侃到。

中国男人究竟丑不丑?

中国传统文化习惯了为女性创造出诸如“婊”这样的专属贬义字,现代媒体也乐于用“女司机”“女博士”这样的词语来制造“女性就是不行”的社会舆论,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女性也有了反击和觉醒的一天,在这个夏天开启一场反“妖魔化”的起义和报复。

与声讨“直男癌”齐头并进的另一项舆论焦点则是有关“中国男人究竟丑不丑”的全民大讨论,中国女性们在反对被男性物化的道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现在轮到女性来讨论男性好不好看了。

这场两性对战开始于资深媒体人赵灵敏发表的一篇《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赵灵敏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无论是精英还是屌丝,中国男人外在形象气质普遍不佳,这一点人们是有共识的。只是大部分人将之视为笑谈,或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称,一个男人只要有钱,猥琐、粗鲁、肥胖、对家庭不忠都不再是问题。

“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男性获奖者,从奈保尔、库切、帕慕克、略萨等人,无不风度翩翩,个个都堪称老帅哥。” 另一位媒体人侯虹斌撰文质疑称,为什么中国中年以后的男人,对自己的形象毫不顾惜,丑,就让它丑到底呢?越是对身材、对塑形有益的健身,他们越是无意参与,“因为他们压根不打算在外形上取悦女性”。

这场对男性形象的“讨伐”配合着“直男癌”的概念推广,引发城市知识女性白领们的集体共鸣,她们一致认为“中国男人普遍缺乏时尚感和审美观,简直配不上中国女人”。

习惯了站在男权角度对女性评头论足的中国男人们用“直男癌”特有的“中国传统情结”加以辩驳:“郎才女貌天经地义,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才是正道,什么时候轮到你来管我美不美了?”

正如网络红人留几手用他特有的东北农村汉子口吻反驳的那样,中国男人外形不好是因为没钱也没时间锻炼,男人背负那么大压力,不过是为了给老婆买房买车买LV。“恰恰说明了,中国男人最有责任感,最会为家庭考虑”。

“欧美男人有风度,一身腹肌,离你80米远就冲上来帮你开门,拉椅子。那他能给你买房吗?他能把工资给你花吗?就算他能把工资给你花,他能给你妈花吗?”留几手吐槽道。

无法填补的文化鸿沟

分析这场“男女大战”的双方,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代表女性对中国男性进行批判的大多是城市知识分子阶层,诸如侯虹斌、赵灵敏、洪晃、单士兵这样的城市媒体人,这些接受了西方性别平等文化的知识分子认为当今女性在经济上已经不再需要依靠男性,在这些媒体人所处的一二线城市,“郎才女貌”的价值体系已然被打破。

相反,无法接受“直男癌”设定的留几手等意见领袖则代表了中国广大三线以下城市、农村群体们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穿衣打扮都是穷讲究、没意义的东西”。

因而,与其说这场对战是“金星大战火星的男女对决”,不如说是中国极不平衡的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上层文化鸿沟:来自三里屯和陆家嘴的都市美男们可能会对“直男癌”的概念表示赞同,而驻马店的广场舞大妈们却不能和北上广的知识女性思想同步,她们会和留几手们一样认为“大老爷们儿就该有爷们儿样,整天惦记穿衣打扮算什么?”对于全球男性时尚产业已经超过多少亿美元或是C罗代言了阿玛尼的性感内裤这种事儿,她们没有渠道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

事实上,这种剧烈的文化认知差异在同样地域广阔的美国也存在着,“东西海岸”与“中西部”两个地域分区所造成的文化差异至今仍然显著,并成为影响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一大因素。

与中国的“三线下”城市相同,美国中西部、南部地区一向是“直男癌”的高发区域,这些常年居住在大农村、小镇地带的“红脖子”居民们一向对于纽约和洛杉矶的城市文化嗤之以鼻,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的罗恩·伍德鲁夫与《70年代秀》里的瑞德都是好莱坞为讽刺农村居民而设定的极端“直男癌”形象。

《成都商报》的评论称不讲究是小农经济的习惯,“鉴于咱们带着深刻的农业背景,要允许一部分人阶段性的low。”对于广场舞大妈而言,要分清楚“弯男”和“直男”已经不容易,更不要说背后的男女平权意义了,可见能否洞见“直男癌”的危害其实取决于底层的经济基础,以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质量来看,“直男癌”的控诉者们实在过于先锋了。

“湖南卫视花了那么多年都还未摆脱农民气,NBC至今都还在讨好美国南方各州的农民观众,你急什么?”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博士学姐
学姐
高校媒体危机的公关和化解策略
知心学姐
女博士的休斯敦记忆(二)
娶一个智妻
女博士的“反击”!脱口秀《娶妻当娶女博士》走红网络
Dear Incoming Freshman (from an Incoming Senior) 高中怎么过,学姐有话说
面对爱情的时候,你能拿出多大的勇气
基于男权主义视角探究女博士污名化问题
掉眼镜!女博士平均恋7.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