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男权主义视角探究女博士污名化问题

2016-05-14邓美玲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男女平等女博士困境

摘 要:随着女博士群体的日益壮大,社会大众对于女博士群体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加,女博士面临的困境也日益凸显。首先,本文论述了女博士所处困境,包括被污名化等问题。其次,本文主要以男权主义为研究视角,其中,男权主义主要又强调男性统治地位、推崇男性认同以及弱化女性社会地位三方面的表现。笔者也主要从这三方面分别对女博士被污名化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博士;困境;污名化;男权主义;男女平等

1 女博士污名化

随着高校本科教育的普及与扩招,研究生教育也随之加快了步伐,而女博士生也从原来的凤毛麟角逐渐发展壮大。依笔者看来,相比上一辈,女性的教育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女博士已不在少数。在《辞海》中,女博士的释义,是指有才学的女子。虽说,如今的女博士还是代表着有才学的女子,但更大程度上,女博士这一名词带有污名化的特征。网络上,常有人将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种:男人,女人,女博士。由此可见,女博士被第三性别化。而第三性别最早流行于印度、泰国等国家,指的是受过阉割的人,其中,包括两性人和做过变性手术的人,被称为“海吉拉斯”或“人妖”,是遭受社会歧视和唾骂的人。第三性者与同性恋者均被认为是社会衍生出来的“性别怪物”(李廷茹,2008)。由此看来,第三性往往带有一种戏谑和歧视的意味。女博士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扭曲,或可称为被“妖魔化”。笔者认为,女博士被污名化与男权主义存在一定的联系,即正是因为媒体、社会大众等普遍从男权主义的视角看待女博士群体,一定程度上导致女博士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此,本文以男权主义为视角对女博士污名化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以期望进一步了解当今社会所存在的男权主义问题,以及让更多的人能够对女博士乃至女性群体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

2 女博士污名化与男权主义

根据笔者个人的观点,女博士被污名化现象的背后与男权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此,我们需要明确男权主义是什么?目前,学界关于男权主义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根据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男权主义主要是指男性在家庭、社会中的支配性特权(一般又称为“父权制”),即男性将女性视为生育工具、家奴、性工具,剥夺女性作为人的权利与尊严的一种奴役制度。其特点是残酷、不公平、伪道德、肆意贬低女性,将女性幽禁,剥夺女性参加社会的权利,提供不平等的机遇与奖励,从而阻止女性的发展(陈舒文,2010)。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在法律上主张男女平等,但是现实上的男女平等与法律上的男女平等,二者并不能等同。在笔者看来,如今的男女两性之间确实难以实现平等的关系,现阶段的男权主义文化仍旧保留着旧男权主义的特征,其表现在诸多方面。下面将具体论述。

2.1 男性的统治权

男权主义强调的是男性的统治权,这一统治权存在于政治、经济、教育还有家庭等众多领域当中。就以男性在家庭中的统治权而言,至今,中国仍旧推崇父系继嗣系统,姓氏、财产普遍是通过男性后代传承。孩子姓氏的继承权普遍归父亲所有,这即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表现。事实上,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孩子的姓氏一定要跟随父亲,可大多数人仍会倾向于选择孩子的姓氏跟随父亲。这一姓氏的继承也是在为财产的继承埋下“伏笔”。在学者陈舒文看来,“孩子的姓氏表明了他具有哪个家族的遗产继承权,对那个家族的事物有责任和义务,进而使得遗产的流向永远有利于男性的直系亲属(陈舒文,2010)”。不仅如此,中国的婚姻制度也仍是儿子娶进,女儿外嫁。这种以男系为中心的婚姻嫁娶模式,即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男性在家中的统治地位。尽管也存在着女婿入赘丈母娘家的事例,但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只有个人能力弱的男性才会选择入赘,这是男性无能的一种体现。所以无论是姓氏、财产的继承上,还是从婚姻嫁娶模式来看,均奠定了男性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家庭结构普遍以男性为中心。除此之外,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女性往往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以维护男性的统治地位。直至如今,社会仍存在着男权主义思想的残余。根据笔者个人的体会,当女同学取得好成绩时,人们往往更倾向将结果归结于她们的认真、努力;而当男同学取得好成绩,则会将原因归结为其自身聪慧、天赋等先天性因素。不仅如此,女博士的出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男性在学习或者说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根据布拉德和沃尔夫的观点,家庭中夫妻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们所占有的市场资源,即学历、收入、职业、职业声望。倘若单从学历来看,女博士的高学历也会影响着男性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因此,从男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女博士这一身份违背了男权主义的“原则”,超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原始界定,进而使社会出现将女博士归为“第三类人”的说法,女博士在这一过程中也开始了逐渐被污名化的过程。

2.2 男性的认同

男权主义推崇对男性的认同。在男权的话语体系中,女性是属于私人领域,是属于附属地位。根据孙燕的观点,在以男人为视角书写的历史当中,女性始终是作为绝对“他者”而存在的(孙燕,2004)。而在男权主义的观点看来,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或者说作为男性的客体存在,在行为方式上均要符合男性对女性的规范、要求,这即是对女性这一性别角色的社会制约。性别角色,是指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别角色的发展也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刘宁,2008)。法国哲学家西蒙·波娃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出发,曾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正是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女性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如温柔、妩媚、依赖等则是符合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往往是感情的提供者与生育者,女性往往只能在家庭中扮演主要角色,在政治、社会、科学等平台上几乎都应让位于男性。而作为高知群体的女博士们,其往往拥有着足够的实力挑战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而这也恰恰与传统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舆论导向相背离,这也在某一程度上导致了女博士被“顺理成章”地归为第三类人,被污名化。同时,在以往的男权社会中,其剥夺着女性在公共领域的社交和劳动权力,全方位弱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些举措的目的仅只有一个,即把女性禁锢在家庭中,从事着琐碎的家务劳动,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即附和着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作为高知女性代表的女博士群体,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她们往往对男女平等观念有着较为深刻、敏感的认识。因此,她们普遍会选择男女均有权选择外出工作,以及男女家务平摊的做法,而她们的这一做法即是在挑战着对男权主义的认同,在推翻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所以,也会进一步激化社会对以女博士为代表的高知女性群体的不认可,对她们进行一系列的污名化,以表示对这一群体的蔑视与抵抗。

2.3 女性地位的弱化

男权主义主张弱化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其认同在男性事物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将女性视为从属地位,限制女性的创造力。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已经束缚了人们几千年,在一定程度上“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陈腐落后的观点至今仍旧根深蒂固,而拥有广博知识的女博士往往与这些传统观念相悖。此外,笔者认为,在以女博士为代表的高知女性群体被污名化的过程当中,大众传媒也有难以逃脱的责任,现代大众媒介普遍选择性地向人们传递着男性的工作就是赚钱养家,而女性的任务就是保持美丽等内容。同时,这种含有性别歧视的传播内容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男女角色分工的刻板成见,形成了一种基于传统的道德伦理的集体无意识,这也为男青年寻找理想中的妻子,造成了错觉(刘宁,2008)。此外,正如张国平等所认为,媒体往往是从男性的立场来看待女博士,在对女博士的相关报道中,关于她们的科研、学业等专门报道非常少,并且对于女博士学业成功的归因中,也往往存在着性别的偏见,否认了女性自我奋斗的价值取向。随着女性高知群体的扩大,触动着男性主宰世界的敏感神经,从而震撼了人们的现有观念,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高知女性的发展壮大,她们的奋斗和贡献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反而还收到社会的嘲弄。就以之前热议的“锋芝婚恋”事件为例,媒体对整个事件的男女主角的形象描述与刻画,无不透露着“男性中心”的思想。媒体关心的并非是离婚这一事件对张柏芝个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其带来的伤害,而是将焦点转移至她即将失去的“家庭”地位,失去妻子的角色。在代宁看来,这些看似无意识的“刻意为之”,无形中均影响着社会大众接受信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取向(代宁,2011)。所以,在媒体的引导与影响下,社会大众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女博士的现象,女博士被污名化,自然也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总之,女博士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污名化”与男权主义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女博士被污名化的确受到男权主义的影响,男女两性之间仍旧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即值得我们深思。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尽可能从两性的角度,理性且客观地对待男女分工。男、女性也应抛弃陈腐思想,在思想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推崇男女平等。其次,对于女博士群体,我们不能片面地对其妄下判断,不能肆意将其污名化。其实,除了外界压力外,女博士群体自身便需要面临诸多的压力。例如,就业方面,女博士所面临的择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群体,包括男博士。在婚恋方面,女博士也面临着择偶难的问题。由于人们普遍受到择偶梯度理论中“男找低,女找高”潜规则的影响,为此,拥有高学历的女博士,其原本所能够选择伴侣的范围就相当局限,再加上,女博士由于受到学业等的约束,生活中交友圈狭小。因此,难以接触更多优秀的男性。然而,普通的男性却又不敢,也不想主动对女博士示好,进而导致女博士们很多时候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遇。为此,笔者写此篇文章也是为了唤起更多人对处于困窘处境女博士的关注,更多地走进女博士群体,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她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正能量,为女博士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帮助她们走出困境,摘去“有色眼镜”,给予女博士客观的评价,逐步帮助其摆脱污名化的“帽子”。

参考文献:

[1] 刘晓璐.“女博士”的修辞化命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6).

[2] 韩娟.“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9(11).

[3] 尹艳群.从高学历女性的两难选择看女性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4).

[4] 孙晋华.女博士“愁嫁”——社会交换视野下的婚恋观分析[J].人才开发,2007(03).

[5] 寇征.当代女博士生的婚恋价值趋向和性别意识特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05).

作者简介:邓美玲(1992—),女,福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不平等问题。

猜你喜欢

男女平等女博士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男女同尊卑:探析江苏常熟两头蹲婚俗中的性别观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我是彻底“裸婚”的女博士
女博士还是和男博士结婚的好
女博士在家里首先得还原为一个女人
解读《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