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学的学科共性及“美术与设计”的个性探讨
2014-10-09曾佳
曾佳
摘要:艺术学是一门针对艺术主体、作品、实践、价值、规律等做科学并以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学科共同性质问题是目前广大艺术学者和艺术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热门的课题。艺术学学科共性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明显的意识形态束缚与个性自由冲突、依赖于主观体验和形象思维、与艺术家艺术天赋和灵感密切相关。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由于都隶属于艺术学的范畴,又有许多共同关注点,它们之间有种无形的力量,能超越功与名,能满足更多受众功能性的需求,丰富其精神和思想,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关键词:艺术学 学科共性 美术与设计学 个性
0 引言
目前我国学科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文科类(人文社科)和理工类(理工农医),那么根据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可以将其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我国教育部学科目录明确说明,艺术类专业规范的称谓为“艺术学”,与其他文理学科研究相比,我国对艺术学研究起步较晚,以及艺术学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在深度与广度,还是在基础和前沿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方面等,艺术学研究都显得不太成熟。笔者就艺术学学科共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基于此对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的个性进行了探讨,从而更好的区分情感表现和相互沟通存在的本质差别,使更多受众能更加充分的感受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1 艺术学学科共性分析
1.1 意识形态束缚与个性自由冲突
上世纪30年代的月份牌美女画、当代通过复制经典名画来获取“成功”的艺术形式,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不管是上世纪50年代的手工业设计,还是现代视觉传达以及多媒体设计,在技术不断变化和革新的过程中,为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智力和动力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观念对推动美术与设计艺术面貌变化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艺术学特点较为特殊,使得其给艺术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也为艺术的进步保存了珍贵的文化依据。在政治、道德、社会心理等意识形态压力下,艺术史不断变化和动摇,我们会看见名画中古代帝王将相庄严神圣的形象,在京剧“样板戏”中判断正、反面角色的美丑立现,在庄严教堂中对比耶稣的崇高伟大与芸芸众生的渺小。
艺术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其具有个性的光芒却仍旧未泯灭。在特定的时代意识形态下,智慧与思想并列的优秀艺术人才,往往可以将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天赋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在中世纪西方严酷的宗教束缚中,大量的高手巨匠在教堂建筑设计上,演绎了一场场艺术的盛宴。我国革命美术在浓厚的意识形态下,其艺术的天赋并没有完全被束缚,相反涌现了一大批《血衣》、《收租院》等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为我国留下了更多的艺术瑰宝。因此艺术家应该善于将艺术和思想相结合,切不可刻意宣教,应先感动自我,其次才能感动受众,从而取得更大的突破。
1.2 主观体验和形象思维
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其他文理学科的研究较为成熟,是因为这些学科知识的积累主要依靠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学者对同一课题进行研究通常都会得出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果。由于艺术学的特殊性,人的主观体验和形象思维直接决定了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这是艺术学学科的本性所在,能使得持不同立场的观者对同一艺现象的研究分析,会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结论。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中,通常传统艺术观念的学者与现代派艺术学者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相关学者认为艺术不可能是再现性的,西方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也有学者认为以立体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派艺术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很快被其他表现派、未来派等其他画派所接收。前者主要是对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艺术反映出社会现实的规律;后者是对艺术内部形式规律分析,暗示现代化艺术创造的价值。虽然这两类看法态度温和,但我们能轻易的感知字里行间的倾向性,这正是艺术学研究的特点。
1.3 技术积累和艺术天赋
目前在许多艺术院校中,时常会听见某人具有艺术天赋,或者某人在艺术领域勤学苦练,两者都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史学上,吴道子能一日画尽三百里嘉陵江图,李思训却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那么艺术创造需要的是更多的艺术天赋还是技巧训练呢?对探索艺术来讲,主要任务就是各自寻求不同的目标,它不像科研技术的研究,前后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关于前后代艺术的研究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和继承关系。部分学者更看重的是艺术创作的天赋,这主要体现在对色彩、线条以及韵律等艺术因素的敏感上,同时也是艺术天赋和灵感感动的表现。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否认部分古代人以及现代人勤学苦练的重要性,这往往需要一定技术的积累。通过刻骨学习获得相应艺术创作能力与技巧,能使艺术家拥有最宝贵的财富,当然也可以陶冶和培养艺术家的胸襟学养。在学习艺术的初级阶段更多的依赖于艺术天赋和爱好,而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往往依赖于勤学苦练,技术积累。一旦进入最后的创造阶段,又需要更多的天赋和灵感。因此可以看出天赋灵感直接决定了艺术境界的高低,而技术积累决定了是否入门和实现一般水平的基础。如果单纯的重视天赋,会导致后天学习和训练放松,难以掌握熟练的艺术技能;片面的强调技术积累,又会忽略艺术传神写心、表情达意的宗旨,使艺术走向工具束缚。
2 美术与设计的个性探讨
2.1 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都来源于基本物质形态审美研究,其造物和造型方面是一致的。比如东汉“马踏飞燕”青铜艺术、摩尔的空间穿插式雕塑等作品,既是一件美术作品,又是一件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基于物质形态的感性所创造出来的。
2.2 美术和设计艺术在表现手段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如线条、色彩、形态、纹理、空间等,这些元素通过平衡与强调、统一与多样等相同原则进行连接。
2.3 在对美术和设计的感知方式认识中,往往都需要通过视觉感受,直观而形象的表现出来。直观形象整体被感知主要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成分总和是不可能与整体相等的,就如对一个蛋糕的整体印象并不是香、甜、酥等感觉因素简单相加。二是“变调性”,一个格式塔的大小、位置、方向在改变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不变,比如一个正方形,不管用蓝色、黑色、黄色等色彩画出,它仍然是一个正方形。因此形态是视觉经验中一种组织建构,与视觉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构建组织过程中,往往会诱发紧张、愉悦、和谐等心理活动。受众在观看美术或者设计艺术作品时,视觉感知会自动增减相关部分,使其感受实现最完美状态。通过视觉方式和物质媒介展现造型,美术和设计作品能使受众在视觉上更好的形成直观整体感知状态,更加充分的感受美术和设计作品的魅力与内涵。
2.4 目前很多院校的设计专业多数都是依托美术专业发展起来的,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学术背景等方面,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美术和设计本质的区别,以两者活动的性质和目的为出发点,提高它们之间差异程度认识的准确性,美术活动是一种超于功与名的精神力量表现,具体表现为艺术家的兴趣、情感、形式探索、矛盾揭示、社会批判等;而设计活动更多的是满足受众功能性的需求,如使用需求、宜居需求、信息传输需求等,其性质是创造者在与受众交流、共谋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美术是一种表现,而设计是一种沟通,这是两者之间存在的最本质的区别。
3 总结
美术与设计艺术是艺术学中重要的部分,与一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存在较多的特殊之处。笔者基于艺术学学科共性,对美术和设计艺术学的个性进行了分析,探求了两者存在的相同点以及最本质的区别,从而使艺术家能更加理性的进行创造,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使其更加充分的感受艺术的魅力与内涵,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2]黄会林.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设置问题[J].艺术评论,2009,07:68-72+67.
[3]夏燕靖.我国艺术学学科设立之前艺术理论呈现方式的探讨(中)[J].艺术学研究,2008,00:574-6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