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分析
2014-10-09王国毅李松彦
王国毅,李松彦
(内乡县人民医院眼科 河南南阳 474350)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白内障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为超声乳化术和囊外摘除术[1]。其中白内障乳化术由于操作简单、切口小、反应轻、恢复快逐渐成为治疗的首选,但是此种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且花费昂贵,不适于广泛开展[2]。笔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至2014年3月在内乡县人民医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150例(180眼)白内障患者,男81例(98眼),女69例(82眼),年龄19~86岁,平均71.4岁。术前患者视力范围为光感至0.2。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80.7%,并发症性白内障7.3%,先天性白内障8.0%,其他类型占4.0%。
1.2 手术方法 术前冲洗结膜囊,提前30 min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局麻后压迫眼球使眶压稍下降。以上穹窿部作为基底结膜瓣,反眉行或者横行角膜边缘巩膜板层隧道式切开透明膜区,穿刺进入前房。将黏弹剂注入到前房,行连续环形式撕囊,进行充分的水分层及水分离,扩大内切口宽度,将晶体核从囊袋中娩出,抽吸出残留皮质。再次注入黏弹剂,在囊袋内注入人工晶体,抽吸出黏弹剂,观察切口是否渗漏,依据切口自闭情况不缝合伤口或者缝合1~2针。结膜下注入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敷料包扎。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的视力情况,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视力较术前有了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患者视力情况(眼)
2.2 术后并发症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产生,各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如下:角膜水肿67.8%(122眼),前房积血 10.6%(19 眼),葡萄膜炎 4.4%(8例)。
3 讨论
白内障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晶状体浑浊,其中年龄为主要因素,在我国也是主要的致盲因素,但是白内障可以通过治疗恢复视力[3]。传统手术晶状体囊外摘除,手术切口大,对眼组织损伤较大,且术后感染多,视力恢复慢,现在已很少采用。超声乳化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但是此种方法技术要求高,花费高,设备昂贵,且对于晚期白内障患者疗效不好,所以其使用受到限制[4]。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具有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手术费用低的特点[5],因此得到广泛应用。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切口和缝合对角膜屈光力的影响,是造成术后明显角膜散光的主要原因。切口越大,越近视轴,造成散光的可能性越大。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切除可有效降低术后散光的发生。另外,在手术过程中要植入人工晶体,可以强化后囊生理屏障作用,限制液化的玻璃体过度向前活动,减少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明显,且无严重的并发症,与此前研究结果相符合[6]。根据残联制定标准计算,此法术后3 d的脱盲率为93.3%,脱残率达到62.2%,疗效显著。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角膜水肿,但是术后1周可自行缓解,其他并发症对症处理均可以缓解,预后良好。本研究显示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文献报道的超声乳化术效果接近。
综上所述,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花费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1]李杰松.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J].中外医学研究,2009,7(5):37.
[2]张艳芳,李诲.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国际眼科杂志,2008,8(8):1722.
[3]徐鸿飞,王泓涛,陈云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适用于基层医院集中复明[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5):844-845.
[4]李秀山,李广洲,刘浩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07,16(2):161-162.
[5]王相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9(1):94.
[6]林育华,谢怀林.表面麻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4):674-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