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引领”打造诗意的校园
2014-10-09梁彩英
梁彩英
编者按:
长期以来,由于功利主义盛行,导致教育过于理性、坚硬,以至整个教育界都笼罩在疲于奔命、不知所以当中,毫无趣味可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大部分优秀的诗作都充满禅意和哲理,能对教育产生无形而强大的正面影响。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中国教育的起点就是“诗教”。大力推行“诗教”,通过特定的语言感染来触动师生心灵,可以让日益极速、僵硬的教育慢下来,多一些温情、韧性、哲思和美意。大部分有思想的教育名家如班华、李希贵等,都曾经热爱或推崇学生多读诗、教师要懂一点诗歌欣赏方面的相关知识,许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突出之处的学校都在大力推行诗教,并形成了鲜明特色。诗教已经成为新时期德育的一种新形式。
无疑,作为心灵的雕塑,教育需要有诗情的参与,需要有诗意的注入,否则,就不可能雕琢出有血有肉、灵魂丰满的作品。我们呼唤诗歌回归校园,不仅是在呼唤一种更为柔软人心的德育方式的回归,也是在呼唤一种良知的回归,呼唤一种能温暖人心的力量的回归。当教育充满了诗意,你会发现坚硬的偏见会变得柔软,钝滞的目光会重新灵动。
让教育多一点诗意,你的眼睛才会多一点光芒。
打造诗意校园、进行诗性教育,是苏州十中多年来的办学特色,让校园洋溢诗意,让教育直抵心灵,是学校多年来的办学追求。所谓诗意校园,不仅仅指校园物质层面的“诗性”建设,更指校园精神层面的“诗性”建设,这与学校提倡的“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 的教育箴言是一致的。就是说,要以师生的健康、快乐、自由发展为第一位,让校园充满着诗性文化的气息,让学生从这个校园里带走 “本真”“唯美”“超然”的精神财富。
因此,所谓的诗意校园,就是要让学生过完整的校园生活,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应该成为他们永恒的幸福记忆。在这里,校园既是学生成长的环境,更是学生成长的现实、历史和心灵的记忆。学校的“每一天”的状态,往往又是由校园的状态和情态所决定和制约的。在苏州十中的校园里,师生的每一天都围绕着“两个目标”: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培养着“三个意识”:本色(本真)意识,平等意识,日常意识;实践着“四个引领”:文化、价值引领,课程引领,经典活动引领。
一、诗意文化、诗意价值的引领
苏州十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前身为名震东南大地的“振华女中”,由王谢长达女士创办于1906年,校园为清代织造署旧址,以宋代花石纲“瑞云峰”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典雅秀美的校园和百年名校的流脉成为得天独厚的校园资源。新时期,学校以“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文化精神为先导,注意处处凸显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校园环境育人、文化浸润的特殊功能,体现学校的“书生气”“书卷气”“书院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那么,我们需要创造怎样的“学校教育的每一天”?如何让“每一天”都美好地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记忆深处?苏州十中追求“每一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能唤醒他们自觉“本真意识”“平等意识”“日常意识”的学校日常生活和教育场景。
“本色(本真)意识”,即纯朴、诚实、率真、本分又本色,不做作、不刻意雕琢,做一生有梦的人。“平等意识”,即师生的共同发展,平等的话语权。在苏州十中,师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平等享有,也是精神世界的共同分享。比如,当老师有机会面对一场精彩的报告时,学生也拥有这个机会;当老师在全面规划学校的发展时,学生也能参与其中。为此,学校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设立值日校长等,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实现自身发展。“日常意识”,即重视每一天的学校生活,精心设计、过好每一天,不刻意、不敷衍;注重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并将之当成教育的契机、成长的机会。
二、课程引领
即以德育课程引领学校德育活动。如何丰富学校的德育内涵,让学生能在高中三年“过完整的校园生活”?学校构建了围绕“六种校园”的德育校本课程与活动体系,用“园林、人文、感恩、生命、智慧、创造”等六个主题词来呈现校园文化特征,在高中教育的不同节点和阶段,为教师提供多菜单、模块化的书架式德育课程。“六种校园”是由“诗意校园”催生出来的,并因此衍生了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编写了《诗意校园》一书,将学校多年来的德育活动体系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所谓“六种校园”,也即“园林校园”“人文校园”“感恩校园”“生命校园”“智慧校园”“创造校园”。
整个校本教材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校园生活,而这也正是学校“诗性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
例如“感恩校园”章节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是这样的:首先是创设感恩情境,打造“感恩校园”就是通过校园生活架构起学生道德价值坐标体系,创设倾听、宽容、理解、承接、回报、奉献等感恩与爱的情境。其次是明确尊重价值,以自尊为坐标原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让学生在自己、他人相互尊重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再次是构建感恩校园,让校园成为“感恩与爱”教育的理想场所,使得学校的每一天,成为“感受美好生活,领略人间真爱,勇于责任担当”的每一天。该章节设置了三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分别是:感受美好生活,珍惜当下拥有(感受);领略人间真爱,感悟生命真谛(领悟);传承优秀文化,勇于责任担当(践行)。
课程的实施方式,则是以环境浸润,以活动引领。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浸润于感恩的环境中,在润物无声中领悟感恩,用自觉的行动去践行感恩。例如“感恩校园”章节的模块一有活动“身边的社会”体验行、大学之道——“印象十中”系列校友报告、探望校友与退休教师;模块二有活动真情速递,感谢师恩、“惜缘”——班级系列主题活动、做一天家庭小主人、模拟家长职业体验、爱的叮咛系列——教师篇、家长篇、社会篇、校友篇;模块三有活动凝眸大家风范,走进校史系列、义卖活动、捐赠、志愿者行动、家长生日会、聆听校长毕业赠言等等。
整个德育课程中所列举的活动案例,全部来自于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实践。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活动过程再现,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教育的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苏州十中这所“最中国”的园子里将教育事业当艺术品来雕琢的一大批育人者的风采。
三、经典活动引领
即以系列经典德育活动引领学生成长。所谓“经典”活动,就是最具典范性、最富特色、久历弥新的教育活动。经典德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浸润,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并烙印在学生的内心。为此,学校推出了高一年级“与太阳同行——春天行走活动”,高二年级登山活动——翻越苏州最高峰,高三年级迎新文艺汇演——在校最后一次迎新活动,高三年级挑战极限——“青春风采”拓展训练,校园诗会——五月诗会、十月诗会,“沈骊英班”“何泽慧班”“李政道班”授牌活动,“明天,十中以我为荣”授旗仪式,班训、班旗展示活动,大学之道——“印象十中”系列励志报告等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高一年级“与太阳同行——春天行走活动”。“让我们高尚的灵魂栖息在强健的体魄上”,这是活动的目的所在。为了这一天,同学们要准备好几个月。每年的九月,当高一新生进校不久,学校就会提出来年春天徒步三十公里的行走倡议。从此,同学、老师、家长都行动起来,几乎每个同学每天都要行走一个小时,原本让爸妈汽车接送的学生,改成了每天步行;有些同学也不再骑自行车、电动车,而是每天步行。还有些家长在休息日、节假日,或晚上休闲时间,积极地陪孩子行走。2009年4月24日,学校的首次行走活动从清晨五点到下午两点半,由学校东操场出发,徒步32公里,抵达东太湖。600多名学生完成了90后的“新长征”。新颖而艰难的徒步,不仅吸引了大批市民的关注,更让学子们完成了灵与肉的升华。事后,有陪着走完全程的父母激动地说:“今天走完30公里路程,不是我们在陪儿女,而是儿女们陪着我们。一天的行程,浓缩了人生。”在30公里的徒步行程中,同学们获得了成长。而学校的每一届高一新生,都会经历这样的一次行走。在30公里的行程中,老师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友爱、看到了沟通、看到了亲情、看到了坚持、看到了和谐……每个参加行走活动的人心中都会对自己、对30公里怀有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潜能,突破了自己的极限,看到了蕴藏在自己身上的无穷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信这种超然的自信将使学生们毕生受益无穷。
类似这样的经典活动在苏州十中有很多项,它们使僵硬的德育有了灵动的外形,有了活跃的体魄,有了丰厚的内核,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美善的根,为他们的人生注入了人文的源流。
总的来说,诗意校园是苏州十中诗意德育的一项有效探索,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一次尝试。学校期冀把德育从空洞、说教引入扎实、有效,使每一项工作都富有德育的意义,并直抵心灵,成为“烙印”,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