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石油贸易的收益分析
2014-10-09袁剑琴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远不及石油消费的增长,较大的能源净缺口意味着我国存在大量的石油进口需求。尽管我国为原油的净进口国,但我国仍有大量的成品油出口,且出口量持续上升。表面上看,成品油出口量的不断增长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收益,然而,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我国成品油出口的真实附加所得要远远小于海关统计的出口收益。因此,衡量我国石油贸易的真实附加所得对我国石油产业的定位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石油贸易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石油贸易结构在不断演化。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石油贸易形势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口原油,而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进口成品油。国内石油生产量增长缓慢,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并且净进口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起,更是成为了原油的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贸易自此以原油进口为主,且进口量逐年增长。201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28195万吨,比上年增长4.0%,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随着原油进口的增长而逐年上升,到2013年,达到58.6%。2014年原油进口量加速增长,截止到2014年6月底,进口量达15197万吨,同比增长10.2%。
尽管我国的石油贸易以原油进口为主,成品油进口及原油出口不断下降,但成品油出口持续上升。出口量从2006年的800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578万吨,且2013年较上年增长29.1%,2014年出口略有减速,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国成品油出口1367万吨。
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测度
所谓价值链,是指一个产品从构思到最终消费者使用及后续,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活动。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密不可分。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划分,国际分工格局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致沿着产业间分工—产业内水平分工—产业内垂直分工—产品内垂直分工的轨迹演进,当垂直分工逐渐跨越国界时便形成了分工领域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由于在垂直化分工的生产体系下,产品价值由众多的价值环节构成,处于生产不同环节的企业及所在国家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制造等各种增值活动,其相应创造的价值也并不均衡,由此产生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部分学者因此也将垂直化分工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
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促进了可贸易品生产链向世界延伸,出口品价值也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不同国家组成,每一个国家都只是从事本国最具有生产优势的模块,并获得相应的附加值。Hummels、Rapoport等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 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由此得到的产出除用于国内消费与投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全球价值链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致力于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目前全球价值链测度最广泛的方法为投入产出法,由Koopman,Power,Wang 和Wei提出的KWW法,将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中的增加值统计法与传统通关统计法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球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库,将国内增加值统计从单一国家拓展至区域乃至全球,全方位地对一国贸易中国内与国外增加值进行估算。同时,KWW法将一国出口按用途区分,测算出一国出口中所包含的重复计算的增加值,从而避免了贸易增加值的重复计算,有效地改进了贸易统计方法。
因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运用WIOD数据库,采用KWW法分析1997—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出口贸易的真实所得,获益能力以及贸易增加值的来源,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三、我国石油贸易的收益分析与结论
(一)我国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能力逐年下降
尽管我国石油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中国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小于发达国家,且通过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也逐年下降。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每出口1美元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逐年下降,其单位出口的实际获益从1997年的0.8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0.56美元,同时,该行业出口对其增值的贡献程度在2000年以后也逐渐下降,1997年出口增加值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5.3%,2002年上升至24.4%,然后一直下滑,到2011年,石油的出口增加值仅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1.6%。
(二)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商品的出口形式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以中间产品为主,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总额的70%以上,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我国石油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额的78.8%。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通过最终品出口带来的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97年的28.4%下降到2011年的21.5%,甚至在2007年,降至18.2%。而通过中间品出口的增加值则逐年上升,到2011年其比重达到74.7%。将中间产品出口再区分为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和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所谓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直接进口国,用于生产直接进口国的最终品。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进口国,在进口国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第三国。通过将我国石油行业的中间出口品区分发现,直接中间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通过直接中间品出口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出口增加值的50%以上,通过贸易增加值核算我们得到,1997、2002、2007及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3.9%、51.4%、55.9%及54.8%。
(三)原油进口对我国石油出口的重要性逐渐增强
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出口中进口品的含量,即垂直专业化率,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即一国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比重。若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含量越高,则说明出口对进口的依赖性越高,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也越强。对我国石油出口而言,其国外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2007年,我国石油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仅为16.2%,到2011年上升至32.5%,可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对进口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从我国石油贸易的结构来看,我国石油行业的进口品主要为原油,自1997年起,我国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持续上升,因此,我国的石油出口主要依赖于对原油的进口,通过对进口原油进行加工为成品油,然后主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
我国石油行业获益能力下降以及对原油进口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以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跨国分工的形成导致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参与全球生产的国家或企业仅专注于垂直分工中价值链的特定阶段和任务,各国间形成了以产品价值链为链接的纽带,并取得相应环节的增值收益。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下,虽然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我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体系中仍处于较低层次。欧美等国家以掌握核心技术在专业化生产中获得高附加值,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主要以廉价的劳动力承接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活动,这样的分工决定了我国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并且必须进口大量中间投入品。因此,对于我国石油行业而言,依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必须依靠产业升级,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进而提升我国石油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获取高附加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ummels,D.,Ishii,J.,and K-M,Yi (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e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eonomics,(54)
[2]宋玉华,朱思敏.垂直专业化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3)
[3]柴斌锋,杨高举.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互动——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4)
[4]卢峰.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讨论稿系列,No.C2004005
(袁剑琴,1985年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投入产出、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