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生活之源,拓宽习作渠道
2014-10-08王瑞珠
王瑞珠
摘 要: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在耗时、低效的困境中徘徊。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如何改变现状,使学生喜欢上作文呢?纵观学生的作文现状,教师必须开发有效作文教学途径,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生活中的素材资源、课外阅读资源、各项活动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有话想讲,有情可感,逐步达到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并且真实地表达的目的。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素材积累 情境教学 深入生活 课外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深感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体现得更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久而久之,师生都深陷作文的“囚笼”。
如何拨云见日,重现光明呢?《课标》的“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点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发。纵观学生的作文现状,学生对生活认识不足,发现不多,感受不深。要想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必须让学生体验生活。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为何不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呢?
一、巧设情境,捕捉素材
情境作文写作是维持和提高学生兴趣较好的方法,学生只有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会有愉悦的心情,才会有写作的欲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平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唯老师传授是听,被动、盲目的状态。在生活中,只要留心感受,那么即便是最平常不过的一般活动,也能发现新意,也能获取习作素材。像赛陀螺、玩卡、拔河等许多大课间游戏都可以从生活中带进作文,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学生从游戏中有了新体验、新感受,就乐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就轻松了。例如有一段时间,在学生中刮起了跳绳风,只要一下课,学生就凑在一起玩花样跳绳。不管是集体跳还是个人跳,都花样百出,让人惊喜连连。能从学生的“玩”中做点文章吗?一天上作文课,我说:“今天的作文课很特别,要举行一场跳绳大赛,谁想参加?”学生积极性高涨,尤其是男同学,都想上来一展身手。我请了几个“高手”上台比试了一番,要求他们边表演边讲要领。其他学生做观众和评委,仔细观察选手的表情、动作,并评出“最佳选手”。比赛中,“高手们”的精彩展示让大家大开眼界,掌声、喝彩声不断。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我趁机让学生围绕玩跳绳写一篇作文。没想到,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片段描写异常精彩。
二、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丰富的资源。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小学生就不缺乏作文的素材。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加深记忆,让学生主动从实际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让他们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就能写出充满生活气息、满含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例如农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淳朴古老的人情风俗陶冶、滋润着我们,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可组织学生饱览田园风光,辨蛙鼓虫鸣,看芳草菲菲,倾听神奇传说,参加农忙劳动,体味劳动艰辛。孩子是自然的精灵,他们在莺歌燕舞、秋霜冬雪中品味感悟,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妙境地。当那些山水风情和劳动场面展现在眼前时,就会唤起一种不吐不快的强烈的写作欲望。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了解并记录祖辈的过去,让人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农村开河、修路、平地、造桥,都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通过走村串户,收集整理资料,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又如农村婚俗寿礼,买车造屋,庆贺,开业开路的规矩无不体现了农村特有的情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农村小学生收集如此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何愁写不出具有特色的文章?
总之,生活之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会泛起波澜。如果老师能随时从中撷取浪花,引申、开发,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信息,抓住并描述事情的过程、心理、情感体验等加以组织提炼素材,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做到有话可说。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纸、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规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必须熟读成诵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告诉大家不能一味读《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比如《小王子》等,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浏览和精读相结合,还要做好笔记。小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既能丰富知识,增长见识,积累语言,又能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观念,这些都有益于写作。
只要老师能引导学生用眼、用心发现、捕捉生活中的亮点,积极参与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巧妙地以课内阅读为载体,开拓习作源头,在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充实习作,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孩子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拓宽习作渠道激发写作兴趣.学知报·教师版,2011(5).
[3]拓宽途径,还习作教学以精彩.百度文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