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的小思路

2014-10-08吴祖玲

考试周刊 2014年66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作文教学古诗词

吴祖玲

摘 要: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灿烂文化熔铸了无法记数的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哺育了一代代人茁壮成长,是我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人格完整等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浪费了教师与学生很多精力,但收效甚微,合理利用古诗词能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可以通过诗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古诗词的意境美丰富学生作文内容。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古诗词 激发兴趣 丰富内容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中,人们总把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尺度,把它作为衡量语文教师是否出色的重要方面。于是,语文教师不约而同地将习作视为重中之重,为之付出,为之呕心沥血。然而大多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二:学生对作文心怀畏惧,习作兴趣不高;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即便说真话、抒真情,也只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等消极情感的宣泄,更多的是情感的直白,让人看了味同嚼蜡。针对以上种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认为合理利用古诗词是解决以上困难的有效途径。

1.以诗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家冯骥才说:“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那些千古传诵的诗文佳作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我们用心灵接近它、解读它,就会发现古人与今人之间并不存在时代的隔阂,我们的性情原来如此息息相通。

中秋之夜,仰望苍穹,一轮明月洒下幽幽的清辉,洒在向往美好和团圆的炎黄子孙的心上。这轮明月还是那秦时的明月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着相思泪”,古人的诗句同样表达了今人对故土的思念和依恋。一首朴素得如同清茶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中真挚的感情从肺腑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而有过此种经历的人自然更能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游子思乡是古诗文的一大主题。除了想母亲,还想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在九月九日忆起家乡的兄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中秋夜对兄弟和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夜里悠忽梦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是苏轼对亡妻悱恻凄戚、真挚深沉的悼亡之情。也有想念家乡事物的,一花一草都有情。

古人对友情的看重同样表现在诗文之中。最能体现友情的时刻是送别,江淹的《别赋》中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的感慨。送别成为唐诗的一大题材。送别诗中当推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朴素平常的语句却意味无穷、感人至深。诗人王维对故友的一片真挚深情表露无遗。难怪它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不衰。李白更是高手,《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只剩下一点影子,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这些真实的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体验着。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看到水有情、月有意,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皆为我情所感所动;学生还感受到思乡可写、哀愁可画、友情能抒、亲情可描。如以“成长”为话题写作时,学生将对老师行为的感受写得真挚而生动,“老师带着一脸的满足和舒心的微笑去了,我们怔怔地站着,心里竟是酸酸的感动。不是为老师的雪糕,而是为老师仅为我们不再幼稚表现出的那份喜悦与宽慰。想想过去,真想追上去对老师说声对不起,但是我们没有动,却在心里对老师默默地说:‘老师,长大的我们将不再幼稚,您放心吧!”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鉴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消失,变得爱体味生活、抒写生活了,有的同学还时不时地出口吟唱两句。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用古诗词的意境美,丰富学生作文的内容

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意境,氤氲着诗情画意,能引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思索。因此,我在向学生介绍和教读古诗词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出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便可把自己想象为王维的一位挚友或把自己假想成一只山间的小鸟,和王维共处山间,共同欣赏山村美景。引导学生明白诗歌语言富于跳跃性,含有许多不尽之意,空白处很多,应善于通过想象将省略的地方补充完整,将跳跃的连缀起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浣女渔舟,怎下笔说“空山”呢?这里便是一个空白处,要善于引导学生加以联想、想象和思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可借助想象连缀成如下画面:雨后山上的山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量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跳动着。倘若简单地理解为“明月照在松树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美感便荡然无存了。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可想象成如下画面: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过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倘若我们进一步想象、思索,不难发现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且不露痕迹,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才发现浣女、渔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总之,通过想象我们看到了如诗如画的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进而感悟到了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领悟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美和对理想中的社会美(淳朴民风)的追求。因此,引导学生充分驰骋想象,是使他们真正登堂入室,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提高赏鉴能力,增强创造意识的必经过程。

古诗词曲的鉴赏其作用远不局限于此,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但这些能力都可以在学生的写作中体现出来,所以加强古诗词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美好情感,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古人一样把这些生活中的美好体验记录下来,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所在。我在这方面的尝试甚浅,探究不深,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望能得到更多帮助与指导。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作文教学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