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2014-10-08张莉莉
张莉莉
摘 要: 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在职场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就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提出职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校重要的办学理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但是,当前职校英语教学在“就业导向”方面尚存不足,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职校英语教学状况集中表现在学生基础、师资状况、大纲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和考试评估等方面。
(一)学生基础方面。
职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一项关于中职新生的调查显示:72.24%的新生的英语水平尚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英语基础薄弱,带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存在心理障碍,自学能力差等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师资状况方面。
职校英语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比较滞后,侧重传统英语教学中对语法、词汇的记忆、练习,缺乏师生交流,所授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要求脱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三)大纲教材。
现行的英语教材大多没有顾忌职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没有体现职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统一教材下无法体现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从而导致教材脱离学生实际和职业要求。
(四)教学方式。
职校英语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使用口头讲授和板书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师生交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条件。
职校教学条件较差,如教室硬件设施不齐全,设备陈旧,英语资料匮乏,缺乏外教,难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班级容量过大等。
(六)教学评价方式。
部分职校仍然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方式,但是过于重视书面英语成绩,反而忽略学生真实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职校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的联系更密切,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基本手段,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要求。职业学校以向社会输送职业人才为办学宗旨,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快速、顺利适应职场工作为学习目标。所以,职校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和观念,从学生实际和职校培养目标出发,充分理解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英语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不仅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更关系教师向学生教授的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的效率及培养学生何种能力。所以,要体现职校英语教学的“就业导向”特点,改革教学方式是重要方面。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交际教学、分层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交际教学是指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侧重培养学生日常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分层教学指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在一定范围内分别实施教学,主要通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如布置基础性和提高性作业。探究式教学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沟通技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教学作用。
(三)改革教学内容,适应职业要求。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程教材,所以为体现职校英语教学“就业导向”的特点,应当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对英语课程内容的修改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内容要适应职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教材体系应当体现层次性,教材内容应当突出职业性和使用性。可以分别设置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专业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如公文书写、专业词汇等。
(四)改革考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
过于重视考试成绩的评价作用,反而会模糊对学生真实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所以,应当改革现有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反映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考评内容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对相应模块分别进行考评,如对基础英语模块的考评内容为基础知识、听力、口试,对专业模块的考评内容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翻译、职场公文的书写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权,作为学生的总成绩。考评形式可以将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激励学生注重平时学习,避免期末突击。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提出相关要求,为了使职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满足工作要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英语教学。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职校英语教学,切实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磊.浅谈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王国凤.中职英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探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