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籍当代女作家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研究

2014-10-08马树芳

关键词:改编女作家严歌苓

马树芳

摘 要:影视剧作品较之文学作品更受受众的喜爱,其实许多影视剧都是由著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并且很多影视剧编剧与文学作品的作者是同一人。纵观当代影视剧作家,其中女性作家占了不小的比例。本文选择时下两位皖籍著名的女作家——六六和严歌苓女士的文学作品及该作品的剧本进行研究,旨在从她们的作品中找出共同点,以总结她们的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六六;严歌苓;改编;女作家

中图分类号:I206;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67-02

时下,影视剧作品比文学作品对大众更有吸引力,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很多都来自电影和电视剧。其实,文学与影视都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方式,文学表达的媒介是文字,而影视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画面、声音和色彩。对于抽象的文学语言的理解需要有规范化的语言素养和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文学形象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涵养、生活阅历以及情感体验等。影视作品用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影视作品中用受众喜闻乐见的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直观地播放出来,从而使得影视作品比文学作品更能快速地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中国的影视剧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众叙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充斥于大众的话语空间。不得不承认,影视剧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丰富着大众的生活,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影视剧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受众的群体性特征,比如受众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特点等,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媲美的。

当今的影视剧作品纷繁多姿,它们用自身的话语方式反映着现如今大众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诉求,承载着越来越厚重的文化意义,其地位是别的文化产品无法取代的,在给予受众精神娱乐休闲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呈现责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转型,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多元的文化正充斥着大众的精神领域,传统思维方式受到一次又一次冲击,影视剧中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式人物也逐渐转变为看似平庸而极为温暖的小人物。在国产影视剧的排行榜上,人们惊奇地发现点击率居于前位的是女性编剧们创作的作品,她们的作品一方面顺应了影视剧的文化消费品的本质,迎合了受众的收视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品位、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需求。在当代众多的女性编剧中,不得不研究的就是作家六六和作家严歌苓。

女作家六六是安徽合肥人,她出生于安徽大学的教授之家,大学毕业后在外贸公司工作,同时开始写作,之后她的作品被搬上荧幕,她的家庭题材电视剧成为我国影视剧成熟期与繁荣期的代表作品。她的影视剧主题、人物类型、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都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六六的三部代表作品——《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和《蜗居》都是根据时代大背景而创作的,这几部作品也顺应了我国影视剧文化的消费倾向,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要,在当今影视剧日产量达到1000集的情况之下,仍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女作家严歌苓出生在上海,但年幼随父母迁居安徽马鞍山,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她从18岁开始写作,是位多产的作家。她的小说被多次改编后搬上影视剧荧幕,从最先的《天浴》夺得台湾电影金马奖的七项大奖一鸣惊人开始,严歌苓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各大导演的广泛关注,从而以2012年国师张艺谋导演演绎的《金陵十三钗》达到顶峰。严歌苓的小说之所以在影视圈能够不断掀起被改编的热潮,和女作家六六相同的是,她的作品都顺应了我国影视剧的消费文化的倾向,更迎合了观众们的审美需要。

女作家六六和严歌苓同为皖籍作家,她们文学原著的走红和文学改编影视的兴起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其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她们年纪相仿,又不是早期以写作为生,也都是在成名前旅居国外,从事写作职业之后,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在华语界广受好评。

首先,她们的创作题材都是从怀旧题材开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起于80年代的文化寻根文学浪潮开启了民间文学的新纪元。而在城市化如火如荼的21世纪初,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引发了作家的思考,成为作家写作的热点。作家们关注的越来越多的是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这拓展了当代文艺的民间视野。而城市化的进程的轰轰烈烈,关于城市中底层民间的发现和书写也成为文艺表现的新热点。六六和严歌苓的作品,关注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人们的生存现状,这使得她们对自己的作品拿捏得游刃有余。表达上的怀旧情感也正暗合了当代大众心理情绪。其实,怀旧是一种现代都市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行为。六六作品中的父亲母亲,严歌苓作品中的田母等,他们作为一种“向内转”或“向后转”的情感追溯形象,都是把过去的事情作为最深刻的情感,通过对其进行回顾式的表述,抵达观众的内心深处[1]。

其次,六六和严歌苓的叙事手法都具有影视的特质。无论从她们的叙事手法、叙事角度、叙事题材来看,他们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影视化特质,也就是说在小说中有着和影视剧相近的元素。六六和严歌苓的叙事风格就好比一台摄像机,随着摄像机的推进,带着读者像看影视剧一般去看她们笔下的人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悟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六六和严歌苓的小说中,经常用影视镜头的表达方式去传达人物的动态,有的是铺陈叙述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相当于影视剧中的长镜头;有的是对主要人物事件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相当于影视剧中的特写镜头。除了镜头式的叙事方式,她们的小说还具备相近的叙事顺序,作品中都用到了多元的叙事手法,比如“倒叙”、“插叙”等,让小说本身充满了文学张力,转化成影视剧就是“闪回”和“画外音”的平行叙事的手段,这些让读者感受到得都如同观看影视作品一般。此外,六六和严歌苓既是她们原作的作者也是她们影视作品的编剧,长期跟影视剧行业的接触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们的小说创作,从而使得小说充满了影视特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她们无论在小说销量还是影视剧作收视率上都获得了丰收。

再次,影视剧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纵观六六和严歌苓的创作,人物的形象都遵循着“扁平人物圆形化”的创作原则。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过,人物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每次出场都要有新意”[2],要给人一种不确定性,但扁平人物则是一种漫画式的人物,具有“最简单的形式”。扁平人物通常比较容易辨认,绝大多数影视剧角色都是扁平化人物。但是在六六和严歌苓的作品中,无论是海萍、海藻,还是王贵、安娜以及玉墨、多鹤、张俭、小环等,他们看似是扁平式的人物,拥有人物惯常的特点,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物都有不确定性,他们的表现和走向都不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有的甚至是出乎我们料想的。由此可见,两位编剧以非常平易的眼光观察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把众人物形象凝结到自己的创作中,用最温和的方式叙述每个人物不平凡的人生。观众在品味这些影视剧的人物时,可以很迅速地找到自己期望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并随情节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物的出人意料所吸引,从而体会到人物性格的核心意义。这就是“扁平人物圆形化”,也是两位女编剧赢得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最后,笔者在梳理六六和严歌苓作品时,发现她们同大多数优秀女作家一样,喜欢从个人视角出发,感悟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而将这些个人化的感受内化于她们的作品之中。六六的《王贵与安娜》是把她的父母亲作为人物原型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中许多场景都是她父母真实的生活场景。而严歌苓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家人作为人物原型,但是她的作品大多都有移民的痕迹,有外国人士的出场,这和她的个人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据安东尼·吉登斯分析:“自传是对过去的校正性干预,不仅仅是逝去事件的编年史。”[3]其实,自传式的思维方式在多数作家生涯中是不可避免的写作思维方式,这一方式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任凭作品主人公姓名如何变换,不变的是作家依据个人生活阅历体现出的情感。六六和严歌苓二位女作家那深入骨髓的思维方式,都和她们童年感受到的徽风皖韵分不开,她们生活在文化积淀极其雄厚的文化厚土之上,其细腻敏感的情思及感悟能力和安徽的钟灵毓秀是分不开的,她们作品中的人物真实而自然、现实而避俗都是安徽民风所造就的。总之,她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受去书写芸芸众生,给观众带来的是一部部上乘之作。

——————————

参考文献:

〔1〕董雪.六六电视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林壤华.西方文学批评语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6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责任编辑 孙国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编女作家严歌苓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