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2014-10-08肖旺金
肖旺金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30多年的山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让学生亲历经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读懂教材,活用教材,读懂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00-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30多年的山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让学生亲历经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读懂教材,活用教材,读懂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具有了学会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数学知识只有在能够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践活动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一节内容时,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有刻度的标杆和皮尺,让学生测量操场边上的大树的高度。学生开始感到十分为难,那么高的树又上不到树的尖上怎么测量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只要量一下大树的影子就可以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具体的做法是:量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量一下标杆的长度,再将标杆立起来,量一下标杆影子的长度,并分别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学过的比例的内容,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杆影长度÷树影长度=杆长度÷树高度。通过计算,同学们不一会儿就算了出来。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表面模型供上课用,这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让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并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了;看过了,可能就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合作交流——拓展学生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21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21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这个时代人才辈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才能生存,不会学习就会被现代信息所淘汰。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不但让学生“学会”,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学,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提问问题的情境,创设提问问题的机会,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5、1/15、2/11、3/8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1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8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2/1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1份,也有这样的2份,却不能化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数学就在我身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的价值。
总而言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将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例如,我在每一节课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做数学例子。打动学生童趣,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了解学好数学对于我们长大后的生活有着广泛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