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嘉莉妹妹》
2014-10-08蒋冬丽
蒋冬丽
摘要: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嘉莉妹妹》是一部蕴含十分丰富的小说。自从1900年出版以来,文学评论家就从各个角度对小说加以分析,对小说人物加以评判。各个时期的批评为研究这部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上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基于此,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小说中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为立足点,探讨小说中人物行动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从而对《嘉莉妹妹》进行重新解读,以期对小说中的人物所作所为做出新的阐释。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嘉莉妹妹》;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143-02
20年代上半叶,对德莱塞作品的批评主要属于传统历史传记批评,过分强调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德莱塞小说文本进行了细读,但研究大多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各种批评方法开始应用在对德莱塞小说的研究上,如女性主义批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后结构主义等,国内外对德莱塞的研究至今依然是热情不减。相比起来,我国对于德莱塞小说的研究比较薄弱:早期对德莱塞小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其作品自然主义的分析方面;蒋道超在《德莱塞研究》中提出今后对于德莱塞的研究应是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化批评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德莱塞放在美国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去考察,寻找出他在整个创作阶段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的演变;近些年,随着消费文化批评的兴起,德莱塞小说中的消费主义现象引起批评者的关注。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大多是随着西方亦步亦趋的。
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聂珍钊在其文章《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中提出,我国的文学批评方法需要新的探索与创新,倡导运用伦理学批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正式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阐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并界定了其研究对象和内容。而且在文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1]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飞速发展,逐渐步入大众消费时代。节俭为先的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严重挑战,注重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提倡通过自我奋斗获取成功的美国清教主义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嘉莉妹妹》的背景就是19世纪末的美国,作品呈现了以商店和商品、服饰衣着以及酒店饭店等为代表的消费景观,展示了开始兴起的消费文化下人们的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文化对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影响,从而揭示了人物在欲望与伦理冲突下的精神困境。
本文将主要从消费主义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嘉莉妹妹、杜洛埃、赫斯渥、艾姆斯的伦理意识及伦理选择,作品中各个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伦理思想。
一
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一文中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要对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解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做出价值判断。在此文中他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关注的重点不是人物行动自身和行动结果,而是探讨人物行动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重在分析、阐释和理解[2]。社会伦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法则,它规范着人类自身的行为。作为有理性的人,必须具有清醒的伦理意识,遵守社会伦理。放弃人类社会的伦理规则,完全受欲望驱使,无疑会导致伦理混乱并带来悲剧性的后果。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消费文化是指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消费商品中在一种文化下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欲望的满足。
英国学者麦克费瑟斯通认为:“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3]这正是西奥多·德莱塞创作的小说《嘉莉妹妹》的背景,这部作品展示了消费文化下人的消费欲望,同时也触及到了消费社会下人的伦理观的扭曲以及挣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嘉莉妹妹对物质享受的追逐,杜洛埃和赫斯渥对作为商品的女性的消费都显示了消费社会下的人们放弃社会伦理的约束,放纵自己的欲望,从而导致了三者之间伦理关系的脆弱乃至断裂。
二
嘉莉妹妹始终在物质欲望和伦理意识的搏斗中挣扎。嘉莉妹妹的物质欲望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费社会中被激发出来的。嘉莉最初怀揣着对幸福生活和城市的向往到芝加哥打工,在火车上初识的杜洛埃为她描述了城市的美好生活,首先就激起了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经过辛苦的奔波才得到一份工资低廉的工作,但嘉莉妹妹对物质欲望的幻想并没有破灭,相反,她幻想自己的钱花不完。很快她就发现自己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她的消费欲望。而消费欲望得不到满足带给嘉莉妹妹的是身体上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在这种困境下,嘉莉妹妹宁愿付出身体的代价,也要选择与杜洛埃同居。在决定和杜洛埃同居前后,嘉莉妹妹在伦理意识和欲望之间挣扎,伦理意识使她觉得收钱意味着丧失伦理准则。但是被商店陈列出的商品所激发出来的物质欲望摧毁了嘉莉妹妹原有的伦理观,商品带给她的快感使她失去了社会伦理对她的约束。对于嘉莉妹妹选择和杜洛埃同居,德莱塞在作品中非但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谴责,而是给予了同情甚至是赞赏。在德莱塞眼中,嘉莉妹妹的选择被看成是对人性的肯定,她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被看成是人性的解放。然而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看,嘉莉妹妹的自我放纵说明了人一旦听从本能的驱使,不遵从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道德规范,并不是人性的解放,而是人性的迷失。
嘉莉妹妹在欲望与理性中挣扎,但伦理意识始终影响着她的选择。小说中镜子和神秘声音是嘉莉妹妹内心挣扎的写照。如果说镜子是嘉莉妹妹对自己伦理意识的不确定,那么神秘的声音就是对于伦理选择的不安。“她照照镜子,看到的嘉莉比她以前见过的要漂亮;她窥视自己的内心,照照自己和舆论所造的镜子,看到的嘉莉比以前坏了。她在这两个形象之间犹豫不决,不知相信哪个好。”[4]在和杜洛埃同居期间,当嘉莉独处时,一个神秘的声音萦绕着她,使她心里不得安宁。她不断和那个声音争论,试图辩解选择和杜洛埃同居的正当性。这声音来自于嘉莉的内心深处,是她伦理意识未泯的表现。神秘的声音使她有时成为一个忏悔者,羞愧于自己没有遵从社会伦理。嘉莉的内心挣扎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显得难能可贵,也使得她最终与杜洛埃分道扬镳。endprint
三
在阐述杜洛埃这个人物时,德莱塞在作品中用了很长的篇幅分析了人的本性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左右,人的理性在金钱的作用下的无能为力。消费文化中的人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的利己主义。杜洛埃的伦理意识淡漠,始终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不想承担任何的伦理责任。“他需要跟嘉莉共度愉快的生活,就如同需要吃丰富的早餐一样。他不管做什么事,都丝毫不会感到一丁点内疚。”所以,占有嘉莉妹妹的杜洛埃根本不去考虑和嘉莉妹妹建立正常的家庭关系,他只是和嘉莉妹妹同居而不结婚。杜洛埃因为爱慕虚荣而结交酒店经理赫斯渥,并且将他介绍给嘉莉妹妹,从而导致赫斯渥勾引嘉莉妹妹。杜洛埃对于嘉莉妹妹的不忠行为怒不可遏,但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的反省。杜洛埃没有伦理思想的束缚,所以就感受不到伦理意识的折磨和以及伦理选择的挣扎。
赫斯渥是小说中唯一的遭遇悲剧性命运的人物。他从一个酒店经理落魄到身无分文,因穷困潦倒而自杀。他的命运和他的伦理意识及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有很大的关系。责任和欲望之间的冲突搅得得赫斯渥心神不宁。在遇到嘉莉妹妹之前,赫斯渥在乎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伦理身份,为了保持他的家庭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而努力工作。赫斯渥背叛妻子和嘉莉私通,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伦理责任和义务,从而违背了社会认同的伦理秩序,他遭受了社会舆论的惩罚,也受到了内心的折磨。但是,作者并没有对赫斯渥的放纵欲望的行为大加鞭笞,而是表示了同情,因为他的家庭缺少爱与亲情。赫斯渥在乎自己的伦理身份,有着传统的伦理思想,但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所以陷入了困境。
艾姆斯对嘉莉妹妹人格的引导上起到了导师的作用。艾姆斯比赫斯渥聪明,比杜洛埃稳健、明智。艾姆斯的出现使得嘉莉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了审视和思考。艾姆斯并没有沉迷于欲望,而是对消费思想表达了忧虑与不满。他对人们奢侈消费不屑一顾,认为浪费是可耻的行为。艾姆斯积极推荐嘉莉多读书,使得嘉莉认识到自己文化的浅薄。和艾姆斯的交往,将嘉莉妹妹引领到了更高的精神世界中。艾姆斯洞察了嘉莉妹妹在伦理意识和欲望冲突的挣扎以及嘉莉妹妹在成功后的迷茫,指引嘉莉妹妹将人生的目标从个人的成功升华到更多人的幸福上面。受到艾姆斯影响的嘉莉开始看清了自己的苦痛——希望和矛盾的欲望。德莱塞借用艾姆斯这个人物表达了他本人对于消费社会下伦理混乱的剖析、反思和质疑。
德莱塞深刻地洞察到消费社会下的人们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导致伦理意识的淡漠,从而造成伦理关系的断裂。他对于作品中的人物体现出的道德立场不是谴责,而是同情,因为他意识到消费社会下的人抵制物质诱惑的软弱无力。德莱塞对于不同的人物都没有过多的谴责,而是寄予了同情,这表明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与同情心。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2).
[3]迈克·费泽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德莱塞.嘉莉妹妹[M].裘柱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