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探析
2014-10-08戴昀
戴昀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负面现象,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有着城乡人口流动限制被打破,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等社会背景和原因,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肉体生命的不健康,人生观扭曲,生命情感扭曲,生命意义的迷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改善其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学校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启迪其生命的意义;用母爱温暖一颗颗冷漠的心,恢复其正常的生命情感。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095-03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加快,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新概念的出现以及一系列教育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应不仅包括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丰富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这应该成为教育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本。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据全国妇联最新的统计,目前中国18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有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9%。留守儿童的分布集中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了中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他们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够坚强地与现实抗争。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社会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分子,如何弥补他们缺失的关怀,是他们的父母,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这一概念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后,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于是产生了大量的进城农民工。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活跃的市场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劳动力供给不能满足工厂的劳动力需求。而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仅靠种田而收入微薄,也希望通过外出打工改变生活困境。因此,大批的农民工产生了,他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一年都难得回家,使他们的子女成为了留守儿童。
第三,由于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进城也不能成为“市民”,城市学校门槛较高,其子女不能享受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中由亲戚或委托人照顾。
第四,农民工收入低,经济承受力差,流动性大,无力照顾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做出的无奈选择。
第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GDP迅速增长,农村经济却出现明显的滞后,尽管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但是示范村却只有少数几个,大多边远山村并没有很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变贫穷的现状,只有去城市打工,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农村部分留守儿童生命存在暴露出的问题
农村部分留守儿童生命存在暴露出许多问题,仔细地分析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于有效解决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肉体生命的不健康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照顾,身体健康存在问题,出现营养不良等各种不健康症状。身体的不健康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人的生命由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两部分组成,二者缺一就不是完整的生命。肉体生命是精神生命的基础,如果没有肉体生命,精神生命没有物质载体就无从发展。
(二)人生观的扭曲
父母给他们的唯一印象就是为了养他们拼命赚钱,因此他们从小就接受着钱比一切都重要的家庭暗示,并没有人告诉他们钱不是最重要的,拥有钱不是拥有一切,钱的获得要取之有道。于是,他们忽视生命现实体验,陷入功利化追求,刻苦学习知识,试图抓住“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根唯一的救命稻草,声称他们的人生是精确无比的只能建一次的建筑大楼,不容许一分一毫的误差。正是这样的人生观,使他们错过了许多美丽的人生风景,更使他们心里脆弱,没有办法承受打击,面对人生的失败时,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出现困惑、迷茫、抑郁、烦恼等负面情绪,长期没人开导,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与暴躁易变的脾气,难以和人相处;严重者,遇到失败,直接采取自杀的方式解决问题,轻言放弃生命,对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完全不珍惜。
(三)生命情感的冷漠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了“亲情饥渴”,通常表现为自私,缺乏感恩的心,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受惠,享受着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没有感恩之情,人情淡漠,对于别人的帮助感觉理所应当;缺少对生命的爱,热爱大自然的所有生命像热爱人类自身一样,热爱别人的生命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这体现了生命的平等,而缺少这种爱,生命将如同“行尸走肉”;缺少对生命的尊重,包括大自然和人类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是建立在对生命有爱的前提下的,如果没有,就表现为对世事的冷漠。
(四)生命意义的迷失
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身在社会底层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感觉生活没有希望,又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以及生命安全受到伤害现象经常发生;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不乏积极乐观者,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于是盲目地学习知识,追求功利化的物质目标。明确的目标让他们毫无喘息的机会,经过刻苦地学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早熟的他们已模糊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失去了童年的纯真。致富是他们的生命价值目标,但是生命的价值追求并不等同于生命的意义,现代人普遍面临“意义危机”,“人的生命的意义是自我感受的过程,生命过程的有意义不在于大量财富的占有、显赫功绩的创建,而在于生命自我的不断生成、不断超越、不断提升。生命在反观自身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否定、超越不完美的自我,向完美的目标逐步靠近,这便是生命的意义体现。”[2]86-87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的精神超越,达到理想的生命境界。中国的哲人冯友兰曾提出这样的人生四种境界,十分精辟地阐释了生命的超越:人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而自觉地使自然界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自然境界;意识到人的主体地位而追求个人目的的实现的功利境界;自觉到人作为类的存在,并努力使小我融于大我之中,也是较高层次的伦理道德境界;超越道德境界而自觉地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才是最高层次的天地境界[2]41-42。endprint
三、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通过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改善其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状况不佳,大多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不能满足他们长身体阶段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量,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全社会和政府献出爱心,关心和帮助他们彻底摆脱经济上的赤贫和精神上的抑郁,使他们能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通过营造互相帮助的社会氛围,感化他们的内心,目的在于教会他们懂得知恩,在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要感恩社会的支持和同学之间的友情帮助。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启迪其生命的意义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除了对孩子进行常识教育,还应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学校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大的作用与影响。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存在意义的交流,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多给学生上生命叙事课,平时就应多讲先进儿童的典型事迹,树身边的好典型,让这些典型事迹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开展生命体验活动,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理性与价值判断,当他们面临道德选择时,能够自觉地进行正确的选择。在家庭教育方面,政府应出面尽可能地就近引导和帮助孩子的父母解决好就业问题,或者鼓励和倡导孩子家长带着孩子去打工,这样做孩子们就能得到他们最需要的父爱和母爱以及最好的受教育机会,同时应及时引导孩子父母,让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对孩子的爱和教育是世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如果孩子父母必须离开外出务工,父母应该经常回家或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距离的遥远、工作的繁忙也不能忽略对孩子教育的责任。父母在监护人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学习氛围好的有文化的家庭和有责任心的监护人,这样能让孩子生活在比较好的生活环境里,监护人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基本的品格教育,引导孩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品格教育是生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健全的人格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用母爱温暖一颗颗冷漠的心,恢复其正常的生命情感
农村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变得压抑、孤独、柔弱内向,他们害怕别人嘲笑自己,由于遇到困难又没有父母的倾诉,他们的内向就慢慢滋生了对父母的恨,他们心中的疑问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增加,没有父母的解惑,很容易钻进牛角尖,对于别人善意的帮助他们会很敏感和冷漠,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觉得世界上没有人爱他们,对社会上的关爱表现冷淡。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他们父母爱的回归,只有用父母的爱和全社会的爱才能渐渐融化掉他们渐渐冷漠的心,这项工作的开展,不是短短几天就能实现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还他们一个正常成长的童年,让他们不用成为“小大人”承担起家里的大大小小的活儿,才能让他们的心回归儿童该有的天真纯净的和开朗善良。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群体,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增加的趋势。他们从刚开始的极少数人关注到引起全社会的热切关注,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我们发现他们的生命存在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在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教育下,我们相信他们完全可以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找到自己的生命方向,追求到自己的生命真谛。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