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地区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策略探究
2014-10-08曾令志
曾令志
摘要:粤西地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存在着诸如结构性失衡、教师素质不过硬等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农村小学教育的“复合型”教师。
关键词:粤西;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058-02
相对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等多方面的问题,师资的培养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因此,进一步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步均衡地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粤西农村小学师资现状及原因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粤西的农村小学师资由于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以及政策的影响,存在着“专业结构性缺编、地区性缺编、生师比地区差异大、教师年龄结构存在断层、教师职业素质不过硬、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1]
(一)专业学科结构性缺编缺人以及地区性缺编缺人矛盾突出
2013年,粤西地区农村小学生师比为13.5∶1(相关规定为21.5∶1),这表明农村小学教师总量绝对数已超过规定应配数额,但结构性缺编缺人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
1学科教师配备不合理
整体上看,语文、数学课教师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普遍缺乏英语、美术、音乐、体育和科学等专任教师,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任的信息教育、思想品德、综合实践的教师,这些教师基本上由其他学科的专任教师兼任。
2师生比地区差异性大
由于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子女随外地务工的父母异地就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向城镇,使得一些人口不够集中的地方的适龄儿童数量减少,形成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
3教师年龄结构出现断层
调查显示,各地教师老龄化较严重,主要是受到编制的制约和待遇的影响。很多学校招不到年轻的教师,即使有编制,很多年轻的专业教师也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山区或者偏远地区从事小学教师工作,造成了“进不来,教不好,留不住”的尴尬局面,长此下去,必将对农村教育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职业素质不过硬
一方面,由于地方条件的限制以及继续教育的滞后,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尽管他们通过进修的方式获得了大专或以上学历,但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部分学校,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比较突出,在知识结构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达不到相应的要求,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师资培训流于形式,未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
调查表明,一直以来,各地的继续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某地2012年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如下: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公共必修课为师德修养、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管理三门课程,选修课程为语数英三门课程。培训时长为一个月,主要采取“远程培训与面授辅导相结合,远程培训与校本培训为主,面授为辅”的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由于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着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采取网络培养的方式、缺少实践指导,因而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
二、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策略
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由不同部门完成,不能相互衔接,职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3+0或者4+0的模式进行,毕业前进行一到两个月的顶岗实习。在课程安排上,偏重专业课程而忽视实践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知识较扎实但实践技能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职后的培训由于受到经费和其他条件的制约,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因而,有必要改变现行的师资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策略。
1整合教学资源,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
2012年8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应该“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和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而现行的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往往由具有教师资格培养的中师、师范院校或者综合型大学进行;教师的职后培养往往由市、县的教师进修学校来完成。从教学条件来看,职前培养的学校在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更具优势,科研能力更强,更易形成高效的师资培养理论体系,从宏观上和微观两个方面都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发展。因而,有条件的院校应当加强与地方小学的合作,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同时,承担起教师在职培训的任务,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培养质量,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教师
目前,师资培养机构开设的课程主要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多增设选修科目。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应增设语文、数学、社会、计算机等科目的选修课,使有志于从事农村偏远地区教育的教师能够用学过的知识根据学校的安排教授相应的课程。同时,应将音乐、舞蹈、绘画和“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纳入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基本素能的培养。
3改变职后培训形式,重视实践指导
长期以来,职后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到培训机构面授或者网络函授的形式进行。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是“你讲我听”的关系,由于与实践脱节严重,针对性不强,培训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成了走过场。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凸显实用性,可采取以下形式:
(1)观摩学习式。参训者统一到某个小学通过观摩名师的授课方法、技巧、课堂组织等来取长补短。观摩完成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另外,也可以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某一学科的优秀教师统一到某一教学点说课,针对同一堂课,各位优秀的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通过“同课异构”对比,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促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创新思路,拓展思维。(2)集中面授式。即集中到某个场所,学习讨论较新的教学理论知识。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促进教师思考,对教学有指导性作用。(3)驻点指导式。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定点帮助某一教学点。通过听课、评课、上示范课、讨论等方式来帮助驻点的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这种方式由于与教学实际联系最为紧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是最有效的职后培训方式。endprint
三、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优化培养策略探索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阳江师范,在师资培养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下面,以该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模式和方法为例来加以探讨。
1课程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该专业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识课程为35学分、专业课程为71学分,教学实践课程开设时间为19周,共19学分,三者的比例接近2∶4∶1,学生的见习安排在第4学期,时间为一周;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在第6学期,充分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实践,为成为“最短适应期”的毕业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安排上,课程的设置完全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开展“模块化教学”。同时,聘请附属小学的全国名师来现场指导,以确保学生的课堂模拟符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2职后培训注重教师的实际需求,灵活安排课程
按照《粤教师函[2011]73号》的要求,广东从2011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旨在通过城镇教师的支教或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置换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并组织其参加教师培训,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意识与能力,促进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阳江地区置换培训的任务。在置换培训的课程安排上,2013年度的外语教师培训部分课程主要集中于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授课的教师都是来自当地的名师,保证了教学能与小学的实际紧密联系,确保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使学员都学有所得。
在培训的方式上,除了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集中培训外,该院还联合附属学校采取送教下乡、开办名师论坛、名师示范课、按需培训、驻点指导等形式,为农村小学教师给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指导。
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要符合农村小学的实际,要加强与当地小学的联合,做好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并适当增加选修课,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有条件的院校应该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政府要致力于“教师模式培养改革各相关要素的协调一致”[2],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使农村小学教师能“进得来,教得好,留得住。”
参考文献:
[1]阳江市教育局,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阳江小学教师基本情况调研报告[R].2012.
[2]张斌贤.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12):19-22.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