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及哲学的作用

2014-10-08于丛聪

关键词:民族文化哲学

于丛聪

摘 要:哲学是“爱智慧”,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惠及全球,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病不可小觑。对生存意义的怀疑、社会不平等的凸显、民族文化的泯灭都是现代社会的弊病,哲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哲学;民族文化;社会平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38-02

一、何为哲学

在西方语言中,哲学一词由动词(追求或爱)和名词(智慧)构成。“追求智慧”或者说“爱智慧”是哲学最初的含义。第一次把“智慧”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源于一句话“哲学是最高智慧”。这一说法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基于前人对哲学的研究,在其伟大著作《形而上学》中以命题的形式确定下来。对于“智慧”,可分为两个层面讨论:第一,从其本质上讲,“智慧”明显有别于原始的、宗教神话的幻想意识,是一种智慧认识方式和理论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理论思维;第二,从其内容来说,“智慧”的对象其实并非十分明确,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智慧”的对象。所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只是智慧的爱好者和追求着,而不再称自己是有智慧者,这也是后世把“哲学”解释为“追求智慧”或者“爱智慧”的原因。也有些学者认为“追求智慧”或者说“爱智慧”的最早发明者是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用比喻的方法来解释哲学的含义:人生就像参加一场盛大的奥林匹克赛会——有人夺取冠军,有人来做买卖,有人只是单纯做一名观察者。这三个不同的角色对应着生活中的三类人——有些人是为“名”而活;有些人是为“钱”而活;仅仅有极少数人扮演了最好的“角色”——“看客”被称作“爱智慧的人”。不管此词来源何处,“爱智慧”都确定无疑是哲学的代名词。

“爱智慧”是哲学的代名词,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罗素关于哲学是什么的解释是:“哲学,基于我个人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某种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确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非权威的,无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认为的——均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越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均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即哲学。”[1]哲学不是无所不包,它不能同科学一样可以给予人以确定的知识,也不能像神学一样令人狂热地崇拜。它是思辨的心灵的出发点与归宿。

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人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二、现代社会弊病与哲学的作用

唐君毅有言:“现代是人类文化巨大变动的时代……有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在反省人类社会的乱源,而想从根加以救治。故现代,亦是人类文化思想之一大反省的时代。由此反省,人可以看见西方现代文化之进步,胜于古代与中世之文化及东方文化之处,亦可看见西方现代文化之种种的毛病与危机。”[2]103在这巨大变革的时代,面对种种社会弊病,哲学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1.研究生存意义

现代社会的一大危机﹐是使人逐渐失去人性或人道情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与人的联系日益频繁。然而人与人联系越多,却越形同路人,互不了解其内心。“在都市社会,人对人莫有出自真诚的礼貌﹐而只有虚伪的仪文。人格价值﹐人格尊严﹐人道感情之意识﹐自然都因人之相视如物而丧失。于是都市社会中之关心战争﹐谈论战争中人之死亡……亦如谈下棋﹑谈赌博之输赢而已”[2]103。人与人之间相互漠视,不理解自身与他人,不理解活着的意义。难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对生存意义的淡漠吗?人类只要活着就需要弄清活着的意义和理由,而非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去探索生活的意义。换言之,只要作为人而活着、生存着,就需了解要生活的意义,就需要加深对自身生存方式的理解,也就是需要研究理解这种意义的哲学。

近代以前,人类对哲学的理解尽管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大约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有人类开始到哲学产生之前,称为原始神话和自然宗教阶段。第二阶段被称作形而上学的阶段,是从自然宗教发展到多神教,再脱胎而产生了古代哲学。第三阶段被称为神学宗教的阶段,哲学形而上学的最高实体异化为神,哲学思维的成果表现为神学理论[3]。近代以后,人类对生存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生存意义摆脱了形而上学和神学的含义与规定。哲学触及到了对人类生存意义最本质的东西。

近代哲学强调反思,哲学在反思以及自我认识的过程中逐渐人本化,这种反思使得哲学家们意识到哲学应促进人对自身的理解。也就是说,人要不断理解并且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使自身的生活获得新的意义,才有可能使生命更加有意义、有尊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提出改变支离破碎的世界图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哲学话语由此从“我思故我在”转向“我欲故我在”。西方现代哲学家对人类的生命做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诠释:人不仅仅具有逻辑思维上的理性,还拥有丰富的意志和感情思维。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哲学将面临更大的问题与挑战,在科学面前,人类已不再是神的选民。现代科学证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因素,它瓦解了传统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使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但必须承认,商品经济也带来了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极端势力、环境破坏等。现代人类应通过对哲学的研究,摆脱物质世界控制,获得精神的解放。

2.推进社会平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导致不平等的原因有二:第一,由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差距而导致先天的不平等;第二,社会分工而导致的人为的不平等。现代社会存在着社会地位不平等和资源财富占有不均的问题。没有贫富差别、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作为人类智慧的哲学,其存在的前提是承认现实,并要论述社会不公存在的合理性,尽管平等始终是哲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尽管哲学从未放弃对人类平等理想的追求。

人类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社会关系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而近代生产力的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基础上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但是,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全然一致。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贤哲的警告。社会异化、分配不均,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隐忧之一。在人类历史上,社会分配不均的加大往往带来社会动乱、战争甚至朝代的更迭。人们往往是从社会差别和社会平等的角度来评价社会正义的状况,而非从物质生活的总体水平来衡量一个社会的正义与否。

在古代社会,哲学对社会问题的考虑主要集中在劳苦百姓生存及对强者权力的限制方面。在近代社会,哲学家们热衷于探讨自由民主,他们认为,只要完全实现了“民主制度”,社会上一切不平等就会被消灭,人类平等理想就会实现。但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民主社会,人们对财富的占有越发不均。到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克服劳动异化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这是基于以往学说而创造的新兴学说。它试图通过消灭人的社会差别与异化从而达到人类真正的解放与平等。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还需经历无数的磨难,付出异常艰巨的努力。然而,我们应该通过哲学思维从人的内心深处为人类理想打开哲学之门,而不仅仅只依靠法律的强制或暴力手段达到人类解放与平等。

3.构建民族性文化

全球化趋势也导致了全球性的同一化和一律化,它遮盖了地区性的、民族性的、历史地形成的文化特性,驱赶走了多元性、异样性、特殊性和本土性,这是也是现代文明的一大缺陷。哲学的理想虽然为全人类共同拥有,但欲实现哲学理想却需要通过全世界民族的共同努力。哲学的重要特性之一是民族性,无民族性的哲学是不存在。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哲学则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内在灵魂。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创造先进的哲学,是一个民族为人类做出贡献、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不可否认,我国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对这种落后,人们往往最关注的是经济层面的落后,科学技术、教育体制、民主化水平等的不尽如人意。然而人们却不太关注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民族人文文化的落后,特别是哲学的落后。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触动了西方人心灵的现代哲学,也没有中国的哲学派别在西方盛行,西方人所了解的中国哲学,仍是孔孟老庄等的思想。我国的目标是在2l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但是想要成为发达国家,仅靠经济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的中国哲学[3]。

三、结束语

哲学作为人的精神的寄托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终极性思考。哲学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同时又是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哲学作为一门智慧之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自身发展的数千年也是其不断促进人类和整个社会有序前进的数千年。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浸透着哲学,它贯穿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正是在推动哲学的进步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唐君毅.青年与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高文新.论哲学的作用——兼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J].学习与探索,2003,(5).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哲学
菱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