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及文化意蕴
2014-10-08张雯钧
张雯钧
摘 要:彩陶是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彩陶就像历史文献一样记录并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中国的彩陶文化史中最精彩的要数马家窑文化彩陶,它不仅造型优美,纹饰绚丽,构图严谨,而且分布广,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彩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朴实的器型和绚丽的纹饰,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最能引起人们探索欲望的是在彩陶背后的纹饰意蕴。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16-04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如今,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已经成为人们探究我国史前社会及其文化生活、情趣认知、思想发展、艺术审美等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马家窑文化彩陶处于彩陶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彩陶纹饰以几何纹居多,器型多样,造型优美,制作精良,结构奇特,代表了彩陶史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先民的信仰和精神面貌。马家窑彩陶色彩浑厚、美观、和谐,体现了一种古朴而绚丽的美,除了装饰功能,还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彩陶的起源和分布
(一)彩陶的起源及背景
陶器是彩陶的前身。在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步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在长期使用火的实践中,发现泥土经火烧之后不仅硬度加强,而且还不漏水,陶器就这样诞生了。彩陶是在陶器的基础上绘以彩色纹饰,这是人类精神需求的进一步发展。彩陶纹饰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精神状态、造物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彩陶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它的诞生是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的结果。
(二)彩陶分布情况
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址文化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东南沿海、中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四个大的地域[1]。在不同的区域里有不同的彩陶文化以及彩陶类型。例如:仰韶文化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分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在这四大地域中,又形成了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彩陶文化系统。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按文化区域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区[2]。黄河上游文化区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黄河中游文化区为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黄河下游文化主要为大汶口和龙山文化。而长江流域按文化区域分为中、下游文化区[3]。长江中游文化区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文化区以河姆渡、良渚文化为主。
二、彩陶纹饰的起源、分类及其文化意蕴
(一)彩陶纹饰的起源
陶器的制造是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经过高温过程制成的[4]。彩陶的纹饰源于原始的制陶实践,先民通过编织物对陶器器面按压或者刻画制成彩陶,可见对纹的认识和灵感是在无意中获得的。还有一种观点是从发生学出发的,认为纹饰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人类对打击石器时留下的痕迹加以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纹的概念于是就形成了。
(二)纹饰的分类
对于目前出土的彩陶,按纹饰内容和表现手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纹样,如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等;另一类是几何纹样,如圆形纹、三角纹、方形纹、菱形纹等。从时间顺序来看是先有自然纹饰后有几何纹饰。
1.自然纹饰。原始先民在长期观察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绿水青山等自然现象时对它们进行如实模仿与概括,创造出了彩陶纹饰的自然纹饰。自然纹饰起源最早、分布最广,以鱼纹鸟纹最为流行。自然纹饰又可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动物纹,第二类是植物纹,第三类是人形纹,第四类是景物纹。(1)动物纹。动物纹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观物取象的写实风格,另一种是抽象风格。动物纹有鱼纹、鸟纹、蛙纹。(2)植物纹。植物纹是原始先民对植物的某些部位进行扩大、夸张、变形,用以装饰彩陶。彩陶植物纹有花卉纹、叶形纹、勾叶纹、草木纹等。(3)人形纹。人形纹饰在彩陶中出土量虽少,却具有浓重神秘的宗教色彩,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盆和青海孙家寨的五人舞蹈盆就属于此类。(4)景物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体的,所以景物纹中出现最多的是太阳纹、日鸟纹、水纹、波浪纹。
2.几何纹样。几何纹饰是以线的横竖、粗细、长短,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几何纹饰大体上分为方形纹、圆形纹、弧形纹、菱形纹四类。当把这些纹饰相互交叉组合,就产生了棋盘纹、方格纹、螺旋纹、漩涡纹。
(三)纹饰的文化意蕴
彩陶被发现至今,人们为了解读这些令人痴迷的纹饰,从各个专业的角度去剖析、探索、阐述其蕴含的独特意蕴,并试图探知我们祖先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有学者认为,彩陶纹饰包含五方面意蕴,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观念主题。
1.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人类对山川湖泊、日月更替、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因为先民对这些自然现象不能做出科学解释,对自然现象产生崇拜是在情理之中的[5]。在一些彩陶上,我们可以看出先民对星象位置的摹拟。
2.图腾崇拜。为了使部落与部落区分开来,他们需要一种标志,于是部落的图腾产生了。原始先民认为,在战斗中图腾能赐予其神奇的力量,并能赢得胜利。
3.生殖崇拜。先民为了能够与自然界长期共存,抗拒来自各方面威胁,希望自己的部落不断壮大,所以产生了对生殖繁衍的崇拜,他们通过生殖崇拜祭祀礼仪来祈求神灵保佑其后代子孙生生不息。抽象的鱼纹、蛙纹、花卉纹均是对女性的生殖崇拜。抽象的鱼纹中的同心圆是对女性阴户的直接描摹,叶形纹也是对女性阴户的描摹,蛙纹象征女性怀胎的子宫,而鸟纹则是对男性生殖的崇拜[6]。
4.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源自于人类对始祖的崇拜,源自于人类崇拜自己的心理。半坡氏族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图腾为鸟,鸟指金乌。而庙底沟氏族认为自己是月亮神的子嗣,图腾为蛙,蛙指蟾蜍。印加人崇拜太阳,而印加一词翻译过来就是太阳之子。
5.观念主题。马家窑文化彩陶中锯齿纹是列缺的天闪形迹,漩涡纹描绘的是风云旋卷,大圆圈纹表现的是雷鼓,它们相互交织形成的图案是风雨雷电的自然现象。整体类似的纹样表现的都是物候历法[7]。
三、马家窑文化与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关系
(一)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分布及文化分期
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发现并发掘了距今约4000到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东起我国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及青海北部地区,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在仰韶文化彩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彩陶纹饰不仅精细而且绚丽多姿,是整个彩陶文化史上的巅峰。马家窑文化是在黄河流域形成、兴盛和发展起来的,历时长达1000多年,经历了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区域文化特征明显。
(二)马家窑文化各期的文化特征及彩陶特点
1.马家窑类型是马家窑文化早期彩陶类型。马家窑类型文化特征: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房屋类型为半地穴式建筑,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窑分布集中。先民对陶窑做了进一步的改善,使火塘与窑室分离,使烧窑的温度得到了提高。马家窑类型彩陶特点:彩陶材质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制作手法为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早期彩陶以瓶、盆、罐、钵为主,并绘以黑色漩涡纹和弧线纹;中期彩陶的瓶口向外延伸翻转、颈部拉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均匀细密的弧线并列条纹为主;晚期彩陶虽然数量多但是质地粗糙,虽然出现了白色彩陶,但白色只做为辅助色。
2.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类型。半山类型文化特征:原始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社会分工。房屋类型仍是半地穴式建筑,室内安置了灶而且门一致向东。此时彩陶在墓葬的随葬品中数量最多。半山类型彩陶特点:器型多样,造型美观。彩陶以红陶为主,并在陶体上用黑红相间的线条绘以漩涡纹、葫芦纹、锯齿纹、网纹、菱形纹。
3.马厂类型是马家窑文化晚期彩陶类型。马厂类型文化特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发明了纺轮和骨针,这使得当时的纺织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马厂类型彩陶特点:彩陶种类繁多,以红色陶衣为主,陶质粗糙,器型高瘦,而罐颈继续变短,罐口向外延伸。此时彩陶纹饰有四大圆圈纹、蛙纹、折线纹、菱形纹、三角形纹、回形纹等。
(三)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
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繁缛多样,线条粗壮,多绘以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构图均衡对称,以二方连续构图见长。从发展分期来看,早期彩陶以古朴粗健的黑色线条绘制漩涡纹或弧线纹。到中期时,多用均匀、细密、流畅的线条绘以弧形并列条纹。到了晚期,先民以黑白两色的线条在陶器上绘制简化纹饰。马家窑类型彩陶还有一特点就是他们的彩陶纹饰布满全身并绘有内彩,且构图饱满,画面富有节奏性。
2.半山类型彩陶纹饰。半山类型彩陶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在陶器上绘以漩涡纹,锯齿纹,菱形纹,网纹,葫芦纹,陶器上的纹饰是两两组合的,如漩涡纹与锯齿纹、菱格纹与锯齿纹、葫芦纹与锯齿纹等。陶器整体富丽精致,鲜艳亮丽,纹饰具有韵律美感。
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厂类型早、中、晚时期各有特点。先说早期,那时还保留着半山彩陶的精细、绚丽的纹饰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向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发展。到了中期,绘制手法流畅,纹饰奔放。当时流行的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三角纹、波折纹、菱形纹、回纹。晚期彩陶纹饰简单,制作粗糙,呈现出了萧条景象。
综上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端庄厚重,图案华丽精美,富于变化,手法活泼流畅,构图对称和谐。马家窑文化彩陶在纹饰的艺术造诣上是空前的,它是整个彩陶文化史上的制高点。我们通过这些丰富而又神秘的纹饰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逐步发展的审美趣味。
四、马家窑彩陶常见纹饰的演变
(一)漩涡纹
此纹饰源于马家窑类型晚期,在半山时期有空前的发展,是极富代表性的彩陶纹饰。对于漩涡纹的产生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漩涡纹类似于指纹,指纹又类似于几何纹,而几何纹又极具变化性,能够产生较好的装饰艺术效果,所以漩涡纹是根据指纹而进行创作的[8];第二种,彩陶上原先的纹样是写实性的,并具有一定的含义,但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写实的纹样进行了抽象概括及提炼,创造出了漩涡纹,漩涡纹所表达的内容不变,但经过变形更具装饰性了[9];第三种,漩涡纹跟古越族蛇图腾有关,漩涡纹类似于盘曲状的蛇,而水波纹类似于蛇的爬行状[10];第四种,漩涡纹是由鸟纹演变而来,起初原型是一只具象的鸟,逐渐演变成一只鸟头和一个鸟的身躯,再后来演变为几只鸟共用一个鸟头,到最后便形成了漩涡纹。陶器漩涡纹呈旋转的四角星、六角星、九角星。绘制在彩陶上的漩涡纹,线条流畅,有强烈的动感、节奏感。
(二)人蛙纹
人蛙纹是半山彩陶中的像生类花纹,因其图案类似人和蛙,故取名人蛙纹。半山时期的人蛙纹分两种类型:一种为单一式人蛙纹,另一种以人蛙纹为主、葫芦纹、圆圈纹为辅构成的人蛙纹。早期单一式人蛙纹,构图写实,肢体完整。图形为站立人形,头部用圆圈表示,圈内有点,上肢分三叉为手。后来逐渐简化,仅有头和上肢保留,上肢折举。人蛙纹组合纹样大体与单一式人蛙纹差不多,只是下体出现了尾巴。马厂时期的人蛙纹是半山时期人蛙纹的延续、发展。类型上,不仅可以从写实与抽象角度分类,还可以以独立人蛙与复合人蛙纹分类。从写实与抽象角度进行分类,共有六种人蛙纹类型:第一种为构图写实,有人蛙头,四肢为向上折举,身体末端有尾巴;第二种构图中只保留了人蛙头部和上肢;第三种,人蛙头已被省略,仅留存了四肢和躯干,身体末端出现了尾巴;第四种,人蛙纹只有上肢和躯干;第五种,只有肢体;第六种,人蛙纹抽象到只剩小于号式的折线肢体纹样[11]。
(三)网纹
网纹是马家窑文化彩陶最常见纹饰,有葫芦网纹、圆形网纹、自由形状网纹三种。网纹是一种填充纹饰,它丰富了彩陶图案的层次变化。马家窑类型时期,有竖长形网纹、横长形网纹、葫芦形网纹,特点是网纹严密。到了半山类型时期,又增加了倒葫芦形网纹、对三角形网纹和半圆形网纹,网纹内斜线交叉组织网格呈菱形。马厂类型时期增加了回形网纹、错方块网纹以及自由形状网格,但流行一时的葫芦网纹消失了。
(四)折线纹
折线纹产生于半山时期,图案是由粗细不等、上下叠压的折线构成,俯视之如星形花卉。半山时期折线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细线折线纹,线条纤细,排列密集;另一种是宽粗线条绘制的折线纹,并绘有锯齿纹。马厂时期的折线纹仍是半山时期延续和发展,有三种类型纹样:第一种,折线纹的多数线条宽粗;第二种,折线纹以黑色单彩构图,线条宽粗,边缘绘粗疏的齿纹;第三种,折线纹有以红彩绘制竖折线、黑彩勾边和复合式竖折线纹。彩陶中的折线纹有着流畅变幻的动感和简洁粗犷的力量感。
(五)锯齿纹
锯齿纹产生于半山时期,有三种类型:第一种,黑色锯齿纹呈大三角形,齿间夹角90度左右,并在上下绘以粗横条带纹;第二种,在第一种纹饰的基础上在黑彩横条带中夹一道红彩横条带;第三种,锯齿纹略大,齿间夹角50度左右,两边均有锯齿,在锯齿间绘有红彩横条。
马厂时期的锯齿纹是半山时期的延续,分为五种纹饰类型:第一种,黑色锯齿呈大三角形,上下咬合紧密,在咬合缝处绘以红色;第二种,黑色锯齿齿间上下相对,互不咬合;第三种,黑色锯齿,锯齿宽大,齿间相背,中间绘有一条白色色带;第四种,锯齿纹饰并列下垂;第五种,锯齿纹左右和上下相对绘有黑色或黑红两色的纹饰。
(六)垂弧纹
垂弧纹产生于半山,线条纤细,排列紧凑,多层叠置,间距较密,向下弯垂。半山后期的垂弧纹,线条变得宽大,垂弧也相应地加大拉长了。
马厂时期的垂弧纹是半山时期的延续,有三种类型纹饰:第一种,垂弧纹绘以红色再用黑色勾边,边缘内绘有锯齿;第二种,在第一种垂弧纹的基础上去掉锯齿纹;第三种,黑色的宽线条上绘以垂弧纹,顶部绘宽带纹并绘有粗疏锯齿。
垂弧纹若俯视,呈现出大团花状,美丽、丰满、热烈。
(七)四大圆圈纹
四大圆圈纹分三种类型:第一种,四大圆圈紧密排列,圈内绘以几何纹,两圆圈拼接所留三角空隙绘以弧三角纹;第二种,四大圆圈紧密排列,圈内绘以网格类纹饰,两圆圈拼接所留三角空隙留白;第三种,圆圈个体独立互有空隙,空隙做留白处理而圈内绘以网格类纹饰。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是一颗璀璨明珠,马家窑文化彩陶在中国的彩陶史上不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彩陶文化的产生需要技术能力和物质条件的支持,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从马家窑文化彩陶可以推知当时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通过对彩陶纹饰的研究可知,先民当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严重依赖于大自然。先民把对于自然的观察描绘在陶器上,自然纹饰由此诞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出现,催生出了几何纹样,并大放光彩,成为当时装饰纹饰的主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丰富多彩,繁复多变,其纹饰活泼灵动有律动感,纹饰线条疏密虚实得当,色彩绚丽,构图丰满。充分反映了先民们丰富的感性世界,并以其特有的图示,寄托着他们对自然、祖先以及生殖的崇拜,浓缩着祖先留予我们的文化信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
——————————
参考文献:
〔1〕程金城.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2〕张朋川.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J].高雄:高雄市美术馆,2000.
〔3〕熊廖.中国彩陶美术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4〕(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彭曦.大河村天文图象彩陶试析[J].河南:河南博物馆,1984.
〔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罗二虎.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现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8〕吴山.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9〕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0〕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2.
〔11〕李水城.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