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
2014-10-08阿敏布和
阿敏布和
摘 要:通过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壁画的研究、思考与模仿,开创了高仿辽代壁画这一独特的草原画派,丰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重点介绍了契丹人的墓室壁画和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主的辽代壁画,并且对高仿辽代壁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推动对契丹以及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赤峰市;辽代壁画;契丹墓葬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07-02
壁画,墙壁上的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而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在考古、史学、绘画等学术界,是一件极具价值的发现。辽代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那沉重的尘土厚墙阴暗墓室中的完美线条,那汇集了岁月的丰盈与沧桑的坚实色彩,那见证了几个世纪变迁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器皿,无时无刻不彰显它的魅力。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现今在绘画的滚滚长河中,很少有专门摹描绘壁画艺术的,尤其是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明确指出:“壁画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存在于壁上,是属于大众的。”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一种把家乡出土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推向大众的初衷,我开始了绘制辽代壁画的漫漫长路。我现今的绘画风格及艺术表达形式是经过反复寻求、探索、试验的,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极致演变以及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绘画视觉语言。在绘画的过程中,我力求达到笔痕质朴,人物造型简约,与壁画所传达出来的寓意浑然天成。在摹绘这些辽代壁画中,我把西洋水彩清新明快的特点与东方水墨的笔墨情趣融汇在了一起,以笔墨为材质,在兼工带写之中,最大限度地把辽代壁画的风采还原、展现出来。
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是辽、宋、西夏历史的一部分,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研究的拓展延续。契丹政权在中国北方存在200余年,是继鲜卑之后在中原北部建立王朝历史较长的北方草原民族。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的绘画,堪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开创的独具特色的草原画派在当时的华夏大地的各民族中独树一帜。契丹族发祥于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按照游牧民族归葬祖地的传统,去世的契丹人,特别是地位较高的契丹人大都归葬于祖居之地。因此,赤峰和科尔沁地区契丹人的墓葬较多。契丹人的墓葬有一个区别于我国古代其他民族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墓室壁画多。不但皇帝、大臣的墓葬会绘制壁画,连许多地位不是很高的官吏也在墓葬中绘制壁画,这可能与唐朝贵族墓葬壁画影响有关。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地陆续发现了不少的辽代壁画墓。墓中有的壁画惨遭损毁,但其中没有被破坏的一部分被原地保护,一部分在考古发掘时被考古工作者揭取保护下来了。其中敖汉旗文物考古工作者就揭取了70余幅,并将部分壁画陈列在敖汉旗博物馆展出。辽墓壁画,画面造型多样,线条凝练,色彩瑰丽,整体饱满丰富,展示了辽代绘画的艺术成就。在这些壁画中,有些画幅宏大,色彩鲜艳,画工精细,有些则很粗糙。从当代绘画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壁画的艺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是,这些作品却真实地描绘了契丹王朝的社会生活。从贵族到奴仆、车夫、牧人的服饰,到贵族的出行车马驼只,炊茶瓜果,酒肉宴会,内容丰富,具体真实。除此之外,这些壁画涉猎的题材广泛,主题深刻,称其未艺术瑰宝当之无愧。譬如,在一幅画中,可以同时展现沐浴着阳光的牡丹花,空中飞翔的燕子,草丛中悠然散步的羚羊,在阴暗之中觊觎羊群的老虎。这也充分显示出若干年前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必定是一个富饶美丽、生态优良的人间天堂。可以说,用洋洋洒洒一两万字甚至更多的文字未必能准确、生动、真实地描绘出这幅壁画的内容,而壁画却能够形象真实地展示出来。内蒙古出土的辽墓壁画,不但数量多,而且多来自契丹族墓葬,特别是一些皇宫贵族的高级别墓葬。内蒙古出土辽代壁画反映的内容以契丹族的生活为多,其中契丹族受中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也被反映出来。这些壁画的历史和科研价值,是一般史籍难以比拟的。
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按墓葬时代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辽代早期,出土的壁画主要是1994年发掘的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1号、2号辽墓。1号墓壁画总面积近百平方米,壁画绘制于墓室和石室壁面,分别有吏仆图、侍仆图、牵马图、犬羊图、厅堂图、高逸图、流云飞鹤图等。2号墓壁画现存面积约30平方米,石室内壁分别绘有吏仆图、寄锦图、诵经图。这些壁画有的采用工笔写实的手法,薄施淡彩,笔法流畅。众多的奴婢、侍者神情各异,生动传神;骏马、犬、羊描绘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厅堂内宴桌上饮食器具尽显奢华;装饰图案笔调挥洒,奔放自如。这里的壁画集多种绘画技法于一体,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兼具,笔法精到,构图准确,是辽代早期绘画精品。辽代中期出土的壁画主要是1991年发掘的赤峰市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5号辽墓,即辽代怀陵陪葬墓,壁画主要绘于天井、墓室甬道的壁面上。天井壁内外和墓室甬道东西壁上分别绘有随从坐骑图、飞鹤图、门神图。中期壁画的代表作还有陈国公主墓壁画、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白音罕山的辽韩氏家族墓地壁画等。而最具生活气息当属克什克腾旗二八地1号辽墓。绘有毡帐、牛车、牧群、狩的紋豹等。辽代晚期出土壁画较多,如敖汉旗北羊山辽墓壁画,巴林右旗索布力嘎苏木辽庆陵东陵区的陪葬墓,墓道中分别绘有契丹官吏图、汉族官吏图等。
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着有关辽代壁画及相关史料。可以说,多年的考察与研究是我创作的源泉,厚重浓郁的民族文化成就了我的艺术底色。
经过4年的努力,我所创作的壁画终于面世了。壁画共计140幅,每幅长130厘米,宽66厘米,总长130余米,主要描摹了敖汉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等具有代表性的壁画。下面是我所绘制的的骑士图和煮茶图。骑士图为出土于敖汉旗玛尼罕乡七家村的射猎图的一部分。敖汉旗玛尼罕乡七家村的五座辽墓均为砖室墓,其中1号墓为六角形,东南壁是庖厨图,东北壁是侍奉图,西南壁是马球图,西北壁是侍奉图。顶部的射猎图,一虎五骑,猎手有的弯弓搭箭,有的扬鞭策马。2号墓墓室平面是六角形,正面和尸床两侧绘条屏图,西北壁绘双鹰图,东南壁绘备饮图,西南壁绘备饮图。骑士图中所绘的一名骑士,骑着一匹红色骏马,穿着红色圆领紧袖长袍,头戴黑帽,正策马扬鞭追赶猎物。整个画面主题色是暗红和棕色,整个壁画气势磅礴,暗棕泼墨手法也折射了它年代之久远。煮茶图是出土于贝子府镇大哈巴齐村喇嘛沟的备饮图局部图。敖汉旗贝子府镇大哈巴齐村喇嘛沟辽墓墓室为砖砌八角形,西壁绘备猎图,西南壁绘备饮图,东壁绘出行图,东南壁绘烹饪图。在煮茶图中,画面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火盆,盆内的炭火正旺,仆人正在用火筷子夹炭,炭火之上放着执壶,似在煮茶。我还特意加强了人物的表情绘制。在主人和仆人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安适与恬淡,体现出其生活的安逸与和谐。画面的格调较鲜艳,这也是与画面所呈现的主题相称的。
在历史遗存中,有个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需要理清。一枚玉件、一件瓷器、一尊青铜器都可任意变换位置,甚至送到国外去展出。而一座古建,一幅墓室中的壁画,一尊石窟中的石雕佛像是不能变换位置或随意移动的。这样,我们的广大群众和专业研究人士就很难全面地了解辽代壁画的风采,因为迄今为止究竟在广袤的内蒙大草原上有多少辽代壁画,什么地方有,尚且还有不断发现整理的,故无法精确统计,这使我们一览全部辽代壁画的热望一时难以如愿。现在有了高仿辽代壁画,不敢说酷肖乱真,至少可以显示原作的风格神韵,让受众从画面古旧斑驳的效果中嗅到神秘悠远的古代气息,广大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一睹辽代壁画的风采。
如今,这些壁画依然以残破的形态存在着,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拼接。另外,古文化遗址环境十分脆弱,加之文物古迹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需要我们百倍呵护。近期,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文化资源特点和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强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中,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壁画艺术也将大放异彩,在文化产业的构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