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2014-10-08王明娟赵淑彦彭力松
王明娟 赵淑彦 彭力松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举国上下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却被忽视了。如今,首要做到的是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重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关键词:国民教育;传统文化;内涵;重要性;文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004-02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迅速崛起和长久发展,都必须重视其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最终将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灭亡。
一、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是华夏5000年来悠久的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域特质的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它存在于两千年来传诵的《道德经》、《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之中,是儒释道思想的结晶,涉及到思想、文字、语言、音乐、书法、节日、民俗、礼仪等方面,包括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
国民教育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性和强烈时代性的公共教育,它是人们接受文化思想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也是传承文化最常见的途径。因此,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充分发挥国民教育的基础性、普遍性作用,必须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文化建设时强调了“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传承的,更是应该影响人的。如果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深入人心,成为人的精神道德追求力量,传承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人心,自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根苗,才能外化为人的具体实践行动,从而实现思想与行动的和谐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具有民族特色和符合时代标准要求的新人。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规范人的行为为目标。
三、在国民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在挖掘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发挥国民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核心,才能真正让受教育者接受并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获得思想素质的提升。例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察民情,解民意、反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必须“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爱人”思想在当今仍在发挥着它的强大作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求,践行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孔繁森等无数党的好干部正是继承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才会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爱民胜己,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另外,现在所提倡的“尊重他人”、“精神文明”等等,都是以儒家的“仁学”为根基的。
再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神话故事中,那只名叫精卫的柔弱的小鸟,每天衔着一两根树枝飞跃百里千里,竟要填平一个大海,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博大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为了远大的理想锲而不舍、革故鼎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坚如磐石的重要原因。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传承这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没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推翻三座大山的彻底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强盛局面,就没有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进而他解释说,作为一种气,它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这种“浩然之气”一方面表现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格力量,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临危不惧、敢于担当,从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另一方面表现为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英勇献身的国格力量。在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享乐主义盛行的环境下,应把这种“浩然之气”渗透到国民教育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因为,信仰出现危机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事情。
还有“忧患意识”。唐朝政治家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认为治国理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好地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在当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倡导“忧患意识”,并要把它具体融入到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中。
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基本精神,应利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国民教育这条主渠道把这些基本精神传承下去。
四、在国民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以促进文明发展为最终目标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传统并不是万应灵药。因此,应立足国情,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系统地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批判发展地继承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的复兴”只是一句可笑的空话。
科学正确地评价传统文化,首先要防止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又要避免极端保守的复古思想,同时还要防止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条化。其次要防止单纯强调市场经济,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带来的人性道德的滑坡,又要避免单纯追求精神高尚的自然主义思想。
批判发展地继承传统文化,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既要注重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如诚实守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等思想;又要抛弃男尊女卑,迷信鬼神说、权力本位等与封建思想,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推动作用。立足当前,发展长远,既要关注当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让传统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五、在国民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设想
第一,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必须坚持把“教书”和“育人”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培养和配置、校园文化建设、国学研究等手段和途径,从娃娃抓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真正落实到各类学校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中去,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能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实现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建设。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加强对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以及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参观者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从而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应该说也是民族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必然要走的一步。
第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政府扶持力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目前还处在探索和缓慢前行阶段,要想尽快让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气候”,离不开党和政府在政策、机制、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促进其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利用传统节日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贴近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认为,应该建立更加合理的国家传统节日庆典制度。
我国传统节日众多,我们应该利用这些民族文化的载体,借用典故传说进行传统伦理文化引导,开展丰富有益的庆典活动,使传统节日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传统节日的感染力,不断增强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接受正能量,树立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努力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并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人。唯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文明才能展现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