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的微观结构*
2014-10-08李晖
李 晖
(上海体育学院英语系,上海 200438)
中华武术以其强身、健体、技击、养生和审美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是世界多元文化中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维护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双语武术词典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阵地,但其编纂多年来一直是武术研究亟待开拓的领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的《汉英武术词汇》(1988)[12],《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1989)[13]和《汉英英汉武术词典》(2007)[1]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但是任何一部“活的语言的词典,没有一本是十全十美的。因为,当它编排付印之时,更新的词汇已在萌芽”(Johnson,S.),所以随着新事物新名称的不断涌现和翻译研究的深入,词典类“工具书应该5~10年间重新编辑或修订”[11],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翻译实务上的需要。从最近的《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算起,出版五年,正值再版或改版的窗口期,所以不言而喻,把该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补阙挂漏,抛砖引玉,使将来此类词典编纂工作有的放矢,产出真正符合读者需求的词典,具有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双语武术词典的理论研究与双语武术词典编纂相比更显滞后,长期以来,此类研究几乎是武术国际化推广和研究的真空地带。《<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得失论》(《体育科学》,2012.2)从等值翻译理论的角度评析了《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但是一部好的双语词典,不仅要有准确、到位的释译,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词条编纂结构,以方便读者信息查询和理解,于是,从理论上看,词典条目编纂是否合理,能否以“词典用户为中心”对一部词典的成败得失同样举足轻重。本文侧重从专科词典编纂学的角度,就词典词条的微观结构谈几点对《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的粗浅看法,以期引起业界同仁对同类词典编纂的关注。
1《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微观结构上的特色
词典的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指的是条目中经过系统安排的全部信息,也称为词条结构[4]。微观结构讨论条目内部标音、对应词、插图和词源等的细节,决定着条目的内部结构和具体内容。就微观词条结构而言,最早的《汉英武术词汇》和《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都属于消极型词典(passive dictionary),即通常所说的词汇对照型词典,词条释义仅给出对应词。这种情况,既不符合汉英语言文化的个性和差异,又不能兼顾双语词典的理解和使用诉求,最终无法适应武术走向世界的需要。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段平与郑守志主编,2007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从最早双语介绍武术的《汉英武术词汇》(1988)看,经过十几年不断摸索、发展、创新后出版的《汉英英汉武术词典》获得了双语词典翻译和编纂意义上的极大成功。《汉英英汉武术词典》词条构成、材料采摭、释义准确性、学术性等诸多方面,都是《汉英武术词汇》所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的。在词典编纂的微观结构上,《汉英英汉武术词典》有着鲜明的特点。
“词典编纂工作本身是一种艺术”,“双语词典编者应当调动包括对应词、例证、各种标注、用法说明、插图等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帮助读者掌握词目的正确意义和用法”[6]。《汉英英汉武术词典》打破惯例,开双语武术领域积极型词典(active dictionary)之先河,“词条编写格式按照如下顺序:汉语词条、汉语拼音、英语译文、英语注释、插图”(《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使用说明)。多重便利、独具匠心的词条编码信息,不仅满足了不同语言词典用户的解码需求,而且弥补了词典汉语词条和英语译文简单对译的不足,全方位、多角度、清晰、准确地传达了词条信息。本文择其要者,归纳为下。
1.1 汉语拼音
2001年中国工程院主持评选了25项“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借助汉语拼音的“汉字信息处理”仅次于“两弹一星”,居第二位[9]。汉语拼音方案克服了直音、读若、反切法等汉字注音的局限性,为中国普及教育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汉语世界的报刊刊头、商标图样,电影电视、广播广告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等普遍加注汉语拼音;文献资料的排序、检索,唯一科学、快速、有效的手段也是汉语拼音;办公自动化,生活电脑化的信息时代更离不开汉语拼音的便捷输入。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王开扬认为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与世界绝大多数文字格格不入,采用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是与世界接轨的最佳方式、最佳接口[10]。汉语拼音在推进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带动中国走进世界的“文化穿梭机”。从上世纪末,美国国会图书馆的70万部中文书籍全部使用汉语拼音编制索引。汉语拼音是海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方式,2008年汉语拼音在我国大陆普及使用50周年之际,海外学习汉语人数已经达到4000多万[8]。汉语拼音在中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早已使其成为汉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在某些中国特色浓厚的词和文化空白词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这种替代尤以国粹武术的翻译最为典型。如Qigong(气功)、Yin and Yang(阴阳)、Taiji(太极)、Youji(有极)、Bagua Palm(八卦掌)、Shaolin boxing(少林拳)等。
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精深,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价值。作为武术文化载体的武术术语,颇多古字、生僻字,即使是汉语读者也会感觉陌生。而且《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的用户对象包括来自国外的武术爱好和学习者,汉语水平尚不完善,所以《汉英英汉武术词典》释义在充分顾及中外读者参差不齐的语言水平情况下,将每个词条在释义基础上,加注汉语拼音,以突出词典的信息和教导功能。如:
弩[nǔ]crossbow
捋腕[luōwàn]wrist grab
挝边手[wōbiān shǒu]ribs attack
显然,生僻字“弩”、“挝”和多音字“捋”后面括号内的汉语注音,有助于汉语水平相对薄弱的国内外读者正确识别,实现词典正音、识读的功能。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词条微观结构中的汉语拼音对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国内外读者提供了认读和检索的便利,这是《汉英英汉武术词典》贯彻用户友好原则的一大体现。
1.2 英语注释
博尔赫斯说过,词典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一个显然未经过验证的假设——即语言是由对等的同义词组成的[7]。虽然语言学界早有共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可能完全对等。但实际上,的确很多双语词典释义采用对译方式(消极型词典)。其特点是简明扼要,节省空间;其弊端是信息量不足,准确性差,容易导致释义模糊甚至误解。
基于这种无奈,为避免释义笼统、模糊,《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对于文化强势词(culture-bound words)或者内蕴复杂的不对等词条,在列出汉语词条英语对应词基础上,附加了英语注释,以最大限度地给出武术词条最为准确完整的诠释。如:
易骨:change one’s bones:the first stage of gongfu,in which the practitioner changes his rigid force into open power,and the natural breath into boxing breath,based on prim exercise
从上例可以看出,如果单纯地将“易骨”对译为“change one’s bones”,不禁使人错愕恐慌;英语注释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这一概念只是练功的基础阶段。易骨,易,换也,功夫入门之必修课,指通过一定的内修和外练,挖掘本能、唤起天性,使僵硬的骨头达到最佳之改良,练功之最理想要求。“易骨”与同页面出现的“易筋”、“洗髓”的英语注释互相照应,系统地诠释了功夫练习的三个层次:
易筋:change one’s muscles and tendons:the second stage of gongfu,in which the practitioner changes the open power into hidden one by matching his will,actions and breath
洗髓:wash the marrow:the third(the most advanced)stage of gongfu,in which the practitioner changes the hidden power into virtuous one
一般说来,单纯的英语对应词释义很难充分解释“三节、三路、六合、十方、十二型”等数字简化类武术术语和“金钟罩、龟背功、仙人指”等富含喻义的拳理及功法。此时,英语注释尤显重要。以“四德”和“金钟罩”为例:
四德:four techniques in boxing:smoothness,adverseness,harmony and transformation
金钟罩:gold bell cover exercise:exercise of beating the whole body with a wood or iron hammer
功法四德“顺、逆、和、化”——“顺”以“四两拨千斤”,“逆”以“借力打人”,继而有“和”、“化”之境。功臻“化”境是成就神化之功的最高境界,四德具备方能功德圆满,不虚“练家”之名。金钟罩是中华武术基本功中的外功,强调刀剑难损的硬功练习,以成就“犹如金铸之钟覆罩全身”的功夫。所以如果拘泥于消极型词条释义,简单地将“四德”对译为“four techniques in boxing”,“金钟罩”为“gold bell cover exercise”,无异于“不译”,远未能达意。而紧随汉英词条对译后的英语注释则简要诠释了“四德”和“金钟罩”的功法内涵,完好地克服了对应词释义语焉不详的困难。正如纽马克(Newmark,P.)所言“作为最后的手段,解释就是翻译”。[16]
由此可见,迁就读者的接受程度和语言水平的英语注释,极大地扩大了词目释义的包容性和信息的密集性,突出了词典的编码功能,有利于读者清晰、准确地把握汉英武术词条内涵,值得借鉴。
1.3 插图
希尔(Hill,A)指出:“插图在人际交际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间接直观的插图是词典与读者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就双语词典而言,最需要插图的词目应该是缺乏合适对应词的名词或者是对应词为人们所不太熟悉的名词”[6]。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发育成长的武术语言和文化,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所以不同于相对确定、单一的一般语言或文学语言,武术术语对任何一个异族语言来说,都具有无法回避的、强大的“模糊性”和“空白性”。大部分词典编辑,面对这种“模糊”或“空白”时,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词条含义,会以不同的辅助手段补偿简单的词条释义,这就是每个词典的特色之一。面对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和晦涩难懂的武术术语,首创设置插图,补充信息是《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不同于其它同类词典而凸显的一大特色。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在释义中充分利用一目了然的图解手段,配有“插图1200余幅,主要为器械形制图、典型拳势图和基本技术动作图,作为对文字解释的一种更加直观的辅助解释”,补偿了术语的传达信息,使人望而了其形,知其义,“更有助于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理解和学习”(使用说明)。如对“九曲戟”、“方天画戟”的图示(见图1)恰到好处地补偿了释义语言很难或无法解释的两种戟的样貌和区别。
再如词条“崩棍”(见图2),首先“崩棍”译义为(flipping cudgel),接着释义阐明“崩棍”动作的基本技术,最后佐以四幅动作分解图,具体呈现“崩棍”的路径方式,这样就清楚无虞地传达了“崩棍”动作的含义和要领。
在双语词典的编纂过程中,编者往往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地斟酌每个词条的义项释义,而忽略了词的内涵意义或文化信息可以通过插图来诠释。实际上,这些补充手段具有强大的解码功能,是词典释义系统的延伸和完善,有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术语词条的内涵。武术术语中的许多词条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或者相对应的概念,即使勉强找到一个对应词,对于读者也经常是“译犹未译”甚至“不如不译”。通过插图提供释义中未能尽言的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掌握武术术语意义,加深对术语的理解。而且,简单线条式的黑白插图,不仅起到了完善释义的效果,又避免了喧宾夺主,过度增加读者的经济负担
图1
图2
这种释义方式把图例和译义诠释有机结合起来,使词典释义真正做到科学、准确、实用,有助于读者准确了解词义,弥补简单对译的不足。不过缺点是占用篇幅太大,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
总之,汉语词条、汉语拼音、英语译文、英语注释和插图的立体的、有机的解码结合,使词条释义多样化、层次化、科学化和实用化,最大程度地降低武术语言和文化信息的亏损,对于丰富发展双语武术词典编纂理论,全面、系统纠正武术专业术语误译和理解偏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微观结构上的不足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虽是迄今为止业界最权威、最规范、最严谨的多功能武术专科词典。但是世界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词典,百密总有一疏,白玉微瑕,《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亦然。从微观结构看,释义体例方面尚有不尽之处。
除了释义准确、内容翔实外,体例形式也是衡量词典科学性与成熟性的重要标准[2]。“每一部辞书都有自己的体例。在全书中,体例应该始终一致,应该前后照应,不能顾此失彼,不能自相矛盾”[15]。词典的释义形式主要有三种,对释式释义、短语型释义和句子型释义。一部权威词典,有必要在体例方面尽可能做到和谐统一。《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微观结构上的缺憾主要体现在释义体例不统一上。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对译文的使用说明第一条是“词条译文一般采用名词、名词短语或动名词短语的形式;歌诀和谚语一般采用句子的形式”(使用说明),以句子型释义为例:
力要顺达,功宜纯:The force should be smooth and the skills should be highly proficient
术以柔为贵:Nothing is like soft exercise of the internal martial arts.
上述两例武术口诀的翻译不仅自然、易懂,而且符合英语主谓为控的句式特点,语言流畅优美。但不容忽视的是,个别表达结构类似的口诀和谚语,在《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中,有的用句子型释义,有的却用动名词短语型释义,不甚妥当。对比下面两例:
未习打,先练桩:Practice stance exercise before practicing attack
未习拳,休习械:Before learning boxing never practicing weapons
上面两例的释义处理显然很不一致,第一例采用祈使句的翻译,符合英语句式特征,简练有力,第二例所采用的动名词短语不仅不符合同类别词条编纂的常规,而且翻译腔十足,译语晦涩难懂。可见,释义体例形式不一是《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编纂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笔者以为,既然这些口诀和谚语在汉语是句子形式的表达,所以英译还是始终以句子型释义为妥,在同一部词典中的同一类词条里,保持体例的一致性是词典规范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必要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武术动作名称多为四字诀,以动词形式为主,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玉女穿梭、白蛇吐信等。翻译忠实性原则要求尽量遵循原有语言特点,所以译语大多沿用动词形式表述,如:美国T’AICHI杂志翻译“白鹤亮翅”为“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洛杉矶华美文化学院黄文山教授在其英文著作Fundamentals of T’AICHI CH’UAN(《太极拳要义》)中,也是用的这种遵循原文动词动作感的翻译方法,如“搂膝拗步”译为“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抱虎归山”为“carry tiger to mountain”等(转引自徐海亮)[14]。但是本词典武术动作名称统一采用了动名词短语的形式,比如:
白鹤亮翅:white crane spreading its wings
拨云现日:moving the cloud to show the sun
这种形式很难保留和传达原文的动感、力量感和美感,使原语表达亏损,降低了原文的语用效果,颇受诟病。如果说,《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为了保持和术语名词翻译的一致,强求用名词性短语表述动作名称既没必要,也不科学。“翻译要为译文读者服务,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的信息”[5]。所以,建议将动作名称分门别类,与器械、拳种、基本技术等名词性表达区别开来,统一用动词形式翻译,既保留原文特色,又符合辞典惯例。总之,释义形式不一致不仅不利于展现武术术语的动作美和语言美,而且有损词典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百密一疏,由于中国文字的复杂性和武术文化的独特性,《汉英英汉武术词典》难免有错讹之处,但这往往会形成词典的致命伤。比如: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其中的“掤”读作“péng”,这是武术界的共识,虽然在大多数汉语字典中都注音为“bīng”。在《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中,正文部分列举词项“掤”,汉字注音“péng”(P164),但是索引部分“掤”列在B字母开头的词条栏目中,很明显是按“bīng”发音(P304)。笔者认为,为了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为了专业词典的一致性、权威性,按词典编纂从众性原则或者专门术语约定俗成规定,收录此义项,规范其发音不仅是武术词典也是通用汉语辞典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言概之,对于词典的微观结构,编纂人员应该要审慎推敲词条解码的每个信息层,一以贯之,不能互相矛盾、自乱方寸。编纂人员在处理释义体例问题上的任意性会给词典的质量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3 结语
“一部词典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微观结构的严密性”[3],这是双语武术词典编辑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总体而言,尽管受社会时代、科研发展等影响,《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尚未达到至臻至善的程度,仍有改善的余地,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仍然堪称双语武术类词典之翘楚,为武术国际化交流架设了一座最便捷的桥梁,对武术研究的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给中外武术家和习武人士带来极大方便。毋庸讳言,任何一部词典都是编者兢兢业业、不惧艰难、潜心数载、呕心沥血的结晶,本文毫无苛责之意。刍荛之言,难免有失偏颇,敬请批评见谅。
每部词典面世,人人都有责任斧正纠误,丰富完善。不断修订的词典才会生生不息,生命不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本文权作引玉之砖,希望随着词典编纂学、翻译学和武术学的日趋成熟,通过广大词典编辑和武术翻译工作者等的不断努力,总结得失,扬长避短,编纂出与时俱进、更加符合读者需求的双语武术词典。
[1]段平,郑守志.汉英英汉武术词典[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冯奇,万华.论双语词典编纂中的体例一致性原则——评《汉英大辞典》体例规范问题[J].外语研究,2003,82(6):19-22
[3]黄建华.词典论(八)第五章 词典的微观结构[J].辞书研究,1984(2):50 -57
[4]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5]李晖.《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得失论[J].体育科学,2012,32(2):94 -97
[6]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2
[7]刘禾.跨语际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8]媒体称推行汉语拼音有助提高国家软实力[EB/OL].http://news.xinhua net.com/politics/2008 - 02/12/content_7591467.htm.[2008-02-12]
[9]清渠.“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揭晓[EB/OL].http://www.jyb.cn/gb/2001/12/21/zy/jryw/8.htm.[2001-12-21]
[10]王开扬.《汉语拼音方案》的文化意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8):69 -76
[11]王克非.论翻译工具书的研编[J].中国翻译,2003,24(4):40 -43
[12]吴必强.汉英武术词汇[Z].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
[13]解守德,李文英.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14]徐海亮.武术翻译四原则[J].中华武术,2005(1):24-25
[15]朱建颂.辞书体例的内在统一[J].辞书研究,2000(3):83-84
[16]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Hertfordshire: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