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流动
——基于公立与私立中学比较的视野

2014-07-25向静黄尔卓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阶层流动问卷

向静,黄尔卓

(1.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广东 东莞 523808;2.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500)

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流动
——基于公立与私立中学比较的视野

向静1,黄尔卓2

(1.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广东 东莞 523808;2.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50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流动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一问题尚未进入体育学术界的主流研究视野,特别是有关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以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选取广州市公立与私立中学各3所,对其72名被调查对象的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进行了比较,并以“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复制式社会流动与替代式社会流动”、“希望与现实的差距”、“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促进中学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等几点思考替代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比较;个案研究

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间的互动、动力机制、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量变过程[1]1-24。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凡是现代化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成份都已具备,现代化的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立,一个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在中国形成”[2]。这是传统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结果,即社会流动的结果。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客观存在、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促进作用,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为此,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诞生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然而,社会流动问题的研究并未引起体育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尚未进入体育学术界的主流研究视野,特别是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研究更是十分薄弱,从1990年至2011年的22年间所发表的论文不足10篇,而且尚未发现有公立中学与私立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献问世。

1 主要研究方法

1.1 个案调查法

国外最新出版的一本《现代社会学词典》对个案研究的定义是:一种通过对一个单独个案进行详细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事件、一个群体、一个过程、一个社会或社会生活的任一其他单位。这种方法依赖于所研究的个案得出的假设具有同类事物的代表性,所以通过详尽的分析能够得出普遍性的结论适用于同类的其他个案[3]220。因此,本文通过对以上6所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个案研究,可以折射出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1.2 个案单位的选取及调查样本分布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以及研究条件的制约,本文通过主观立意抽样,确定6所中学(其中省、市、区属公立学校各1所,相对而言规模大、中、小民办中学各1所)为个案单位,并将每所中学体育教研组的全体老师作为被调查对象(见表1)。

表1 个案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 N=72

1.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按照社会学的要求,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设计出以封闭式问卷为主体的混合式问卷——“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调查问卷”。

1.3.1 问卷的效度检验

于2011年4月采用面访形式,就问卷内容覆盖研究主题的程度,请广州体育学院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7位专家就问卷设计的内容进行了有效性认定,5位专家认为有效,2位专家认为基本有效,表明了问卷的有效性。

1.3.2 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问卷运用α系数法,从作为本研究6所个案调查单位(学校)中,随机抽取广州市第六中学,对回收的其18位体育教师的问卷进行了信度测量,结果α(克伦巴赫系数值)=0.78,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于2011年5月发放给作为个案调查单位的6所中学的全体体育教师,并于2011年6~7月分批回收。总共发放调查问卷72份,回收72份,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4 问卷的数据处理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8.0版本,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列表制图,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交叉列联表及卡方检验等方法。全部数据处理在联想启天M650EP4516J台式计算机上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男女的性别比例,公立中学为68.4%:31.6%;私立中学为76.5%:23.5%。公立与私立中学体育教师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年龄差异(P=0.000<0.01),私立中学体育教师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公立与私立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主要集中在一、二级教师上,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的高级教师为7人,后者为3人。公立与私立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体。但,后者拥有4名硕士学历研究生。毕业于体育专业院校的,前者为100%,后者为91.2%。公立与私立中学体育教师教龄在1~10年时间段的,前者为34.2%,后者为73.5%;在11~20年时间段的,前者为34.2%后者为23.5%,教龄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3<0.01)。

2.2 被调查对象的代际流动

代际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根据其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流动的方向,代际流动又可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代际流动的研究一般以职业作为地位特征,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段的职业或其他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子女)与第一代人(父母)的社会地位有无变化,从中找出引起或未引起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其中,向上流动是指被调查对象的阶层地位高于父辈在同年龄段所处的阶层地位,向下流动是指被调查对象的阶层地位低于父辈在同年龄段所处的阶层地位。向上流动率是指调查对象中向上流动的人数在总调查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向下流动率是指调查对象中向下流动的人数在总调查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流动率等于向上流动率与向下流动率之和[1]1-24。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的父亲在同年龄时期的职业分布如表2所示。在十大社会阶层中,广州市中学体育教师父亲职业分布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农民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工人阶层,分别占23.61%、16.67%和12.50%,最少的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2.78%)。按照社会阶层的五个等级的划分,处于中上层及上层的为37.5%,处于中中层的为15.28%,处于中下层和底层的为47.22%。中学体育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以此为基准和父亲在同年龄段时的职业作比较,被调查对象中有83.33%的人出现了代际流动的现象,其中62.5%的人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所处阶层高于父亲在同年龄段所处阶层),20.83%的人社会地位的向下流动(所处阶层低于父亲在同年龄段所处阶层);有16.67%的人社会地位保持不变(所处阶层与父亲在同年龄段所处阶层相同)。

表2 被调查者父亲职业的十大社会阶层分布 (%)

2.3 被调查对象代际流动的比较

公立与私立中学体育教师父辈的社会阶层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644>0.05)。从流动率和流动方向上看,公立中学体育教师的代际流动率为79.1%,其中向上流动率为58%,向下流动率为21.1%;私立中学体育教师的代际流动率为88.3%,其中向上流动率为67.7%,向下流动率为20.6%。可见,二者的向下流动率基本持平,但在向上流动率方面,私立中学体育教师则高出将近10个百分点。

2.4 被调查对象的代内流动及其比较

代内流动,也叫终身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由于职业和地位的变动对人的一生中的社会位置变化起到主要作用,所以代内流动一般指一个人的职业和地位的变动[1]1-24。教师的代内流动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方面的内容:水平流动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未随着其社会流动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但工作环境的改变会对其工作、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是指在职教师由现任职学校转入其他学校继续从事教师工作,即职教师在其职业领域的自然流动;垂直流动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因其社会流动而发生质的变化。因本文在调查中未能获得被调查对象垂直流动方面的数据,故代内流动的分析主要是水平流动,即工作调动。

2.4.1 工作调动次数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人才意识的增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加剧了中学教师在校际间流动的倾向。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中有超过半数的人(57.2%)曾有过工作调动经历。其中,公立中学体育教师中有过一次调动经历的18人(47.4%),有过两次调动经历的2人(5.3%);私立中学体育教师中有过一次调动经历的9人(26.5%),有过两次流动经历的10人(29.4%)。可见,私立中学体育教师的流动人数和流动频率均高于公立中学的体育教师。

2.4.2 工作调动途径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调动途径排在首位的是参加社会公开招考,在有过调动经历的被调查对象中,公立和私立中学分别有31.8%和40.6%的教师是通过社会公开招考方式实现代内流动的。排在第二位的,调动途径公立中学体育教师是“上级(组织)调动”(22.7%),私立中学体育教师则是“经新学校或单位中的熟人朋友推荐”(31.3%)。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公立中学是由政府投资办学的,而私立中学则是以私人的名义自筹资金、自主办学,董事会(校长)始终掌握着用人的主动权。此外,通过毛遂自荐途径的在私立中学也占有相当的比例(28.1%),他们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了学校的青睐而被录用。

2.4.3 工作调动原因的比较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被调查者做出工作调动的选择,在众多的调动原因中,哪些是主要的呢?本文将工作调动原因归纳为七个方面:公立中学体育教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更好的单位接收我(68.2%)、夫妻分居,照顾家庭的需要(36.4%)、社会地位低下,工资收入少(22.7%);私立中学体育教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更好的单位接收我(78.1%)、难以胜任体育教学工作或现任岗位工作(43.8%)、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少(43.8%)。可见,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中学的体育教师,促成他们调动最主要的因素都是新单位比现单位更好。此外,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仍然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师调动的重要因素。

2.4.4 职称评定及职务晋升的比较

职称一词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4]。对教师而言,职称的高低象征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教学成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职称不仅是评价一个教师的主要参照物,而且是直接与教师的工资挂钩,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职称评定的11项因素中,公立中学体育教师选择的前5位分别是:教学能力(76.3%)、科研水平(65.8%)、教(工)龄(57.9%)、学历(47.4%)、与领导的关系(18.4%);私立中学体育教师选择的顺序是:教学能力(85.3%)、科研水平(61.8%)、学历(58.5%)、教(工)龄(47.1%)、与同事的关系(17.9%)。可见,二者的选择基本相同。

在影响职务晋升的12项因素中,公立中学体育教师选择的前五位分别是:与领导的关系(65.8%)、职称(39.5%)、组织领导能力(36.8%)、教学能力(34.2%)、公关能力(28.9%);私立中学体育教师选择的前五位分别是:与领导关系(70.6%)、职称(44.1%)、教学能力(41.2%)、组织领导能力(34.7%)、与同事关系(31.9%)。二者的选择依然基本相同。

2.4.5 工作调动意向比较

本研究将被调查者的工作调动意向分为四类:一是无调动意向;二是有调动意向,但继续做体育教师;三是有调动意向,不做体育教师但在体育系统工作;四是有调动意向,改行不做体育教师也不在体育系统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公立与私立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调动意向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0.01)。无调动意向的教师:公立中学35人(92.1%),私立中学19人(55.9%);有调动意向的教师:公立中学3人(7.9%),其中2人(5.3%)选择“不做体育教师但在体育系统工作”,1人(2.6%)选择改行;私立中学15人(44.1%),其中选择“继续做体育教师”的10人(29.4%),选择“不做体育教师但在体育系统工作”的5人(14.7%)。显然,私立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调动意愿比公立中学体育教师强烈得多,有近半数的人不安于现状,一旦有调动的机会,他们随时有可能离开。从总体上看,公立中学教师的流动意向主要是从普通公立中学到重点公立中学,私立中学教师的流动意向则主要是从私立中学到公立中学。

3 几点思考——代结论

3.1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

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形成开放、动态的社会分层结构,以取代封闭、固定式的社会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有利于拓宽社会各层次间的接触界面,加强相互联系和了解,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有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为此,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5]。但“并非任何形式、任何速度的社会流动都能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举最常见的例子,在调动工作、评职晋级中拉关系、走后门、搞论资排辈也是一类社会流动方式,但这类流动由于败坏了社会风气、窒息着人们的积极性而对社会运行起着阻碍作用。因此,社会流动有合理不合理的区别,合理的社会流动是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5]。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反映出的公立与私立中学体育教师都将“与领导的关系”列为影响职务晋升的最重要因素这一问题,意味着当前中学教师职务晋升过程中,领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意味着“关系学”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存在。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上传统的“官本位意识”所导致的拉关系、走后门、买官卖官现象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已折射到中学教师的职务晋升。

3.2 复制式社会流动与替代式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可以区分为复制式社会流动和替代式社会流动。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子承父业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一种复制式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结构[6]。子辈未承父业即为替代式社会流动。本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中有16.67%的人子承父业,社会地位保持不变(所处阶层与父亲在同年龄段所处阶层相同);有83.33%的人出现了替代式社会流动,其中62.5%的人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所处阶层高于父亲在同年龄段所处阶层),20.83%的人社会地位向下流动(所处阶层低于父亲在同年龄段所处阶层)。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指出:社会流动频率的加快,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使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率。这种社会运行机制将使人们建立起一种信念,即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工作努力和机会选择,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命轨迹,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6]。

3.3 希望与现实的差距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期望向上流动是正常的社会心理。社会流动的增强,特别是普遍的向上流动趋势的形成,不仅有利于产生新的社会分层结构,而且具有化解社会紧张和社会冲突的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占有的区别、社会不公和体制性排斥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中下层和底层人群及其子女向上流动的空间受阻。“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改变地位越来越难,就是下一代要改变都已经越来越不容易。于是,就有了种种‘二代’的说法,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体制内二代、体制外二代等等”[7]。上个世纪80~90年代,农村青年一旦考上大学,就有可能跃出龙门,靠自己的努力改善全家人的生活,自己也完成了阶层上的跃迁。而现在,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首先要面对高昂学费的难题,而且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可能使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其一旦毕业又面临失业的威胁,“知识改变命运”已显苍白。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阶层世袭或阶层固化的现象,用孙立平教授的话来说,叫做社会结构定型化。“进一步说,社会结构不但在定型化,而且开始再生产,这种定型下来的社会结构我们称之为断裂社会”[7]。一个逐步定型下来的断裂社会所形成的社会氛围或社会心态是很值得注意的。为此,公平正义,机会均等,破除体制性障碍,创建合理的流动机制,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将是下一论改革的重要议题。

3.4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促进中学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从农村流向县城学校、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或省会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私立学校流向公立学校,造成了地区、城乡学校、公立与私立学校之间的优质师资分布不均,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导致了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8]。由于我国尚无有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教育行政部门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境地,使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呈现出单向性和无序性。因此,法规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使之制度化。此外,还要依据社会流动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构建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标准,以规范、引导中小学教师合理的正向流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一些中小学教师社会流动的好经验、好办法,值得我们基于国情学习和借鉴。如,“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流动法规制度和操作规范,公开、透明,有章可循,保证了教师流动的公平性,它为日本中小学校师资的均衡发展、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8]。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吕树庭,周 洽.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7-19

[3] 范伟达.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教师职称评定[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1096.htm

[5] 郑杭生,李 强,林克雷.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2:327-328

[6] 李培林.社会流动与中国梦[J].经济导刊,2005(3):74-75

[7] 孙立平.用公平正义打破转型陷阱[J].南风窗,2012,456(4):82-84

[8] 薛正斌,刘新科.中小学教师流动样态及其合理性标准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64-172

Social Mobility of PE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a Comparative View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Middle School

XIANG Jing1, HUANG Er-zhuo2
(1. D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2. Graduate Dept,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ocial mobility along with major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However, this problem has not yet entered the sports mainstream research vision. Especially the researches are very few about social mobility of middle school PE teachers. This paper used case study as the main method, it selected each 3 of public and private middle schools in Guangzhou city, and inter 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intra generational mobility are compared with 72 respondents. Several thoughts substituted for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reasonable social 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copy-style social mobility and alternative-style social mobility, the gap between the ideality and the reali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to promote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mobility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iddle school PE teachers; social mobility; comparison; case study

2013-11-03

向静(1980-),女,汉族,湖北丹江口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G80

A

1007-323X(2014)01-0001-04

猜你喜欢

阶层流动问卷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流动的画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