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文化与原生文化比较
2014-09-30德燕
德燕
一.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概况及原生文化
(一)概况
达斡尔族早先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北岸,清初迁徙到嫩江流域。由于清政府调遣部分达斡尔族迁居海拉尔、瑷珲、伊犁等地,永驻边疆屯垦戍边。所以新疆这一代现有的达斡尔人是1765年带着家眷进新疆的索伦营官兵的后代。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人口由聚居向散居呈扩散性分布;即以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为相对聚居地而向周边乡镇扩散分布,并由近及远逐渐分散居住,人口也逐量减少。总体上,新疆境内的达斡尔人口不多,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如渔、猎业)和饮食习俗也由于各种原因已有所改变,但他们在某些方面仍然保持着传统文化观念。
(二)原生文化
1、宗教
达斡尔宗教主要信仰萨满教,它是以万物有灵论为指导思想基础,以信仰多种神灵为内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多神教。萨满教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该教没有成文经典,没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统一规范的宗教礼仪,也没有正式的寺庙。当时由于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此认为这些都是受神灵主宰。认为奇特的山峰,山洞和古树,是神灵栖息之处,人类以及各种动物都有灵魂,死后其灵魂能够转生或漫游各处,保护或加害于其后代等等。
达斡尔族所崇拜的神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族原奉之神。主要有:腾格尔(天神)、霍卓尔·巴尔肯(祖神)、博果勒·巴尔肯(最早崇拜之神)、霍列力·巴尔肯(普遍供奉之神)以及吉雅其·巴尔肯(牲畜之神)等。
达斡尔族的宗教神职人员“雅达干”(巫师),大致可分两大类:霍卓尔雅达干和一般雅达干,被人们信奉为具有法力的,是在人神之间打交道的使者。每个雅达干在一定期间内都要举行一次祭祀或跳神仪式——“斡米南”和“依尔登”。斡米南是雅达干的盛典,每隔三年,大约旧历三四月举行,其目的是祭南天诸神,给本人及全莫昆(氏族)的人消灾求福,并检查这期间雅达干的举止是非等。除斡米南外,雅达干每年或隔年举行依尔登的祭神活动,大约在旧历年初(正月里)多在家中举行“洁身祭”等小型祭祀活动,有时也在野外。
2、服饰与节日
由于达斡尔族最初是以游牧、狩猎为生,也就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风格--喜穿皮制衣物。男子冬天戴皮帽,以狐狸皮等缝制,双耳翘起。足穿皮靴,叫作“寄卡米”。夏天穿布衣、长袍,戴草帽或以白布包头,妇女穿斜襟小竖领长袍,镶有边饰,不束腰带,以蓝色为主。喜欢穿绣花鞋,白布袜子,冬天也穿“寄卡米”。妇女喜欢佩戴金银或玉制耳环、耳坠、手镯、戒指,喜用凤仙花染红指甲。
达斡尔族人一般用农历计算时间。看日月而画一棵大树,大树上有12枝,每枝上有30片叶子,每片叶子为一天,以此推算出节庆日子。布通:即除夕,腊月三十每家每户都堆起草堆点燃烟火,烟火一直烧到正月十五才熄灭。三十傍晚时烧香拜诸神位,祈求天神恩赐太平丰年。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穿新衣,吃饺子。在长辈或年长者的带领下,按辈份高低依次到各家拜年。阿涅:即正月初一,是达斡尔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鸡叫起床,先给天神、火神等烧香磕头,给长辈行敬酒叩头礼,接受新年的祝福,随后带上酒到各家拜年。到每家如有灵位的,就先给灵位请安,敬酒叩头,接着向老人敬酒,等老人接了酒杯后,再叩头拜年,接受老人的祝福。卡庆:即正月十五,达斡尔人认为这是天神归界之日,这天吃杂碎包子,喝烧酒,以结束新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各家讲究吃猪牛的瓦奇(尻背)。霍乌都如(正月十六)是达斡尔族的黑灰节。大清早上,少男们手上涂抹用油拌和的锅底灰,争相涂向本屯所有少女们的脸上,这中抹黑娱乐,主要象征吉祥和预祝当年庄家丰收。宋加别什恩淘恩节(五月初五):太阳未出之前,要用河水沐浴,在门前插上苦艾、柳树枝,祈求一年无疾病。这天还要吃好饭,吃甜食。这个节日虽和汉族的端午节是同一天,但意义和形式不同。
3、饮食与居住
达斡尔族人以面食、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面食主要有馍、饼、面条和饺子等,也吃小米,喜欢吃加牛奶的稷子米饭。肉食以手扒羊肉为最佳,过年过节爱吃羊肉馅饺子。达斡尔人每家几乎都种黄烟草,成年以上男女爱吸烟。冬季,家家都淹渍酸或咸菜。另外,达斡尔人还喜欢用燕麦做成炒面,叫做滚特勒、哈合面,吃时加入奶、黄油和糖,口味独特。
在房屋建筑方面,达斡尔族有着自己的讲究。住室与厨房分离布局。达斡尔族注重把屯子建在岗坡上,房屋的造型是“马脊梁”式的,盖着厚而整齐的茅草。以西间为贵,卧室搭有南、西、北三铺火炕。厨房则挨着北墙,盘一池火炕,用来烘干谷物。达斡尔人特别重视室内光照充足和通风设施,运用多窗方法扩大采光面积。通常一所两间,西间南面设两扇大窗,较为特殊的是西南面还开两扇窗户,东间房门两侧也要各开一窗。若一所三间房,窗户则多达十一扇。
4、婚姻与丧葬
达斡尔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氏族外可以通婚,同一个哈拉(以姓氏为基础的远亲血缘社会组织)、同一个莫昆(以血缘为基础的近亲社会组织)都不准通婚,婚配的男女双方必须辈分相等。年龄相差不大。达斡尔人婚姻多为父母包办,离婚的极少。有招赘婿,但数量不多。
达斡尔族十分重视嫁娶之道,不仅以礼隆物博为光彩,而且把婚事礼仪办得生活体面。先是订婚,之后要给女方过两次礼。首次过食礼,叫做“察恩特”;二次过物礼叫做“托列”。“察恩特”包括:猪几头,白酒数坛,糕点二三十斤,缰马一匹(表示缰连姻亲之意)乳牛一头(以示补偿岳母养育女儿的奶水)。结婚前一个月左右,女婿给未婚妻送来托列(包括布匹,衣物、首饰等)并商定迎娶的日期。结婚前两天,女婿骑马前往迎亲。当日晚上,岳母请来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同席对坐的女婿、女儿,使用一个碗和一双筷子,互相给吃带有黄油的黏性拉里。吃罢拉里,便安排初次相会的女婿女儿同房。第二天早上,女方莫昆各出四名华达(男亲家)和霍都古(女亲家)。组成送亲队,由新娘的亲弟或近弟当车夫。同样,男方所推举的各四名男女迎亲礼宾,也都是儿女双全的新郎的长辈。不论路程远近,送亲队停在南方屯外路旁,生起篝火,等待迎亲。这时,男方派出一老一少骑手,老骑手从怀里掏出酒壶酒盅,给送亲贵宾们敬酒,表示迎接之意。万一送亲队落日后到达新郎家时,要在大门西侧挂一面镜,以作太阳未落的光明象征。送亲队来后,新郎父母斟满双盅酒,给送亲贵宾们敬“进门盅”和“接风酒” ,而后迎亲盛宴分酒席、肉席,饭菜席三道进行。宴罢,由男方一位少妇引导,新娘给公婆和男方长辈敬酒磕头,要给同辈兄弟行装烟礼。次日午宴后,在房内侧新郎父母要为返回的送亲贵宾敬“出门盅”。结婚满月后,新郎赶车送妻回娘家。endprint
达斡尔族不轻易离婚。旧俗离婚要请一位无儿无女的文人,在野外写好的离婚书上让双方画押后,各扯其半,存为离婚凭据,离婚后子女归男方抚养。
丧葬。达斡尔族丧葬习俗有其鲜明的特点。达斡尔族每一个“莫昆”都有公共墓地,在公共墓地里长辈葬在山岗的高处,晚辈依次往山下埋葬。兄弟右,夫左妻右,入葬时都是头朝北安放。达斡尔族的葬具早期用桦树皮编成筒状装尸体,后来受汉族影响葬具开始使用木棺。中年以上死亡时,举办丧事。对于死亡者,据其不同的情况实行不同的葬法。正常死亡者、暴卒、在外死亡后尸体腐烂或肢躯不全者都要进行火葬,同时把他们的骨灰埋在莫昆公墓以外的地方。把出天花、麻疹而死的孩子天葬在山坡上。萨满死后,按其遗嘱风葬于某山顶上。
对于逝者,实行室内和室外两次停灵。老人咽气,将其遗体首北脚南地放在西炕沿下的铺板上,面遮白布。灵前桌上供摆完整的煮鸡和饭菜。室外停灵期间,差人驰告在别屯的亲戚,亲朋前来吊孝。遗眷附以哭应。主要近亲聚齐后,把遗体抬出房门殓于外涂红漆,内置枕褥的棺材中,把用线网包装的死者生前所用的餐具、烟具、小刀和一小袋米面等物放进棺内。并剪一圆形金箔,贴在棺内左侧,剪一弯形银箔,贴在棺内右边,以作为死者在赶往“彼世“途中有太阳和月亮的象征。殓毕,将灵柩移放在房前西侧搭起的棚内,自夕至晨,守灵的儿子,举行三奠三哭的致哀仪式,一位长者宣读告灵文。告灵文主要内容包括死者的姓名、年龄、籍贯、简历、死因、日期以及亲友所送赙仪等项。告灵文后,长子肩抗抬架走在柩前。近亲青壮年男子左右,抬行到了墓地,将灵柩移入墓穴,并把祭品连同死者生前常用衣物和亲友所送冥钞,烧在墓穴之前。由长子先培三锹土后,众亲动土埋棺。安葬归来,丧主以殉马的心脑和牛马肉,招待送葬亲友,并给送葬老人敬酒磕头,以表谢意。从老人去世的开吊起,晚辈要服孝,子女服孝49天或3个月,服孝期间不得参加喜庆活动。亡人葬后等7天、21天、49天、100天和1周年为祭日。
二.迁入新疆塔城后外来文化对达斡尔族文化的冲击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加强边防,在伊犁设立了新疆最高军政机构——伊犁将军府。新疆伊犁将军府和下属参赞,领队大臣等府衙设立后,为了增加兵力减少换防费用,1763年,从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和鄂温克族各征兵五百人,以“索伦兵”为名派往新疆伊犁地区。这批选派的官兵携带家眷长期驻防西北边陲。由此便有了在新疆定居的达斡尔族,现居住在新疆的达斡尔族就是当时达斡尔族官兵的后裔。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百多户的达斡尔人参加了为期三年多的修建新塔城的辛勤劳动,于1891年建成塔尔巴哈台新绥靖城。迁居塔尔巴哈台“新满营”驻进新绥靖城。
自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族得到清政府的许可,开始陆续迁至其故地阿勒泰、塔城和伊犁等地安居。这样达斡尔族前往塔城时,就与哈萨克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各民族互相协助、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达斡尔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互相渗透,文化差异日渐缩小。而在建国以后使旧有的具有浓厚原籍色彩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加之受到当地哈萨克与汉族的影响,达斡尔族的文化已不同于东北达斡尔族的原生文化,形成一种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独特的达斡尔族文化。
新疆解放前,达斡尔族主要与哈萨克族杂居,因此,受哈萨克族影响很大。解放后,大量汉族的迁入,达斡尔族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冲击。在新疆长期居住的达斡尔族已经逐渐不信教,萨满教和图腾崇拜偶尔保留于生活习俗中,有极少部分人受当地民族影响,有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的。、
衣食住方面:解放前,新疆达斡尔族妇女穿戴与哈萨克族一样:女子戴头巾、穿毡鞋、着裙装,男子穿皮裤、皮靴或毡靴。新中国成立后,男女服饰随时代潮流而变化。1978年以后,传统服饰除个别老人穿着外,年轻人的服饰已和汉族基本相同。如今生活在新疆达斡尔族为继承和弘扬达斡尔族文化精神。在节日、婚庆以及其他宴请聚会时,部分人会穿戴现代达斡尔族服装。
由于受新疆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当地民族风俗的影响,新疆达斡尔族以面食为主,副食有肉和菜类。受哈萨克影响也喜吃风干肉。面食有拉条子、揪片子、烤馍、馕、“包尔沙克”(油炸小面团,哈萨克族日常的饮食品之一)等。新疆达斡尔族也喝奶茶、清茶(茯茶叶,喝茶时喜欢放食盐)、酸奶、马奶。肉食以手抓肉为贵,也常吃“那仁”(把肉煮熟后用肉汤下面片,然后把肉割成小块与面片同盛一盘,浇有洋葱和油、盐所拌汤料)。
居住的平房庭院多为长方形,住房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一明两暗,中间为厨房,子女(东)和长辈(西)分住两侧。70年代后,盖房开始以砖石为基,土坯砌墙,屋内宽敞明亮,家中摆设与汉族基本相同。如今随时代发展,有的住进楼房,室内装修、摆设也随时代流行而变化。
婚姻和丧葬方面: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若男女双方有意,男方要带上礼物走亲,要给女方娘家人买衣料。待婚事已定,女方家先宴请,新郎要在新娘家给宾客敬烟酒,热情款待宾客。到了晚上女方家准备一盘肉,招待姐妹、朋友、伴郎伴娘等,由嫂子主陪。嫂子拿牛或羊盆骨中间的一块肉分开给新郎新娘吃,意为团结和睦,互敬互爱。次日,由男方嫂子带队到女方家接亲。婚姻习俗中的部分礼节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有些是在本地长期生活受其他民族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如闹洞房,受汉族的影响;手风琴伴奏载歌载舞,则是受俄罗斯族影响。
丧葬: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丧葬实行棺殓土葬。棺材内衣物的摆放头脚的方向,基本上保持着旧的习俗。礼节上有所简化,与汉族相同,停尸三天出殡。随着社会发展,现多用车载棺材送墓地。
节日。春节: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一年中盛大的节日是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将室内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筹备年食。年三十晚上,晚辈给长辈叩头敬酒,吃团圆饭。饭后全家着新衣,由家长带领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到亲戚家拜年。直到初三,亲属朋友互相拜年。新年里,对于每位客人都要热情招待,一定有要煮饺子,并且由主人给每位客人夹两个饺子放入盘中,然后再由客人自己动手。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宰羊,把羊血洒在麦场上,祝贺一年的丰收,晚上吃好饭菜,用瓜果、点心供月。这一节日本是庆贺丰收的,但与汉族人长居一地,逐渐受影响而庆贺家人团圆。
语言。达斡尔族属阿勒泰语系蒙古语族中的一个独立语言,无文字。生活在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词汇上借用了若干突厥语词,尤其是哈萨克语。因此在语言上与东北的布特哈、齐齐哈尔达斡尔方言相比发生了变化:
1、清浊舌尖音s-z并存,z与布特哈、齐齐哈尔方言的s呈整齐的对应;2、个别词尾的舌尖音d与布、齐方言的s对应;3、出现小舌音q和k,除用于拼写维、哈语借词外,还做为k、g的变体与a、o、u相拼;4、词首的k与齐齐哈尔方言的词首对应。与此相反,词首的x与上述方言词首的k对应;5、词间、词尾的g同布,齐方言的w对应;6、个别词首的脱落;7、大部分词尾的腭化辅音消失;8、第二部分的长元音趋于消失;9、词重音有向后移动的趋向(注:采用国际音标)。
新疆达斡尔族除了说本民族语言外,汉文在达斡尔族中逐渐普及,普遍使用汉语,与此同时,在长期与哈萨克交往中,大部分达斡尔族人懂哈萨克语,部分50岁以上人通晓哈萨克文字。
(作者单位:新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