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张爱玲《流言》语言美的解读与剖析

2014-09-30林子涵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流言张爱玲

林子涵

内容摘要:《流言》是天才女作家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强烈地渗透着审美现代性。也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人们感受的是别具一格的“絮絮叨叨”的“私语”,她带着苍凉的气息去感受市民生活,还原普通人的生存现象,多变的语言风格,让这个“孤岛”女性作家的文章散发出独特的女性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 流言 审美语言

张爱玲原名张瑛,“爱玲”是进学时母亲因英文名字Eileen Chang的音译临时起的。《流言》收录了张爱玲在1943~1944年上海的日据孤岛时期陆陆续续写的作品。她遵循着“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不去写“时代纪念碑”的内在审美角度。她的作品里没有革命和时代潮流,而是纯粹从自我经验里获得素材,在真实的人生中捕捉瞬间的美,于是抓住在无尽的磨难中享受暂时快乐的机会,把握当下生活中小小的情趣,这就是她的人生美学。

这些小文章之所以迷人,取决于她的人生美学里最重要的关节——语言审美。文学语言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张爱玲“有着对文字天生的感知力与领悟力,渗透了灵感”。绝美的文字在她的笔下有了真正的生命。

1.色彩词汇的巧妙运用

张爱玲对于色彩是极为敏感,如果把散文中的颜色聚集在一起的话,可想而知是相当壮观的。比如:“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红绿对照,有一种可喜的刺激性。可是太直率的对照,大红大绿,就像圣诞树似的,缺少回味。”多种颜色糅合在文字之中,恰到好处,没有破坏和矛盾,让读者更具有回味的空间。

2.雅俗共存的语句表达

《流言》的读者不会放过文中处处散落的警句,《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中说:“替人家写篇序就是“佛头着粪”,写篇跋就是“狗尾续貂”。”张爱玲练就了鲜明的文风,倘若要她与当时的散文有何关系的话,那就是对当时时下文风蜻蜓点水式的调侃之意。《话说胡萝卜》写到:“有一天,我们饭桌上有一样萝卜煨肉汤。我问我姑姑:“洋花萝卜跟胡萝卜都是古时候从外国传进来的吧?”她说:“别问我这些事。我不知道。”我把这一席话暗暗记下,一字不移地写下来,看看忍不住要笑,因为只消加上“说胡萝卜”的标题,就是一篇时髦的散文。”

《流言》的语句呈现出描绘既有灵性又贴切自然,风格明朗细腻,画面极富有感染力,这使之也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

3.生活点滴的细腻描写

张爱玲在审美对象上的选择中,注意细节场景的准确化,喜欢把文字放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厌其烦的描摹生活里的细节场景。

《私语》是追忆着童年琐事,写到父亲,“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她在《童言无忌》中记录过一个场景:“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的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

茅盾说:“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应是形象化的、富有表现力的、准确的和精炼的、然后可以传达作者所欲传达的思想情绪,然后可以构成鲜明形象。”

张爱玲的语言如同一段段鲜活着的生命,她的小说语言色彩巧妙各异,语句丰富纷繁,细节凡俗通透。每每读之,都能使人身临其境,去体会张爱玲当时的所思所想,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对于张爱玲语言的审美特征的产生因素有很多,张爱玲小说精雕细刻的写作方法让她的作品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文学审美教育的内涵。让受教育者去体会动乱年代张爱玲世界中的一片净土。

[该论文系牡丹江社会科学课题项目,课题名称:文学鉴赏视域下的幼儿师范生审美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402]

参考文献:

[1]余斌.《张爱玲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2]张爱玲.《流言》[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

[3]白落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2月版

[4]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中国现代文学史》[M].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5]宋以朗.《张爱玲私语录》[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

[6]王剑萍.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张爱玲散文——以《流言》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3期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言张爱玲
家长要帮孩子认清“科学流言”
流言之下
名人的味道
科普反流言需要“快准狠”
用理智的剑,斩断流言
飘雪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