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理性思考

2014-09-30曹国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理性思考电视节目

曹国军

内容摘要: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后好评如潮,收视率持续攀升。但考察节目所选词语,其中生僻古奥词语偏多,和当下的语言运用实践多有脱节,违背了节目开办宗旨。提出了节目应该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当今汉语应用实际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电视节目 理性思考

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于2013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播出。节目邀请国内语言文化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轮番担任读词主考官,从32支参赛代表队中决出一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

该节目从2013年8月2日开播,至10月18日结束,每周一期,2013年共举办13期。节目开播以来好评如潮,收视率持续攀升,一时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这个以书写汉字为基本内容的非常单纯的非娱乐型节目,在当下崇尚娱乐的大环境下毫不媚俗,独树一帜,得到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和衷心喜爱,实属难得。这说明节目紧紧抓住了电子时代中国人关于汉字书写的短板和缺失,赢得了国人的普遍“共鸣”。当前国人的汉语运用能力、汉字书写能力随着电子时代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有持续下滑的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提笔忘字”现象越发严重的今天,这个节目的开办意在唤醒国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正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中央电视台以自己的广泛影响力开办这样的节目,为汉语汉字摇旗呐喊,引起国人对母语的重视,善莫大焉!正如该节目的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主流媒体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可谓功德无量。

二、节目缺憾:关于听写选词的调查

笔者一直关注这个节目,对节目听写所选的词语不时有点看法,直到赛事结束,终于想一吐为快。据《北京晚报》2013年10月19日报道,杭州女孩写对“婉娈”二字夺得汉字听写大赛冠军。笔者是汉语教师,恕我孤陋寡闻,不了解这个词。查阅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结果没有。再查《辞海》,终于找到,“婉娈”有三个意思,用例分别出自《诗经》、李白的诗句和陆机的文章。原来这是一个现代汉语已经不用的文言词。不由得佩服起那位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冠军女孩。

问题还有另一面。这个冠军女孩怎么写对这个词的?据报纸介绍——最后夺冠的陆佳蕾就坦言,“婉娈”一词之前闻所未闻,完全是根据汉字规律推理出来的,“美好的样子”基本和“女”这个偏旁有关,峰峦、鸾凤和鸣的声旁都是“亦”,“婉娈”就是这样写出来了。可见冠军也基本上是靠猜和蒙出来的,并非真正了解这个词。

据我们观察,在全部播出的13期节目中,类似于“婉娈”这样的生僻词、古奥词、专业词不在少数。试列举若干如下:

颠茄、镪水、炉箅子、黑曜石、墩布、踆乌、蛏子、烤馕、岐黄、铩羽而归、木铎、瘐毙、胱氨酸、鸸鹋、干哕、龙骧虎峙、饾饤、裂璺、狷介、双髻鲨、禳解、颉颃、碌碡、芝罘山、倥侗、楞严经、柽柳、桁架、袼褙、转捩点、符箓、凼肥、瞀儒、欸乃、纡尊降贵、打醮、酚酞、汜水关、铴锣、毛茛、胃脘、捯饬、水俣病、鞋楦、怒艴、畛畦、便妍、黜陟幽明、遄飞、干戈载戢、膏良、赓续、兢惧、入苙、圩顶、枵腹从公、鹓动鸾飞、轸怀、舳舻千里、捍蔽、螭吻、公廨

看看这些词,普通老百姓恐怕没几个认识的。这些词要么是古语词,今天已经不用,如“颉颃”;要么是某专业领域的行业词,普通人几乎接触不到,如“镪水”;要么是某地的方言词,普通话中压根儿见不到,如“捯饬”;要么是生僻地名、动植物名,如“芝罘山、鸸鹋、毛茛”;要么是使用人群非常狭窄,普通民众几乎接触不到的词,如“凼肥”。把这样的词作为听写对象,而且数量不在少数,不能不说节目的制作人“用心良苦”——所听写词语的意义和价值无关紧要,而能否难住选手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和节目宣称的“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之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按照这样的命题思路,这个节目到了最后恐怕就会变成少数人玩的文字游戏——反正听写的词儿咱老百姓一个也不会、一个也没听说过、一个也用不上,和我有什么关系!

据《每日新报》2013年10月17日报道: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从节目筹备伊始,为选手“找词”“挑词”的工作便落在节目组几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身上,而他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把《辞典》《字典》《词库》等大部头图书都快翻烂了。节目录制最初共收集到生僻词语约8000个,但最终被选中的只有2800多个。关正文说,“汉字听写”节目选定词汇的标准不是要难倒任何人,而是一定要具备文化内涵,并且能够通过汉字的书写,让大家感知我们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唤起大家对书写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这才是节目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关正文表示,明年的节目仍将坚持对汉字词语的难度和深度考核。

由这段报道可以看出,节目组是在各种词典和故纸堆里挖空心思地“挑词”——挑选那些生僻词,并且今后会继续坚持这一方向,不会改变。

三、理性思考:多接地气才能保持长久魅力

众所周知,中国汉字的数量非常庞大。《康熙字典》收字4.7万多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6万多个,《中华字海》收字8.6万个左右。由汉字组成的词语数量则更多,一部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收词6.9万余条,2009年版《辞海》收词近13万条,《汉语大词典》收词约37万条。这么多的字、词,普通中国人穷其一生也认不完、学不完,但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认完、学完。这些数量庞大的字词,很多今天已经不再使用,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作为宣扬汉语汉字、倡导人们重视母语的大众文化类节目,其定位和导向很重要。我们认为汉字听写大赛的选词工作要在广阔的社会语言生活、社会语言运用实践中去进行,当然也可以到字典词典中去选择,但绝不能一味地去选“生僻词”。那些生僻词很多已经完全脱离了当今的语言运用实际,即使写对了,对提高我们的汉语汉字应用能力有又有多少助益?不如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去选取那些“熟悉的陌生人”,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词儿,但常常又容易出错,这样才会引起人们对汉语汉字的重视。比如,2013年8月2日第1期节目选的“癞蛤蟆”“三聚氰胺”“摩羯座”“暴殄天物”等词语就很好,它们在当前语言中都能经常用到,但完全写对又不太容易。目前参加比赛的都是中学生,如果一味追求“生僻词”,容易引导学生在准备大赛时沉湎于字典词典和故纸堆,这无疑增加了本就繁重的学习负担,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却无甚益处。

至于节目导演所言“选词一定要具备文化内涵”,我们并不反对。汉语有几千年历史,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很多词语确实具备文化内涵。至于什么样的词才有文化内涵,可能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生僻的词就有文化内涵,比如上面所举的“凼肥”“干哕”“墩布”似乎就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内涵”。我们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三个词的解释:

凼肥:我国南方把垃圾、树叶、杂草、粪尿等放在坑里沤成的肥料。

干哕:要呕吐又吐不出来。

墩布:拖把。

这说明“文化内涵”和“生僻词”是并不相干的两个问题,排除那些生僻的词语,并不影响我们从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去选择那些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作为听写对象。

开办汉字听写节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俗话说,不仅要把好事办好,还要把好事办实。2014年的汉字听写大赛即将开始,我们期望节目能够多接点地气——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当今汉语应用的实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只有多接地气,才能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性思考电视节目
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理性思考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