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情表》中人物称谓探究

2014-09-30向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陈情表李密性格

向琴

内容摘要:李密的《陈情表》构思缜密,用词精妙,展现出极高的写作技巧。文章作为书信体,对人物的称谓极其讲究。文中对父母、祖母、陛下及自己的称呼,看似不经意,却大有玄机,值得玩味。比如,对父母:一曰“慈父”,一曰“母”;对祖母,不同情状之下称谓不一:在陈述与祖母的祖孙关系时,多称“祖母刘”或“祖母”。在陈述祖母的病情及“祖母”与“皇上”对称时,多称“刘”;对武帝:俯首帖耳“尽”称“臣”。可以说称谓中隐含着李密的心性、情感和态度。本文从称谓入手,探究李密的为人与个性特质。

关键词:称谓 李密 性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言语是心声的表达。

李密的《陈情表》情感真挚,构思缜密,用词精妙,展现出极高的写作技巧,但特别欣赏的是李密在文中展现的智慧及胆识。李密是以“孝”为名抗任命,狡诈、聪明、残忍的晋武帝能不明白李密的心思?但武帝读完此文后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并做出“停诏,允其不仕”“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的决定。看来两个聪明人的博弈,李密获胜了。李密如何敢冒着随时可能人头落地,甚至被株连九族的危险去“逆龙鳞”?他有多大把握在这场谈判中获胜?我想从文中李密对人的称谓中窥探李密的为人及性格。

言为心声。在对人的称谓上,或敬或谦,或亲或疏,不仅是因为场合、对象不同,更是反映出一个人的为人与个性。

《陈情表》作为书信,对人物的称谓极其讲究。李密在文中对父母、祖母、陛下及对自己的称呼,大有玄机。可以说,称谓中隐含了李的心性、情感和态度,值得玩味。

一.对父母:一曰“慈父”,一呼“母”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我们一般都说“严父慈母”,但文中李密称自己父亲为“慈父”,他没有用“家父、严父”等字。这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慈”,字典中释为“仁爱,和善”之意,多用于形容母亲。如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韩愈《射训狐》云“慈母抱儿怕入席,那暇更护鸡窠雏”。鲁迅说“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可见“慈”多修饰母。有时人们干脆直接用“慈”称母亲,如“慈亲”“家慈”之谓。但在文中,李密在“母”之前没有任何修饰词,却在“父”之前冠以“慈”修饰。为何?看来在李密心中,本该严厉的父亲却扮演的是慈母的角色。那母亲呢?用文中话说:“舅夺母志”。一个“夺”字看似母亲改嫁是被逼无奈,母亲在李密仅四岁时狠心抛下幼子,改嫁他人,完全是舅舅的错。但一曰“慈父”,一直呼“母”,其实暗含的是李密对母亲的极度怨恨和不满。李密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一个不足半岁的婴儿哪里能知道父亲慈与不慈,他完全是借此表达对改嫁母亲的无法原谅。再者,自古就有“好女不嫁二夫”“从一而终之”的训诫,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改嫁,对于古代妇女而言都是及不光彩之事。李密对皇上陈情,无非是想告诉皇上自己无父无母,伶仃孤苦,对于父亲去世都未提及原因,那母亲改嫁之事更没有必要交代。不说别的就算是顾忌母亲的面子,也应该回避。但李密就是不顾这些禁忌,硬是将它摆在台面上,而且让世人都知道。所以“舅夺母志”四个字看似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但实际上他在骨子里依然是怨母亲、恨母亲的,而且到了四十几岁都无法释怀,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他也是“你不仁我不义”,爱与恨都清清楚楚。

从李密对父母的不同称呼看,我们可以看出李密是一个极重传统观念,有自己的尊严廉耻,恩怨分明,甚至有些睚眦必报的人。

这一点从后面李密的行为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比如,李密上表请辞,原因很多,但他作为蜀汉旧臣,非常忠诚于自己的主子,“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的传统观念深深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且李密祖父曾受蜀汉王朝恩荫,自己拜在谯周门下,博览儒家经典,深得《春秋》要义,出仕为官,尽管武帝以“冼马”之职征召,但李密感念蜀汉,不忘旧主,想方设法婉拒晋武帝,还是有自己的坚持与操守的。

一年以后,祖母去世,守孝两年后他出仕了。但“今非昔比”,时局已基本稳定,在晋武帝眼里李密已可有可无了,所以出仕后的李密想求“宦达”,期望得到重用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一直郁郁不得志。史书中有如下记载:“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于是他的本性就在一次酒后暴露无遗,奉诏赋诗,李密竟在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惹得武帝“忿之”。可以预见写诗讽刺皇帝,最后结果肯定是罢官归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还是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李密骨子里都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失分”就“怀怨”,“怀怨”还定要找到一定方式“泄愤”,至于最后的结果便是可想而知。

二.对祖母:或唤“祖母”,或谓“刘”

向皇帝陈述孝情,必须让皇帝了解他与祖母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基础,以此来说服、打动皇上。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不会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悲悯情怀;且李密的祖母也非晋武帝的祖母,要让皇帝“心有戚戚焉”,感动铁石心肠的君王,没有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语言功底是无法实现的。李密在文中对祖母的称谓很有技巧性,这不同的称谓大有深意。

在陈述与祖母的祖孙关系时,多称祖母为“祖母刘”或“祖母”。

如:“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李密家境凄惨,命途多舛。一个失怙失恃、体弱多病的孩子,是祖母“悯臣孤弱”,倾注了无限的关爱、矜悯和操劳,才长大成人。言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可谓声泪俱下,痛彻肺腑。内心之凄楚,情意之深厚,处境之狼狈,谁能不为之动容?一声声“祖母”,字字蘸血,句句含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的真实体现。也体现了李密与祖母情深似海,对祖母是孝谨备至。

在陈述祖母的病情及“祖母”与“皇上”对称时,多称“刘”。

如:“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此时称“刘”,仿佛在陈述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年妇人孤苦与艰难处境,没有修饰,不掺杂个人情感。这种看似客观与冷静的称谓,实则是李密深思熟虑、机心重重、谈判技巧炉火纯青的体现。有人说,李密不是“至孝”吗,对自己祖母直呼其姓氏,显得不够尊重。其实这正是他高明之处。首先,古代女人的名字在文献里一般都是不记载的,称一个女人时用姓氏符合当时的表达习惯。其二,我的祖母确有其人,您晋武帝若不信,完全可以去查证。我向您陈说的情况绝对是事实,不容置疑。其三,您晋武帝新政,不是大肆鼓吹以孝治天下,我现在有一个相依为命,日薄西山的9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撇开我个人的亲情不谈,从社会的责任感而言,我也有责任去照顾这样一位无依无靠的孤独老人。我对祖母尽孝,就是践行您的治国理念。此时的武帝会想,若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便可牢固宗法利于统治,自己还可以落得一个宽厚、孝德的美名,何乐而不为?深沉练达的李密此时又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用词恳切、谦抑甚至有些天真,但委婉得体,分寸和火候都拿捏得十分到位,武帝想拒绝都找不到理由。

李密时时牢记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辞不就职”,所以他没有过分渲染自己与祖母的无限深情,毕竟晋武帝和李密的祖母没有祖孙关系,所以在“祖母”与“皇上”对称时,李密也多称祖母为“刘”。比如,“臣欲奉召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既体现了对皇上的尊重,更是用理性来压制感性,与祖母的“亲情”与“孝情”越被克制,其对皇上的“恩情”和“忠情”就表现得越浓烈,越能打动皇帝。

但这里有一句称谓很值得玩味:“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按理说这里属于将“祖母”与“皇上”放在一块对称,既然对皇帝李密自称“臣”,那后面称祖母时该用“刘”,但他为什么加了“祖母”一词?仔细品读,其实隐含着很深的意蕴:“九十有六的刘”是罪臣李密的祖母,也是你晋武帝的祖母,您要与我一起尽孝。但这一说法实在太危险了,文字游戏稍有差池,分分钟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下一句,李密马上将称谓改过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看似一句调侃意味的称谓,其实反应的是李密的机智、狡黠,巧如簧舌甚至有些油腔滑调。

所以无论是表达对祖母真情的肺腑之言,还是对皇帝陈情的客观之叙,丝毫不见斧凿之迹,却又句句匠心独运。

三.对武帝:俯首帖耳“尽”称“臣”

《陈情表》全文共29个“臣”,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凭着区区一份“陈情”,不仅要免去抗旨之死罪,还要达到“辞官不就”的目的,难度何其之高?

李密审时度势,在与晋武帝的“对决”中,处于弱势的李密知道自己的处境,也明白如果一味“以孝为由拒不出仕”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我们也知道在李密那个时代,读书人还是有尊严的,所以刘皇叔三顾茅庐才能请出诸葛亮。同时“亡国之臣”是有自己人格的,李密心里是极不愿接受晋灭蜀汉。更何况,伴君如伴虎,生性阴险多疑的司马氏,对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此时出仕为官危机重重。但在武帝面前,绝对不能让他感受到自己“守节蜀汉,拒官新朝”的一丁点蛛丝马迹,所以,他用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一口一个“臣”,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最后李密更是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恳求: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一个新朝君主听到一个降臣如此真实、朴素又合情合理的请求,怎不会让武帝动情、放心?其实,读到这里,我们也分辨不清李密哪些是真情实感,哪句是托辞借口。

这就是李密的才思与能言善辩的机智。在他同时代,也有一介士人——嵇康,他的好朋友山涛,在司马氏篡魏之后,立即投入司马氏集团,嵇康于是撰文坚决与之绝交,断然决绝朋友举荐,坚决不合作。嵇康嫉恶如仇,他是耿直、率性、刚烈的。当然,这种性格也招人忌恨,最终以一曲《广陵散》为自己死亡做伴奏的悲壮结局便是注定的。但李密在拒绝司马氏的“谈判”中,讲究技巧,留有余地,懂得自我保护又不失文人的尊严,从这点看,李密比嵇康做人更圆滑,做事更通理。

李密的才干、智慧是毋庸置疑的。邓艾征用、武帝征召,足见李密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力。李密又颇具操守和坚持,为人正直,密曾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在祖母驾鹤西去后,没有任何借口的李密出仕了。任期内,他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他虽有圆通之势,但骨子里还是张狂不羁,率性刚直的。

有人说:从《陈情表》中对人的称谓看“李密的人格是宵小的,机心是重重的,伎俩是炉火纯青的”。但我更愿意认同“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蜀人智慧,润物细无声,滋养了李密的文学才华与能言善辩的机智;魏晋时期“反以好文刺讥”的文人特质,放荡了李密自由不羁,任性而为的独特气质。

如此李密,虽能陈情不仕,但最终罢官归田甚至招来杀生之祸的命运亦是必然。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纪念中学)

猜你喜欢

陈情表李密性格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陈情表》新读
你来帮帮我
性格描绘词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12星座“吃”出性格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