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仲淹的谏官意识与文学活动

2014-09-29

文艺评论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吕夷简范仲淹责任意识

张 贵

宋仁宗朝谏院成为独立机构,谏官由皇帝亲自除授,职能从规谏皇帝扩大到了监督百官。谏职已成为具有较高地位、广泛参与国事的要职。范仲淹曾任谏职,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强烈。在其影响下,士人谏诤精神空前高涨,并于庆历年间达到高潮,一时间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等人同任谏官,为新政开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仁宗朝也是宋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谏诤精神高涨的同时,一场诗文革新运动也随之拉开了序幕。范仲淹集文人、学者、官僚于一身,他不但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强烈,同时也是诗文革新的关键人物之一。范仲淹的文学活动受到谏官经历、谏诤精神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有针对性而作,甚至有些直接就是谏诤活动的产物。这些作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言之有物,从而摆脱了西昆体末流雕章琢句、浮华空虚的绮靡文风。范仲淹在作品中塑造了自己勇于进谏、无所畏惧、三黜不悔,有着强烈谏诤精神、责任意识的诤臣形象,一方面出于名节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借此引导士风的目的。范仲淹对其谏诤形象的塑造,由于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对扭转文坛柔弱之风颇为有力,构成了仁宗朝文学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诗文革新运动内容之一。

一、谏诤活动与文学作品的谏诤实践

范仲淹任谏官前谏诤精神已十分强烈,他曾多次向宋仁宗和刘太后进谏,对时事进行干预。任谏官前的谏诤活动为范仲淹赢得了士论、获取了声名,仁宗亲政后即将他召为谏官。张复华《北宋谏官制度之研究》认为“不论正言、司谏、知谏院、谏议大夫皆多不次之擢。谏官为仕宦之捷径,确有其相当的正确性。”①谏官任上,范仲淹积极敢言,不久即因谏止废郭后被贬出外,而此次贬谪使其在士人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他被贬后不久便于景祐二年三月骤然得以升迁。景祐三年,范仲淹弹劾宰相吕夷简,虽再次遭受贬斥,却声名远扬,为以后仕途升迁奠定了基础。庆历年间,范仲淹先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成为庆历新政的直接领导者。可见,谏诤活动改变了范仲淹的政治命运,自然也会影响其文学创作。范仲淹许多作品都是谏诤活动的产物,深刻体现了他的谏诤思想。

任谏官前范仲淹便积极进谏,写了大量奏议献言进策。他直言极谏、无所畏惧的谏诤精神在奏章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天圣三年,范仲淹不顾官卑位低,向刘太后和仁宗上《奏上时务书》,对文风、武备、言事官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天圣五年,范仲淹居母丧期间冒哀上书执政,《上执政书》提出择郡守、举县令等十条建议,并主张改革科举,先策论、后诗赋,割除浮华,获得王曾赞赏。天圣七年,仁宗欲率百官为皇太后祝寿,范仲淹闻讯,随即上《谏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奏》,极陈其不可。范仲淹的直谏行为引起曾荐举他的晏殊大为惊恐,指责其狂率邀名,而范仲淹却无所畏惧,不久又上《乞太后还政奏》,请求太后还政,结果被罢出为河中府通判。

明道二年四月,范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谏,同年十二月被贬外放。范仲淹任谏官时间不长,但其谏诤精神却得到集中爆发。任谏官期间,范仲淹的谏官责任意识有鲜明体现。刚上任不久,他便上《谏以太妃为太后奏》,谏止立杨太妃为太后。同年八月,范仲淹赴江淮赈灾,又上《陈八事疏》,尖锐地指出当时存在的奢侈、冗费、冗员等问题。十二月,范仲淹又上《上元五县盐钱事奏》,请求罢免上元五县的丁口盐钱。仁宗和宰相吕夷简合谋废郭后,范仲淹与御史孔道辅率台谏官伏阁请对,并上《谏废郭后奏》,力谏郭后不当废。由于谏官任上极言直谏,范仲淹被罢去谏职,出守睦州。

景祐二年,范仲淹再次被召回京。回京后,他谏诤精神依旧强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七:“仲淹自还朝,言事愈急,宰相阴使人讽之曰:‘待制侍臣,非口舌任也。’仲淹曰:‘论思政侍臣职,余敢不勉。’”②范仲淹回京后言事愈加积极,宰相吕夷简遣人提醒他非谏职不可多言,而他却不以为然,加以驳斥。任权知开封府后,范仲淹上书弹劾内侍阎文应,“疏上,家所藏书有言兵者悉焚之,仍戒其子曰:‘我上疏言斥君侧小人,必得罪以死。我既死,汝辈勿复仕宦,但于坟侧教授为业。’”③由此可见他此时谏诤精神是何等之强烈!

景祐三年,范仲淹上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用人专权,引起吕夷简不悦。于是范仲淹上《帝王好尚论》、《选任贤能论》、《近名论》、《推委臣下论》等四论。“四论”针对时政而发,矛头直指吕夷简。紧接着他又上《指陈时政奏》云:“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王莽之乱。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④将吕夷简比作坏乱汉代家法的丞相张禹。范仲淹一系列奏疏引起吕夷简勃然大怒,他以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之名,将范仲淹贬知饶州。

由以上论述可知,范仲淹许多奏议是其谏诤活动的直接产物。这些作品针对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弊端或直言极谏,或慷慨议论,义正严辞,气格高昂,风骨凛然,体现了他刚直无悔、不屈不挠的谏诤精神。

除直接用于谏诤的奏议外,范仲淹一些赋亦深受谏诤精神影响。赋本劝百讽一,注重形式华美,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庆历二年殿试,宋仁宗将赋题定为“应天以实不以文”,在科举考试中为赋加入了谏诤要求,对士人赋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实在此之前,范仲淹的谏诤思想便在赋中有所体现,如其《从谏如流赋》乃是为劝谏刘太后、宋仁宗纳谏而作,文中范仲淹对从谏如流的帝王大加赞美。他说:“臣不兴谏则君道有亏,君不从谏则臣心莫写。”⑤认为臣下是否进谏、君主能否纳谏关乎君道臣心。他指出“君之德也,贵纳谏而温恭”⑥,开明的君主“莫不洞达四聪,旁求五谏”⑦,从而为刘太后、宋仁宗指明了至诚纳谏的方向。其他如《任官惟贤才赋》、《得地千里不如一贤赋》等文是他一贯重视人才思想的反映,都带有谏诤色彩。

范仲淹诗歌亦体现了他的谏官意识、谏诤精神。天圣四年,范仲淹作《唐异诗序》,在历数五代以来的诗风弊病后云:“以至靡靡增华,愔愔相滥。仰不主乎规谏,俯不主乎劝诫。”⑧明确表示对徒饰浮华之作的批评,要求文章应主于规谏、劝诫。其《谢黄总太博见示文集》一诗,在对友人作品赞美之后说:“愿此周召风,达我尧舜知。致之讽谏路,升之诰命司。”⑨希望能够起到进谏作用,与他的谏诤思想、责任意识相通。天圣六年所作《四民诗》,描绘士、农、工、商四个基本阶层的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社会风气。范仲淹对农、工、商阶层充满同情,《四民诗》即是政治诗,同时也似一封纠正社会风气的奏章。范仲淹的谏诤意识有时则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景祐二年所作《岁寒堂三题》之二云:“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⑩《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之六云:“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⑪等都体现了这一情怀。

可见,范仲淹谏官责任意识浓厚,谏诤精神强烈,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有针对性而作,甚至有些直接就是谏诤活动的产物。这些作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言之有物,从而摆脱了西昆体末流雕章琢句、浮华空虚的绮靡文风。由于范仲淹谏诤活动在当时影响颇大,他的文学活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文坛颓靡风气,为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贡献。

二、范仲淹作品对其谏诤形象的塑造

范仲淹在作品中塑造了自己勇于进谏、无所畏惧、三黜不悔,有着强烈谏诤精神、责任意识的诤臣形象。天圣七年,范仲淹因谏止仁宗率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受到荐主晏殊责备,他作《上资政晏侍郎书》据理力争,文中范仲淹表明了自己“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⑫“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心。”⑬勇于谏诤、忠贞不屈、无所畏惧的精神。因直谏被贬后,范仲淹更加重视谏诤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当是出于名节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借此引导士风的目的。明道二年,身为谏官的范仲淹因谏言仁宗不当废郭后被罢知睦州。到达贬所后,范仲淹作《睦州谢上表》云:“而况首膺圣选,擢预谏司,时招折足之忧,介立犯颜之地,当念补过,岂堪循默?”⑭认为自己身为谏官不能不进谏,之后他对自己的谏诤形象进行了描绘:“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韲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理或当言,死无所避。”⑮“上方虚受,下敢曲从。既竭一心,岂逃三黜?……乐道忘忧,雅对江山之助;含忠履洁,敢移金石之心。”⑯通过范仲淹的刻画,一个固守谏官职责、不避祸患、三黜不悔,具有凛然风骨的诤臣形象矗立在了我们面前。景祐元年,范仲淹移守苏州后所作《移苏州谢两府启》云:“事君无隐,必罄狂夫之言。”⑰景祐二年《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表》:“臣独愧非才,首当清问,危言多犯,孤立自持。斧钺居前,雷霆在上,敢避枢机之祸,终乖药石之良。”⑱等都刻画了自己忠直敢谏、不避斧钺的谏诤形象。此时范仲淹的一些诗歌,同样生动刻画了他的谏诤形象,如《酬叶道卿学士见寄》:“一入谏诤司,鸿毛忽其身。可负万乘主,甘为三黜人”⑲、《出守桐庐道中十绝》(一):“陇上带经人,金门齿谏臣。雷霆日有犯,始可报君亲”⑳等诗句形象生动、鲜明。通过这几句诗的刻画,诗人勇于进谏、无怨无悔的谏诤形象跃然纸上,对读者思想感情产生了很大鼓舞。

景祐三年,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被罢知饶州,遭贬黜后,他再次对自己的谏诤形象作了描绘。《饶州谢上表》云:“有犯无隐,惟上则知;许国忘家,亦臣自信。……敢不动静三思,始终一志?此而为郡,陈优优布政四方;必也入朝,增蹇蹇匪躬之节。”㉑说自己如今出知饶州,则宽和施政,造福一方,若能再次入朝,必会更加直言极谏,以尽臣节,表达了他以身许国,犯颜直谏,无所畏惧的精神。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素心不改的谏诤形象,在短短几句话中便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梅尧臣作《灵乌赋》寄给范仲淹,劝他不必直言取祸,范仲淹随即作《灵乌赋》答之,该文是范仲淹谏诤精神、谏诤形象的集中体现,对此将在下文作专门分析。同年谢绛寄诗范仲淹,范仲淹作《和谢希深学士见寄》云:

天地久开泰,过言防结括。谁怜多出处,自省有本末。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尽室得江行,君恩与全活。回头谏诤路,尚原无壅遏。岂独世所非,千载成迁阔。㉒

“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这是一个多么坚忍不拔、宁死不屈的谏诤形象!即使举家漂泊于江水之上,范仲淹仍旧不忘谏诤,希望国家能够广开进谏之门。

景祐四年,范仲淹移知润州,在到任何后所作《润州谢上表》中,范仲淹以战国时期魏国公子牟、西汉萧望之自况,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虽身处贬所而不忘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同时他也塑造了自己“安于苦节”、“冒雷霆而不变”㉓的诤臣形象。

范仲淹晚年仍致力于谏诤形象的塑造,并且他作品中的谏诤形象还有所升华,由此可以看出他借此引导士风的目的。庆历六年《邓州谢上表》云:“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㉔皇祐元年《谢赐凤茶表》云:“屡触雷霆之威,数蹈风波之险。一心自信,三黜宁逃。”㉕两则材料中,范仲淹再次表达了勇于进谏、不避雷霆之威的高尚节操,并强调自己三黜不悔的精神。“三黜”之意,《论语·微子》云:“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㉖原指柳下惠多次被贬,后来代称宦途不利。联系前文我们会发现,范仲淹塑造的谏诤形象中,“三黜”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意象,它不仅指范仲淹三次遭贬的个人经历,还成为直谏被黜的代名词。这一意象当是受太宗、真宗之世王禹偁的影响,王禹偁曾任谏官,并因谏诤三次被贬,他实践着直道而谏的精神,作《三黜赋》以表明三黜不悔的决心。范仲淹作品多次出现“三黜”形象即是对王禹偁《三黜赋》精神的大力发扬。

范仲淹作品中的谏诤形象后来还有所升华,庆历五年《邠州谢上表》云:“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㉗皇祐元年《谢转礼部侍郎表》云:“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㉘可见,庆历新政后,范仲淹作品中无所畏惧、无怨无悔的谏诤形象,进一步表现为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其操守,乐天乐道的形象。这一形象最鲜明、最生动的表述就是其《岳阳楼记》中所展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㉙,成为后世无数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1.政府。政策供给在产业发展初期的导向性非常明显,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功能结构布局、宣传造势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广西全区要加快落实扶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各项土地、税收、资金等政策优惠,推进健身休闲项目的立项和建设。降低大型体育场馆、各类健身休闲场所等企业税费成本,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场馆财政补助力度。重视区域联动宣传造势,推进休闲健身平台的建设,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对全区健身休闲动态与发展规划实时推送,给市场提供灵活的信号。同时加强产业专题培训,增强对健身休闲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监管。

受谏官意识、谏诤精神、名节心理影响,范仲淹在作品中塑造了自己勇于进谏、无所畏惧、三黜不悔的谏诤形象。由于范仲淹的政治影响力和其作品的广泛传播,他所塑造的谏诤形象,成为仁宗朝士人崇尚的对象,对士风、文风发展起到了作用。《宋史·范仲淹传》云:“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㉚朱熹也说:“本朝忠义之风,却是自范文正公作成起来也。”㉛都指出了范仲淹对仁宗朝士风所起的重大作用。仁宗朝出现了一批直道敢言之臣,如欧阳修、富弼、包拯等都以直谏名动一时,从而使士风趋于高涨。

范仲淹对自己谏诤形象的塑造,提高了他的作品气格,使其创作呈现出一股昂扬、刚强、正直之气,对于扭转文坛柔弱文风颇为有力,构成了仁宗朝文学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内容之一。

三、范仲淹的谏诤精神与《灵乌赋》

景祐三年,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被贬知饶州,梅尧臣作《灵乌赋》劝他拴紧舌头,不必直言取祸,范仲淹随即作《灵乌赋》答之。《灵乌赋》是范仲淹谏官意识、谏诤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文中也鲜明地塑造了他的谏诤形象。

范仲淹在《灵乌赋并序》序言中即点明自己与梅尧臣观点不同,对此,我们先了解一下梅尧臣《灵乌赋》的看法。梅文云:“乌兮,事将乖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凶不本于尔,尔又安能凶。凶人自凶,尔告之凶,是以为凶。尔之不告兮凶岂能吉?告而先知兮谓凶从尔出。”㉝在他看来,凶兆本与灵乌无关,也不会因它提前告与不告而有所改变。但由于灵乌提前警告,使人以为是他带来凶灾。因此梅尧臣劝诫说:“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啄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㉞建议灵乌闭嘴不言,甚至连看都不要看,如此就不会受到牵累。

梅尧臣的见解,与范仲淹一贯持有的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名节心理是激烈矛盾的,因此范仲淹作赋对之反驳。范仲淹以疑问口吻询问灵乌为何不顾自身安危而发言,然后借灵乌之口来回答。“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生动地体现出他的责任意识。范仲淹深知进谏便可能遭受灾祸,但如果不谏便会遗祸主人,在此情况下他选择了“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不顾个人安危,勇于进谏。范仲淹说:“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迩,人言曷病?”希望主人能够纳谏,从而使灾祸变成福祉。范仲淹认为凤凰、麒麟虽遭遇灾祸而不改其衷,上好的兵器不会因切割而卷折,宝玉不会因焚烧而改变,于是他发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最强音,这一声音是他誓死不渝、无所畏惧谏诤形象的鲜明呈现,同时也是他谏官责任意识的最高体现。范仲淹不愿做太仓之鼠、荒城之狐,而愿为云霄之鹓鹐、草莽之鸱鸢,并借孔孟砥砺自己自强不息的意志,反映出他对名节的重视。最后,他表达了自己不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谏诤活动:“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由以上简要分析可见,《灵乌赋》是范仲淹强烈的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名节心理通过文学作品的外化。通过《灵乌赋》范仲淹不但表达了自己的谏诤精神,而且还生动塑造了勇于谏诤、不避利害、坚定执著、无怨无悔的谏诤形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谏诤风采极大鼓舞了士风,王应麟《困学纪闻》云:“范文正《灵乌赋》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懦。”㉟一篇《灵乌赋》可以使懦弱者得以自立,其对士风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吕夷简范仲淹责任意识
宋代名臣吕夷简和陈尧佐交往补证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慢半拍儿见皇上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大宋高级玩家
范仲淹苦读轶事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敢于直言的吕夷简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