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与理论特点
2014-09-29赵壮道
作者简介:赵壮道(1965-),男,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它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并最终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3001607
集体主义思想在东西方文明中源远流长,但“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概念起源于西方的拉丁语Colligere,意谓“聚在一起”。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领域,19世纪中后期,拉萨尔派、巴枯宁、拉法格都称自己是集体主义者,其中拉法格还认为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代名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问题加剧,集体主义开始在西方逐渐兴起,并对西方的社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集体主义思想的论述,二是列宁斯大林对集体主义思想的实践,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文化基因的影响。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集体主义思想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分工与协作”思想、“真实的集体”思想与“阶级利益”思想。
1.“分工与协作”思想。协作互助是集体主义的最初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许多人……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1](P378)他认为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1](P378)同时马克思认为,分工协作不仅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提高劳动效率,而且也能让劳动者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协作的快乐,从而使劳动变成了一种愉快的生命的自由活动。
2.“真实的集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共同体都是虚假的,因为它们“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它们“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2](P571)。相对于“虚假的集体”,他们又提出了“真实的集体”,“真实的集体”就是“革命无产者的集体”,这种集体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在这种联合里,“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2](P573)。最后,他们指出,只有在这种联合中各个人才能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P571)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个人依赖于集体,集体为个人提供发展的条件,个人在集体中是自由的。这种“真实的集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源泉。
3.“阶级利益”思想。恩格斯在《德法农民战争》中指出,“无产阶级越发展,越是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阶级”[3](P208209),“阶级”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增强,是因为他们的阶级利益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P44)。也就是说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关于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坚定的政治立场。
(二)列宁斯大林集体主义思想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思想只是为我们设计了一幅共产主义的蓝图,而列宁是这幅蓝图的第一个实践者。列宁从宏观高度表述过他的集体主义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高于工人个别阶层或运动个别阶段的利益。”[4](P192)
1.列宁的集体主义思想与实践。列宁的集体主义思想与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出“集体主义觉悟”、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土地公有制。
首先,第一次提出“集体主义觉悟”。他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一文中提出,工人们“只有通过民主才能达到集体主义的觉悟”[5](P318)。他认为欧洲掠夺中国,帮助中国统治阶级反对自由和民主,因此是落后的;亚洲的民主运动在蓬勃发展,因此是先进的。这种通过民主达到集体主义觉悟的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是高度吻合的。列宁还要求工人们“把集体主义的因素带到日常生活领域”[6](P431),并把集体主义觉悟概括为“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7](P100)。
其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实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党的建设层面、国家结构层面和经济管理层面。在党的建设层面,1906年5月列宁指出:“在党组织中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8](P59)。1920年7月,列宁又建议把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加入共产国际的一个条件,他说:“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9](P273)从此以后,民主集中制原则就开始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在国家结构层面,列宁说:“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10](P243)在经济管理层面,他提出:“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要在经济方面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铁路、邮电和其他运输部门等等经济企业在发挥其职能时绝对的协调和统一”[11](P139)。列宁的这些集体主义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建国和在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都有重大的影响。
最后,实行土地公有制和合作社。他指出,“土地私有制应该根本废除,即全部土地的所有权只应属于全体人民”[12](P136),另外,列宁还在苏联进行集体合作社的伟大实践,这些集体主义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斯大林的集体主义思想与实践。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是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概念,对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1934年7月,他说:“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13](P354355)这种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辩证关系的揭示和实践,是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这种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借鉴。斯大林的集体主义实践,包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建立集体农庄,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贯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文化基因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成功后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学界一直强调国际背景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学界开始关注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基因。
首先,“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源远流长,如《礼记•礼运》、《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中就有对于大同社会的详细描述,这些政治理想对中国共产党人都有很大影响。其次,“天下为公”的公有观念,如《六韬•文韬》对“公利”的论述:“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再次,“均贫富”的平等思想,如《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张等。最后是“群体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的基本精神是封建宗法集体的整体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这虽然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相去甚远,但它们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亲和关系。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政治、经济和价值领域的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对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一贯提倡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基础。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政治理想、经济制度、组织原则和道德精神等四个方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集体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英文译本)》指出:“消灭阶级差别。”[14](P3)到了1945年7月,《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14](P42)。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不管是“消灭阶级”,还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都是实现带有集体主义性质的理想社会。
2.公有制的经济主张。中国共产党主张公有制。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俄文译本)》表达了公有制思想:“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14](P1)在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公有制主张还只是停留在政策上。
3.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主张民主集中制。1922年7月,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14](P8)1927年6月,中共五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14](P21)到了1945年6月的七大,《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它指出:“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14](P47)这段时期,整体上党的民主集中制更倾向于集中,正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说的:“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15](P417)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和革命的“集体英雄主义”的牺牲精神。共产主义的崇高革命理想鼓舞着人们奋然前行,集体主义的牺牲精神是革命时代的主旋律,它的表现形式就是那个时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它的时代楷模就是无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牺牲的代表刘胡兰、董存瑞等。在这个时期公有制的集体主义经济还只是一种政治主张,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更多偏向强调集中的一面,并被上升到“党性”的高度。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毛泽东在七大开幕词中提出,共产党人“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16](P1027)。七大的党章也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14](P44)1956年9月八大党章再次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14](P62)自此,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正式形成。
2.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开始把公有制思想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6年9月八大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把资本家所有制的残余部分改变为全民所有制,把个体劳动者所有制的残余部分改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14](P58)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制度,也是公有制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第一次实践。在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期间,这种经济制度基本没有变化。
3.集体领导的组织原则。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八大的党章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一,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新的界定:“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4](P65)之前的“领导”改成了“指导”,虽然一字之差,但彰显了党开始更加重视党内民主。其二,扩充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条件。八大党章在七大党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集体领导原则”,它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重大问题都由集体决定,同时使个人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14](P66)但这种进步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落实,尤其在“文革”期间。
4.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所以强调集体主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八大党章中的党员义务就规定:“把党的、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个人的利益之上;在两种利益发生抵触的时候,坚决地服从党的、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14](P62)关于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中共主要领导人做了更全面的阐释,1954年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能离开个人的利益。”[17](P16116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18](P221)。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里周恩来是对集体主义概念使用得最多、论述最深的一位领导人,他使用集体主义概念多达二三十次,1963年7月,他在分析集体主义产生的原因时说:“现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把工人集中在工厂中,只有集体行动,才能进行生产;也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同剥削和压迫他们的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这就产生了集体主义。”[19](P454)同时,他还指明了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要求的是集体利益第一,集体利益照顾个人利益。”[19](P455)1978年邓小平也从教育的角度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20](P106)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最主要体现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在这个时期,集体主义经济的合作制、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等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平均主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是,在道德方面,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光大,“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禁止个人崇拜的组织原则。十二大党章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述有了新的发展:“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14](P102)并把“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条件”改成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14](P102),这些表述更加科学和严谨。更为重要的是在基本原则里补充了一条:“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14](P102)这些修改从十二大党章一直保留到目前的十八大党章,从而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民主和集中这两个方面得到了更为完善的表达。
2.混合公有制的经济制度。随着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十五大的政治报告和党章都提出了关于公有制的新表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14](P120,142),到了十六大党章,这个表述更加准确:“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4](P167),此后的党的政治报告和党章都保持了这种表述,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经济思想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公有制,转化为市场经济时期的混合公有制。
3.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不断侵袭党员的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21]这是改革开放后,“集体主义”一词第一次写入党的重要会议决议,表明集体主义道德观再次受到重视。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应该是统一的,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20](P175)到十四大,“集体主义”第一次被写入党章:“用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14](P144)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党章都延续了这种表述。并且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十八大,党的政治报告里都出现了“集体主义”概念的表述,尤其在十五大的报告中,“集体主义”还被提升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它指出:“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22](P3334)
4.集体主义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1998年夏天,江泽民提出:“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22](P231)2005年胡锦涛提出了以“特别能奉献”为特色的“载人航天精神”,2008年7月,他又提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并把这两种时代精神共同看做是集体主义的时代表现,他说:“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23]2011年11月,习近平提出了以“坚定信念、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他说这一精神就是我党在创建苏区的实践中,“用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鼓舞人民”,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24]。
在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有了显著的变化,在经济方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活力与效率。在组织原则方面,个人崇拜被禁止,党内民主得到了发扬,权力监督得到了加强。在道德原则方面,集体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并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和章程里不断出现“集体主义”概念,“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集体主义时代精神不断涌现。
三、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特点
从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思想十分丰富,它包括党的执政理念、政治理想、基本宗旨、经济思想、组织原则和道德精神等方面,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发展和完善,最后在不同的领域系统化为蕴含着集体主义思想的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的这些集体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集体主义的执政理念相对稳定化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就是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自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执政理念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毫不动摇地坚守了这条政治伦理原则,邓小平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实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的标准,以此作为评判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重要依据。江泽民提出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5](P15),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也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6]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的执政理念已经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二)集体主义的理论定位日渐明朗化
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集体主义,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理论的定位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论述“集体主义”概念时,它等同于“党性”,显然这个定位指的是党的组织原则。第二次论述“集体主义”概念时,用的是“民主集体主义,或民主集中主义,或集体英雄主义,或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27](P1488),对应的是“民主个人主义”,显然,这个时期的理论定位是一种民主形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周恩来对集体主义内涵的界定更加明确,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28](P593)1983年胡锦涛在《共青团必须搞好自身的改革》一文中最早提出:“要用爱国主义的思想、集体主义的思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去教育青年。”[29]此后,在党的十四大以后的政治报告、党章和领导人的讲话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连用几乎成了定式或习惯用语。在十五大报告里,集体主义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从此,集体主义有了更明确的理论定位: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一”[30](P640),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
(三)集体主义的概念外延逐步扩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里,集体主义不仅是一种价值原则,也是一种思想方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集体主义既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还是一种合作互助、牺牲奉献的崇高英雄主义精神。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的外延开始扩展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扩展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扩展为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到了市场经济时期,集体主义的外延再次扩大,它由一种道德精神扩展为一种道德原则,并且表现为“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至此,集体主义在政治上是一种共产主义理想、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经济上是一种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和一种合作制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文化方面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与时代精神的灵魂。
(四)集体主义的理论内涵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使用的集体主义概念几乎没有变化,但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的理论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在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方面,共产主义理想的表述虽然没有多大变化,但也补充丰富了像“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等集体主义理论;在党的组织原则方面,民主集中制由最初的“少数绝对服从多数”,发展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后来形成“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提出“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14](P218),这些都是集体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化;在道德领域,集体主义由共产主义精神,发展为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最后升华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思想开始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无私奉献、忽视个人利益转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合作互利与尊重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理论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更加完善。
总之,回顾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集体主义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政治伦理原则,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内涵经过发展都得到丰富与完善,最终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和价值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一大——十八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1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DB/OL][20140116].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81/4429515.html.
[2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701.
[24]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05.
[25]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DB/OL].[201401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6/c102419596289.html.
[2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9]胡锦涛.共青团必须搞好自身的改革[J].团校学报,1983,(3).
[30]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