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失真的原因及其对策
2014-09-28陶阳
陶阳
摘 要:本位首先阐述了会计信息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的危害,接着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最后从多个角度去提出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治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十分严重。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信用是市场经济开展的前提和原则,没有最为基本的信任与诚信,市场经济是无法开展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反映市场经济的的真实性最好的指标,会计的信息完整记录了整个的经济活动,凭借会计信息,企业的经营现状才能有效地,直观地体现,会计信息也是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依据。只有精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存在着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直接影响国家的税收。
会计信息失真有着深远持久的危害,从短期看,失真的会计信息质量破坏了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破坏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从长期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将导致一系列的经济策略的失效,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进程,扰乱了市场经济过程的发展,破坏了会计法制化的权威性。
从微观角度,企业无法通过企业本身的会计信息去优化经营策略,从宏观角度,国家无法从宏观角度进行经济调控,危害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战略制定。
对于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失真具有着不用程度的危害。从企业内部角度看,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企业的经营现状无法得到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管理者与所有者无法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制约着企业短期的经营与长期的发展。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导致企业对外的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掌握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来自经审计后发布的上市企业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信息的失真,使得投资者无法真实地了解上市企业的经济状况,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导致投资的投资收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会计信息的失真是对众多股民投资的不负责任。
围绕企业的一系列外围单位,因为无法得到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营现状无法准确把握。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在给予企业贷款的风险将增加。税务部门在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税收,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障。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等方面产生失误,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制定出错误决策,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给国家的宏观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和危害。
最终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的是会计工作者自身: 会计人员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轻者违反职业道德,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会计人员应当从道德层面与法律意识上认识到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许多,大致可分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发生的原因多数是由于处理会计信息人员主观上出于各种目的对会计信息主观的弄虚作假。会计的造假的主体通常是会计信息与其自身利益直接挂钩的。单位的负责人通过各种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干预,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直接或间接只是财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的原始凭证,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记录,以达到增加费用,隐瞒收入,提高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以达到减税等目的。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与募得投资者的资金,通常会伪造经济事项,盲目虚增企业的经济效益,以骗取银行与投资的资金,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根据《刑法修正案(六)》的规定,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将面临法律严肃的处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固然在于会计人员没有进行自我约束,道德水平低下,易受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诱惑,但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在更深层次上还是在于体制的不够完善,存在可以钻空子的空间。
企业的内部管理在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着重要地位。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可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相配套的政策与制度没能跟上脚步。更多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呈现出真空状态,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呈现去围绕领导,集权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不是围绕指导展开。监督的制度也十分不完备,在企业会计操作时,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会计素养与法律观念,不能恪守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会计人员不是作为企业独立部门开展工作,而是听令于领导与企业所有者,而领导与所有者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多是关注会计人员能否服从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使得会计人员陷入了比较尴尬与被动的局面。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明文规定将会计人员从服从于领导的意愿去处理账务解放出来。但是同样对会计信息质量不能起到预防作用,仅仅是在发生财务信息问题之后追究责任时,将单位领导人放在了首位。但是在日常处理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还是需要考虑领导的想法与利益,毕竟,这样一条规定并不能完全震慑住所有的企业领导。
会计的处理方法层出不穷,各单位有着充分的选择余地去挑选适合自己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去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及时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对单位负责人的行为进行制约,没有法律,就没有震慑住那些企图弄虚作假的人的力量。
尽管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企业的生产线,厂房都与国际接轨,可是在处理会计核算的手段上,许多企业仍然显得落后。许多企业的核算手段还是几十年以前的那套方式,采用算盘计数,采用手工记账的单位比比皆是,采用陈旧的记账方式工作效率不仅低,而且不利于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单位领导的会计核算更加倾向于相信老同志,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改革也过于保守,对花费过多的成本去革新会计核算手段不愿意,是制约企业会计核算手段深层次的原因。endprint
在企业的成本会计中,企业的领导是一把手。在企业中,成本会计的核算直接关乎到企业的经济利润,最为直接的表现在企业在缴纳税款的多少。企业的成本在监督上难度不小,这就给了部分单位领导可乘之机,在调控产品成本上体现得更多是其主观随意性。但是在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为了少交所得税,极力隐瞒利润,乱挤乱摊成本; 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完不成利润指标时,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费用、亏损,少摊成本,虚报收入,以粉饰自己的政绩,博取上级青睐。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设想及建议
1.发展会计电算化大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当与会计环境的发展齐头并进,在新时代的经济环境下,会计环境的革新迫在眉睫,积极营造创新型的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将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到现代管理手段当中,积极地让计算机网络在创造会计环境中发挥作用。同时为了让会计人员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落伍,后续的会计继续教育与会计电算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健全和强化审计监督机制: 有效的审计监督,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障。在我国,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企业的内部审计收到各种人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局限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中发挥的左右十分有限。要保证会计信息不失真,重担就落在了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肩膀上。为了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质量的社会监督,注册会计师这样一个团队应当有着更高要求的道德水平与自身职业的独立性。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各部门之间应互相协调配合,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分析、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以价值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济决策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深入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会计是会计信息的来源载体,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会计室要参与到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从根本上净化会计信息来源,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与技能,强化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才能切实地保障企业赖以生存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 (3)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谋私利; (4)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与执法力度,对敢于越雷池之人,依法给予严惩,以儆效尤。
4.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做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道重要防线,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应从法律法规、行业规则等方面加强对上述机构的监管。对于出具虚假报告的中介机构应给予严惩,吊销其执照,对于出具虚假报告的从业人员应吊销其从业资格,并终生禁止其从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防范与治理与应多措并举,才能日渐减少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结语
会计信息失真有着深远持久的危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的努力,共同杜绝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需要完善我国法人治理结构、从业人员素质,同时要在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舆论监督等方面下功夫,双管齐下,才能从道德与规章制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根基,关乎每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也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要引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找出原因,找出办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梅艳晓.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5( 9).
[2]徐媛.谈灰色会计信息的披露[J].财会月刊,2005( 12).
[3]陈小红.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电子财会,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