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运动员助跑不同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的关联分析
2014-09-28张胜年秦四建
张胜年, 秦四建, 张 红
(1.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200438;2.山东日照第一中学体育组,山东日照276800)
跳远运动员助跑不同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的关联分析
张胜年1, 秦四建2, 张 红1
(1.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200438;2.山东日照第一中学体育组,山东日照276800)
采用数字化跑道测试系统,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试跳的全程助跑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测量其上板误差。依据助跑步频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加速、速度保持和上板阶段。从6次测试中取4次上板偏差相对较小的数据计算3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用灰色关联数据分析法计算各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的关联度。结果显示:运动员助跑各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的关联系数相近,由高到低依次是上板阶段、速度保持阶段、加速阶段。认为: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节奏控制是全程性的,强调助跑某一阶段重要性的训练理念可能对运动员产生不利诱导。
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速度变异;灰色关联分析
Author's address1.School of Kinesiology,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2.S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No.1 M iddle School of Rizhao,Rizhao 276800,China
跳远是一项体能与技能一体化程度很高的运动项目。体能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和肌肉的快速力量能力;技能突出表现为助跑节奏稳定性(最终表现为运动员上板的准确性)、跑跳结合技能及空中身体姿态的维持等。跳远运动是依据一条基线判定犯规与否并进行有效成绩测量的运动项目,对于用19~23步跑过30~50 m助跑距离且要准确上板的跳远运动员来说,欲获得满板起跳实非易事。究其因,助跑起点的准确性、运动员的时空感知与节奏控制能力以及比赛实时的体能与心理状态、比赛现场的客观情况(自然因素)等均为影响因素。就运动员自身技能来说,精确的时空感知与稳定的节奏控制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目前,在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训练中,基本上是运用2点控制(起点与第1标志点)或3点控制(起点与第1、第2标志点)的训练模式进行强化训练[2-4]。在这一训练模式下,运动员主要借助教练员的“导语”信息粗略调整自己的节奏、强化本体感觉,以固化个人的全程技术节奏。运动员这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以其清晰的时空感知与稳定的跑动节奏为基础的,体能与心理状态及比赛环境的变化对这一技能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应用数字化跑道对国内优秀跳远运动员在摸拟比赛状态下进行全程技术监测,获取6次试跳的全程助跑速度参量,量取上板偏差。应用灰色关联计算方法,计算运动员全程助跑3个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的关联度,拟探讨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不同阶段的速度稳定性对上板偏差的影响,为我国跳远运动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6名现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国家健将2名,国家一级运动员4名)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入选的基本条件是近一年内无运动损伤,且无严重的旧伤史。运动员年龄为(20.17±1.5)岁,身高为(182.4±4.8)cm,体重为(65.7±4.6)kg,训练年限为3~5年。
1.2 实验方法应用上海体育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移动式数字化跑道测试系统,对运动员全程助跑实时测量。该测试系统全长50 m,纵向测量误差1 cm,横向测量误差2.5 cm,时间测量精度为1 ms,并开发配套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1]。测试系统实时反馈运动员全程跑动的运动学参数。
在充分准备活动后,要求运动员以比赛的方式全力完成6次试跳,测量并记录运动员每次试跳的上板偏差及运动成绩。试跳的间隔时间由运动员自我控制,但间歇时间不得少于5 m in。
依据田径跳远技术教学理论[5],并参考数字化跑道的测量参数变化,将跳远助跑划分为3个阶段:起动加速至步频相对稳定阶段,定义为加速阶段;最后4~5步为上板阶段,本次测试的6名运动员助跑步数为17~23步,低于20步的选择后4步,多于20步(含20步)的选择后5步为上板阶段;其余中间部分定义为速度保持阶段。
依据数字化跑道全程测试的结果,获取运动员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在运动员的6次试跳中,选取4次上板偏差相对较小的测量数据进行助跑不同阶段速度变异计算。
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关联度计算[6-7]。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助跑不同阶段的速度变异及上板偏差上板偏差为母序列{yo(j)}。比较函数分别为:{x1(j)}加速阶段;{x2(j)}速度保持阶段;{x3(j)}上板阶段。
根据上述对运动员全程助跑各阶段划分定义及数字化跑道测试结果,选取4次试跳的测试数据资料进行不同阶段速度变异及上板偏差的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运动员全程助跑不同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Table 1 Speed Variation and Board-Beating Deviation at Ath letess’Dfferent Run-Up Stages
表2 分析参数无量纲处理结果Table 2 Parameter Analysis of the Dimensionless Treatm ent
表3 分析参数差函数Table 3 Analysis of Parameter Difference Functions
2.2 关联系数计算 关联系数算法方程:
P=0.5,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运动员助跑不同阶段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关联系数Table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Speed Variation and Board-Beating Deviation at Athletess’Dfferent Run-Up Stages
根据实验测试与计算结果可知:r3=0.743>r2= 0.700>r1=0.650。
依据运动生物力学对速度的定义,人体运动速度=步长×步频,运动速度的稳定性归因于步长与步频的稳定性。跳远的助跑节奏实质上是运动员跑动的步长、步频的节奏控制及其稳定性。为了简化研究变量,应用助跑不同阶段的速度变异参量对上板偏差进行关联度计算,从数值计算理论与变量的逻辑关系上来说是可行的。
跳远是一项体能与技能一体化的复杂运动项目。从技术环节来说,它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落地4个阶段,其中助跑是专项训练中最为重要的技术环节。已有研究认为,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所起的作用大于70%[3,8-9],跳远运动员绝对速度能力、助跑可控速度的应用以及可控制速度下的节奏稳定性训练,是跳远专项训练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训练比重相对较高的内容。助跑时在获取较高的水平速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准确上板和实现跑跳技术的完美结合;然而,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准确上板率较之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研究资料表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比赛中成功上板的概率不足75%,而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上板概率要远远低于这一数值[2]。冯树勇[3]就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女跳远决赛的946次试跳资料分析表明,运动员能够上板的概率仅为26.3%。因此,探讨助跑节奏稳定性与控制问题,对提高我国跳远运动员的准确上板率以及在世界赛事中的竞争水平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在跳远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助跑节奏的稳定性训练是通过确定准确的助跑距离、设定1~2个标志点予以辅助、强调高重心跑动的节奏控制等方法进行的。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学界对运动员全程助跑的节奏控制与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相关的研究则多为关注运动员助跑后程的运动节奏特征与规律。
跳远运动的助跑有别于百米跑动,要求运动员必须有清晰的时间、空间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运动节奏。本研究依据田径跳远技术教学理论对助跑阶段进行划分[4],探讨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不同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的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全程助跑的3个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的关联系数在数值上基本接近。这一结果提示,跳远助跑的各阶段速度稳定性对上板准确性均有着重要的影响,跳远运动员运动节奏控制是助跑全程、助跑各阶段甚至是助跑每一步的控制。训练实践中过分强调助跑某一阶段的重要性对运动员可能产生不利的诱导。就相近的关联度数值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板阶段(助跑后程)、速度保持阶段和加速阶段。就计算结果来说,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的各阶段速度变异对上板偏差影响关联程度,依次是上板阶段、速度保持阶段和加速阶段,这与传统教学训练理论相一致。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在表象特征的反映。理论上3个阶段的速度变异量是独立变量,客观上加速阶段与速度保持阶段速度变异量对上板阶段变异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程度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对于本研究结果的实践应用,教练员还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强化跳远运动员起动模式、增强加速及高重心平跑速度节奏稳定性与控制能力、进一步固化上板阶段的速度节奏可能是提高重大赛事中我国跳远运动员准确上板率的重要措施。
3 结束语
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不同阶段的速度变异与上板偏差的灰色关联程度相近。相近的关联系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助跑的上板阶段、速度保持阶段和加速阶段。这一计算结果在支持跳远助跑传统教学训练理论的同时也提示,在运动训练中强调助跑某一阶段重要性的训练理念可能对运动员上板的准确性产生不利的诱导。认为:在强化跳远运动员助跑三阶段速度节奏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固化上板阶段的速度节奏,可能是提高跳远运动员准确上板率的重要措施。
[1] 张胜年,刘宇,杨先军.可移动式数字化跑道系统研发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3):25-28
[2] 张宝峰.我国男子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后阶段步长变化对踏板准确性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2-7
[3] 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2-77
[4] 陈诺娜.关于跳远助跑训练中的助跑节奏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1):61-62
[5] 周继和,丁先琼.跳远助跑技术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5):61-64
[6] 施海波,王海明.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田径技术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86-90
[7]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206-207
[8] 孙强.对我国男子跳远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3):49-52
[9] 樊花梅.对跳远运动踏板准确性的理论探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55-56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peed Variation and Board-Beating Deviation of Long-Jum p Athletes at Different Run-Up Stages
ZHANG Shengnian1,QIN Sijian2,ZHANG Hong1
The study uses a digital runway testing system to monitor the whole run-up of elitemale long-jump athletes and test the board-beating deviations.The whol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3 stages:acceleration stage,speed-retaining stage and board-beating preparation stage.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ed variation and board-beating deviation during each st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los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wo,w ith the order of board-beating preparation stage,speed-retaining stage and acceleration stage from high to low.Thu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rhythm control of long-jump athletes should be kept through the whole run-up process while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focusing on one or two stagemay m islead the athletes.
long-jump athlete;run-up rhythm;speed variation;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G80- 05 文献标志码 A
1000- 5498(2014)04- 0074- 03
2013- 12- 09;
2014- 03- 26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资助项目(2012B033);运动健身科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张胜年(1964-),男,山东莒南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Tel.:(021)51253251,E- mail:zhangsnx@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