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14-09-28蒋亚农吴宝琦
文/ 蒋亚农 吴宝琦
蒋亚农:常州市编办副主任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善公共服务作出的重大部署。常州市作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城市,探索与实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
2006年以来,常州市在公共卫生、文化、体育、交通、社会养老和环卫等10多个民生领域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投入资金超46.12亿元。
——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向社会力量举办的2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服务人均补助标准从2006年的5元提高至2013年的50元,全年补助约1600万元,有效增强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文化服务。政府委托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经营常州大剧院,每年安排80场演出,戏票最低价30元,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快快乐乐看戏、轻轻松松消费。
——体育服务。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主要购买服务资金,每年设立150万元专项资金培育体育社团,95%的群体活动和省级以上赛事交由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参加或承办,提高了公共体育服务质效。
——公共交通服务。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建设BRT快速公交系统,推进“政府补贴+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实行一元一票制,年客运量4.11亿人次。
——社会保障服务。依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和12349便民服务平台等资源,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市现有养老床位2万多张,援助服务补贴每人每月200元,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管理。深化管养分离改革,对城区21条主干河道、2600万平方米道路的保洁,以及8677公里公路、1247公里航道的养护全部实行市场化作业。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是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内容。紧贴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把市场主体较为成熟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列入政府购买范围,采取“由点到块、由块到面”的渐进方式,逐步实现由一般医疗卫生、文体教育、城市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社区事务、养老助残、社会救助以及科研、规划、统计等公共技术服务的延伸,不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2006年启动环卫行业改革,首批推出市区32.4万平方米道路实施路面“市场化”作业试点,2007年推出56万平方米道路实施路面、绿化带和临街人行道“一体化”作业试点,2009年、2012年分别实现市区道路、河道保洁全部市场化作业;同时,城市公厕、公园也全部实行免费开放。通过深化改革,常州的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探索购买服务方式方法。采取以政府采购制为主,直接资助制和项目申请制为辅的多种购买方式。环卫服务项目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制定采购计划,通过市政府采购中心平台向全社会公开招投标;科技服务项目,考虑到技术和保密的特殊要求,由承接方提出项目预算申请;文体服务项目,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综合服务的数量质量等因素直接补助;社会事务服务项目,多采取直接购买的方式,由专业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康复训练和艺术培训等服务。
三是健全购买服务体制机制。按照边试、边建、边规范的工作思路,总结经验,健全制度。2007年出台了《关于常州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企业资格认证和等级评定作为市场化竞标条件。2011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相应补助。2013年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市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操作办法》、《常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暂行)》,规定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范围、购买方式、操作流程和组织监管等重点环节。
四是强化购买服务协作意识。机构编制、发改和物价等部门配合财政、购买主体做好购买服务的目录制定、价格确定等工作;监察、审计部门对政府购买活动依法行政监察,并将购买服务资金使用情况列入审计范围;发改、财政配合民政部门制定了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意见;组织、机构编制、人社和财政部门积极推进人事编制管理信息系统与财政统发系统数据的有效融合,真正建立起以职能核编、以编制设岗、以事定费的综合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建议
通过实践探索,常州已明确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向,并形成了初步的制度,下一步重点将在“转、建、促、管”上下工夫,进一步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一是转职能,明确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动社会组织与机关事业单位的脱钩,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政府将部分原来由自己直接组织生产的基本公共服务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逐步从生产公共服务领域退出,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公共服务的规划决策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实现由“花钱养人办事”到“花钱办事”转变,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补充,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二是抓建设,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在总体设计上,进一步完善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制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法制化;在配套跟进上,尽快出台具体服务领域的实施细则,明确购买范围,规范购买流程,创新购买方式;在资金保障上,从财政预算中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建立持续性财政保障机制,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预算资源的效率。
三是促培育,搭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承载平台。政府应尽快制订出台优惠政策,从法律、资金、政策、舆论宣传等方面创造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兴办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通过提供完善的、低运营成本的硬件支持,辅以信息咨询、网络服务、教育培训等软件支持,推动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公共服务;建立由第三方组织实施、政府监督检查的资质评估和监管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的竞争机制,增强社会组织的活力。
▲ 常州BRT快速公交
四是严监管,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机制。监管不到位、评估量化难已成为政府推动购买公共服务的瓶颈。政府既要借助法律、审计、会计等专业性事务机构实施独立的第三方监管,也要加强对购买主体的评估,确保内外监管到位、服务高效;制定实时动态的监管办法,强化对购买服务具体环节的事前监管与事中监管,形成准入、履行合同、退出的实时动态监管网络;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强化对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估和信息公开,全面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