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戾气的形成原因及消解之道:基于贾樟柯《天注定》网络传播文本的理论分析
2014-09-28廖卫民
廖卫民
电影《天注定》海报
近年来中国社会中出现的若干突发事件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社会戾气,主要表现为:源于对社会的强烈怨恨,动辄施以暴力,给当事人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后果。贾樟柯编剧、导演的电影《天注定》恰恰集中呈现了四个典型暴力事件,用一种艺术的手法浓缩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中国社会进行理解分析的生动而艺术化了的影像样本,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我们的社会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天注定》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影像评论文本的内容分析,来探讨分析频频源发暴力的社会戾气的形成原因及消解之道。
一、从影像到文本:《天注定》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影像评论文本采集
或许正因为《天注定》中密集呈现了暴力血腥的震撼场景,导演贾樟柯原本期望该片能按期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映,事实上,截止本文写作的2014年7月,也没有与国内观众正式见面。然而,该片在国外电影节的多项获奖和有限度的宣传,依然吸引了观影者在网络中较为广泛的传播与讨论。网友讨论所依据的影像版本分别有133分钟(戛纳电影节)、129分钟(多伦多电影节)和125分钟(纽约电影节)这三种版本。可见不少网友已能通过相应渠道观看到该片,并在豆瓣网等网站发布相关的影评[1][2],这些内容主要包括豆瓣网影评700条、短评19453条。此外,还有能较为全面细致透露影片内容的方式,如天涯社区中图文直播电影帖的帖子[3],这种影像结合文本的评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电影影像的网络全景展示,同时也是一个可以交互讨论的网络平台。因此,在本文的讨论研究中,主要采集了豆瓣网和天涯社区的网友评论文本和相关内容;同时还搜集了电影《天注定》的官方微博[4]内容作为补充进行分析研究。
二、从生活到故事:《天注定》中的四个故事原型及情节呈现
《天注定》于2013年5月获得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评委给予这部故事片所呈现的情节内容及其影像文本的一种品质上的嘉许。《天注定》以中国现实发生的社会事件为蓝本,讲述了四个故事。按照贾樟柯本人的介绍分析:“四个故事的地理版图正好纵贯中国南北,就好像中国古代画家会在一个长卷里表现万里的山川江河。串联起几个故事的时间线索是春节,故事的起伏上我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手法,严格地起承转合。”[5]这四个故事原型分别是2001年的“胡文海事件”、2012年的“周克华事件”、2009年的“邓玉娇事件”和2010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
这四个故事的原型,看起来都可谓触目惊心,在当年都曾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分别发生在山西、重庆、湖北和广东。电影在讲述故事中运用了多种方言,整个电影呈现了当下中国底层生活的各种人生困境,暴力情节也几乎渗透弥漫在整个片子当中。该电影在戛纳、多伦多、纽约和阿布扎比等多个电影节进行过展映。《天注定》官方微博转发包蓓蓓发表的一则微博说:“看完贾樟柯的《天注定》,胸口压石。影片中的四个主角:愤懑于贫富不公的村民,认为生活毫无刺激的乡村青年,桑拿房不甘于被别人认作小姐的前台,以及在东莞迷失自己的务工者,都对别人或自己施加了致命的暴力。是谁的错误呢?似乎都是中国社会的某种缩影。”[6]可见,《天注定》选取的故事原型强烈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当代性和问题性,因而能引起广泛的观众反响和舆论关注。
三、从语言到行为:《天注定》所呈现暴力情节的内容及数据统计
尽管贾樟柯在接受访问时强调自己的电影“关注的不只是暴力本身”[7],“避免暴力就要艺术地理解暴力”[8],但是,《天注定》影像中最引起观众直观印象的还是“暴力”,一位豆瓣网友在一则影评中描绘出在国外看到片中暴力细节出现时的现场感:“大海(姜武)举着那支双管猎枪对准村会计,然后突然扣动扳机,一声巨响,随后画面中出现的是会计的脑袋血肉模糊只剩半个。伴随这一幕,我听见全场的惊讶、恐惧,和旁边观众的HOLY(笔者注:天哪)!”。[9]对该片,还有无数网友都予以鲜明概括或精妙点评,如“高度戏剧化的凶杀场面”(网友“木卫二”)、“片中一个个狠角色,想杀就杀,想死就死,都挺利落的”(网友“影志”)、“拦路抢劫者被枪杀、贪污受贿者被枪杀、嫖娼造事者被刀杀、活路难走者就自杀”(网友“Panda的阴影”)。[10]这些短评文本足以说明《天注定》电影影像中暴力成分的密集度和冲击力。四个故事的主人公以及其他电影角色在生活现实受挫或情绪失意之下,往往诉诸暴力,最为极端的行为就是血淋淋的杀人致命。除了致人死命的暴力之外,还有诸如“发飙”、“暴打”、“殴斗”、“群殴”等行为暴力,还有“对骂”、“粗口”、“侮辱”、“挖苦”、“猥亵”等语言暴力。
为了全面清晰地分析该片的暴力情节及内容,笔者按照电影出场顺序,以天涯社区中图文直播电影帖为蓝本,列出了该片主要的暴力情节,梳理出其所属的暴力类型、引发原因及其性质特征。经过粗略统计,整个电影中出现的“夺人生命”(包括自杀)的暴力类型共有13个片段,致死(或可能重伤)13人,致人身体伤害的有4个片段,严重语言伤害的软暴力片段有3处,并包含多种类型的言语伤害,可以说是《天注定》几乎成为一个呈现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中的各种暴力类型的交汇地和展示馆。
四、从个体到社会:《天注定》所呈现戾气横行的社会根源及形成原因分析
暴力横行,一定是社会出现了问题。传统中医认为,戾气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之气,戾气又名疠气,系病因学名词,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近年来,新闻媒体和学术界对频频引发极端暴力的社会戾气已有所探讨,例如余世存(2011)认为“暴戾之气,在传统看来,是一种残忍,凡事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它是杀心重,或杀气的近义词,比如动不动破口大骂,往死里骂,或对一些小事偏于刻薄、严酷的言行。”[11]这其实说出了当事人个体的心理因素。京华网在2013年夏制作了一期网络专题就多起暴戾事端来探讨中国社会的戾气问题[12],如当街摔死女童、公交车上纵火、机场制造爆炸等案,这一系列的恶性血案让民众感到整个社会戾气弥漫,对公共安全忧心忡忡。对此,京华网列出了四种致使“邪戾之气”产生的因素,诸如“权力戾气”或成社会戾气的导火索、申诉无门遂罔顾法制而以暴易暴、“即兴伤人”而痛下杀手、精神病发作等。此外,京华网还列出了三项致使戾气叠累、温良渐失的因素:一是国人心绪无意识浮躁,诸多当事人任凭暴戾之气迁怒无辜之人;二是弱势群体缺乏表达利益的有效渠道,因绝望而诉诸暴力;三是法纪不彰、权力失范、机制不公导致令公信力丧失,社会信任不复存在。
与以上这些分析类似,其实在《天注定》的影像中也有所反映或有艺术再现。在豆瓣网友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社会戾气的形象表述及到位分析[13],例如:有网友短评认为该片“戾气好重,就像所有人在雾霾里面无表情地走,压抑得可怕。”(网友“陆支羽”)这是整个电影带给这位观众的直观切身感受。另有一网友概括此电影为“戾气填胸襟,因果天注定,身负反骨自然不平则鸣。一部当代水浒传,可惜符号化内容多到有泛滥的迹象。”(网友“同志亦凡人中文站”)还有一位网友分析说:“难得的直面现实,但有佳句无佳章,对平民暴力成因的探讨也流于潦草,属于一勇遮百丑的电影。”(网友“麻绳”)毕竟,电影本身无法做理性分析,而是要动用艺术表达方式。
多数观众在看电影时都看到了非常典型的产生社会戾气的一些基本社会环境因素[14],例如一位网友在参加了《天注定》戛纳电影节的官方首映后说:“电影赤裸裸地呈现了现今中国的诸多问题:官商勾结,贫富差距,血汗工厂,夜总会……精彩的暗喻和隐喻更是数不胜数,观影途中掌声几次响起。观看完毕后觉得酣畅淋漓,但心中有隐痛。一部正视惨淡现实并发出拷问的大师作品!”(网友“夭小姐”)另一位网友则直接概括了电影中的隐喻:“牛马受虐,鸡鸭待宰,豺虎张爪,蛇鼠窜行。”(网友“呵呵复呵呵”)在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编剧加入的温州动车追尾事件新闻、以及第四个故事主人公小辉对若干负面新闻的跟帖等,似乎在无意中进一步提示我们这构成了社会戾气盛行的外部环境因素。
除了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之外,贾樟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一般情况下,暴力的发生都是因为缺乏公正的评价系统,弱者的尊严被剥夺,受害者被逼到了绝境,忍无可忍,才会变成施暴者。暴力的发生也跟表达渠道的缺失有关系,一些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的孤独和屈辱长期没有申诉和排解的恰当途径。”[15]在这个意义上看,社会戾气的凸显及大肆传播,也表明底层抗争的合法权利救济资源的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社会戾气的形成既有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小气候的系统失调原因所致,还有个人性格偏执的因素,似乎正如中医所言:“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五、从信仰到制度:疗治戾气、消解暴力之道的艺术表达与现实逻辑分析
如何消解社会戾气?如何根除暴力源头?对于这些问题,上文提及的中医理论给出了那个方子似乎也可参考。然而,看《天注定》中的一些影像艺术表达,不能不说导演贾樟柯必定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我们在电影中见到一些让人觉得灵异古怪的场景和影像片段,似乎在那里植入了创作者的理念主张。有评论者指出:“贾樟柯影片中首次出现了一系列的信仰符号:乌金山的毛泽东雕像,三轮车载着的圣母子像,站立于乡间路上的两位圣女,三儿年三十不祭神而拜鬼,‘夜归人’夜总会门旁的‘命运天注定,灵蛇知祸福’,在东莞雨中车头前的菩萨像。这样的影像序列,反映了当前的中国处于灵魂信仰的真空状态,人与这个世界的仅存的连结断裂了。”[16]这些符号好像预示着社会信仰的缺失,从而导致人的内心世界的失衡与失落。这既可以看成是戾气横行的精神原因,也可以把重树信仰当作消解暴力的一种心灵疗治出路,只是电影创作者运用了一种隐晦的艺术表达。
另一方面,如果比照前文所述的京华网网络专题《文明法治社会不容戾气泛滥》[17]提出“化解社会戾气,需要标本兼治”的可行办法,第一点和第二点都强调“去除权力戾气”、“从源头上克制社会负面情绪,需要官员强化宗旨意识、公仆理念”、“政府更要首先遵守规则”之外,第三点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大开公力救济尤其是司法救济的方便之门,令暴戾没有必要”;第四点是“对暴戾者形成同声谴责的舆论”。作为补充,笔者认为应该在现实社会当中,培育一种良善宽厚的人格品性,涵养健康的心态,鄙弃暴力,远离暴力。在《天注定》电影中,只有呼啸而来的警车好像在简单暗示了以法治国、依法治暴的正常轨道,这就显得过于羸弱单薄了。
结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社会戾气的研究分析,主要是基于一部电影作品在网络空间传播形成的文本基础的探讨,相比之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讨论依然是过于简单,且偏向于艺术化和视觉化。但值得欣慰的是,艺术表达也是舆论表达和思想交锋的一种,因此一部引人关注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有其分析研究的社会样本价值和当代意义。《天注定》的英文名称“A Touch of Sin”(一丝恶念或一缕原罪),提示我们进行思考社会戾气盛行的罪与罚,究竟何为因?何为果?何为原罪?你可知罪?如何救赎?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影片中暴力戕害无辜的镜头总是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一些网友在讨论中直接表明了观点态度,这也说明了一种基本的传播伦理,即面向公众的艺术表达绝不能美化、淡化暴力的本身之恶。[18]
[1][10][13][14]豆瓣网短评.天注定 短评[EB/OL].(2014-03-01)[2014-07-30]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941283/comments.
[2]豆瓣网.天注定的影评[EB/OL].(2014-07-22)[2014-07-30]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941283/reviews.
[3]天涯社区.图文解说2013年贾樟柯被禁电影《天注定》[EB/OL].(2014-05-09)[2014-07-30]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5362326-1.shtml.
[4]新浪微博.电影《天注定》官方微博[EB/OL].(2013-11-01)[2014-07-30]http://weibo.com/u/3212562232.
[5][15]大乖.贾樟柯:《天注定》讲的是流亡[EB/OL].(2013-11-18)[2014-08-01]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22424.
[6]新浪微博.包蓓蓓评论《天注定》[EB/OL].(2013-10-13)[2014-07-30]http://weibo.com/1680148173/AdNg0gadX.
[7]毛亚楠.我关注的不只是暴力本身——导演贾樟柯谈《天注定》[N].检察日报,2014-03-07(05).
[8]解宏乾.贾樟柯谈新片《天注定》:避免暴力,就要艺术地理解暴力[J].国家人文历史,2014(2):66-71.
[9]弗兰克行.未完待续[EB/OL].(2013-07-22)[2014-08-01]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175935/.
[11]余世存.乖戾之气败坏我们的理性[J].中国新闻周刊,2011(43):83.
[12][17]京华网.文明法治社会不容戾气泛滥(网络专题)[EB/OL].(2013-08-12)[2014-08-01]http://www.jinghua.cn/zhuanti/2013/lq/index.shtml.
[16]尤宇翔.贾樟柯《天注定》: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重寻人与世界的连结[J].电影评介,2014(8):28.
[18]廖卫民,陈桂兰.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介绍及启示[J].新闻记者,2006(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