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2014-09-27姚菊平毛青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5期
关键词:颅脑损伤院前急救

姚菊平+毛青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32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以2012年6~12月救治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7月救治的70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院前护理按常规实施,干预组则采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 结果 干预组院前急救与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院前急救与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转入急诊时干预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治疗期间预后GOS评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护理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急救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可有效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患者获得救治时间,提高抢救质量,减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颅脑损伤;急救反应时间;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5-0076-04

颅脑损伤是因多种高能外力创伤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情进展快速,重症颅脑损伤致残致死率高,为急诊抢救的急危重症。及时有效地获得救治对抢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而院前急救不仅需要及时到达现场,更需要科学、合理规划整个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医疗、护理处置方式,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质量,减少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院前急救包含多个时间窗口,其中抢救的“黄金1 h”最为宝贵,达到现场后及时、准确地处置有益于充分利用宝贵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1]。2013年1~7月本院对院前急救全程护理进行优化,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32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的成年患者;外伤所致脑损伤;院前急救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2];受伤至入院时间<24 h;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无严重心脏、肾脏、肝脏等脏器功能障碍,无恶性肿瘤;排除主动出院或转院。按入院时间以2012年6~12月救治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7月救治的70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22~69岁,平均(41.02±10.93)岁,脑挫裂伤15例,硬脑膜外血肿17例,硬脑膜下血肿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GCS评分9~13分,平均(10.23±0.36)分;干预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20~71岁,平均(42.91±10.35)岁,脑挫裂伤17例,硬脑膜外血肿20例,硬脑膜下血肿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GCS评分9~14分,平均(10.43±0.39)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院前急救护理采用全程优化模式,院前急救团队组成人员包括急诊专职从业年资超过3年的医生、护士、护工、司机。全程优化护理包括:①出车优化:随时保证急救车内必备仪器、药品、设备、安全设施完备,脑外伤救治药物、器材备妥,医护人员接听120电话后立刻携带相关物品出车,司机根据GPS设备优选行进路线,要求在3 min内正常发车,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急救现场,我院出车范围内达到现场参考时间为5~20 min。②途中优化:及时电话联系现场,采集患者相关个人信息及致伤原因、时间、基本伤情及目前状态,指导现场人员正确的紧急处置方式,避免二次伤害,密切观察呼吸、心率、意识、出血量等特征,基于此协助医生进行抢救计划预设,提前准备相应药品、连接仪器设备,做好抢救和转移准备。③现场优化:迅速实施现场抢救,5 min完成初级创伤急救并转移至急救车上准备转运,过程中与医生、护工、司机密切配合,动作准确、谨慎、保证患者转移过程保暖、稳妥,避免额外损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吸氧或气管插管、开辟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连接生命监护仪器;到达初期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急性生理评分(acute physiology score,APS)[3]对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及创伤程度进行快速判断。④转运回程优化:严格执行转运制度,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司机再次根据实时路况和GPS优选回程路线,回程参考时间为5~20 min;回程过程中给予全面伤情评估,监控血压、心率、呼吸、瞳孔、体温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对语言反应≥3分患者进行简单交流给予鼓励,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家属适当心理疏导,稳定家属情绪对合并伤情进行初级处置,固定骨折、止血包扎、适当体位等处置;预判病情发展趋势,及时给予预见性应对,预防颅内高压所致严重后果,并联系急诊科汇报患者基本伤情,做好接诊、会诊和绿色通道开启准备。⑤交接优化:急救车到达前5 min通知急诊启动绿色通道,绿色通道优化:急诊科(急救车、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及神经外科病房等进行统筹规划,建立颅脑损伤优化急救绿色通道;协同完成接车转运入院,严格遵守交接制度完成交接,指导患者家属完成入院手续,对患者再次采用GCS和APS进行评估,陪伴患者至完成交接,对语言反应≥3分患者进行简单交流,稳定患者情绪。对照组患者仅按常规院前急救规范完成护理配合。

1.3评价指标

院前急救时和转入急诊时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急性生理评分(APS)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及急性损害程度;GCS: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总分0~15分,≤8分为昏迷,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15分为意识正常[2]。APS:根据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评价,最高分为53分,得分越高伤情越严重,不良预后风险升高[3]。持续观察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预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患者住院期间预后进行评价,死亡为1级、植物状态为2级、重度残疾为3级、中度残疾为4级、恢复良好为5级[4]。记录和计算急救反应时间(接120至到达现场时间)、急诊反应时间(到达急诊至完成交接开展各项急诊救治处置/进入绿色通道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由患者及家属评价院前护理满意度。endprint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前急救及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比较

两组院前急救室GCS和AP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院前急救与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院前急救与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转入急诊时干预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GOS评价比较

两组住院治疗期间GOS评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反应时间、进入绿色通道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

干预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院前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

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护理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急性意外事件产生的后果,致伤原因多元、环境复杂,并且常合并多发伤,急救难度大、风险高。创伤初期获得及时有效救治对患者的抢救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伤后1 h是死亡峰值时间之一,约35%的患者在此时间段内因颅脑损伤死亡[5]。因此,院前急救成为颅脑损伤患者抢救非常重要的环节,首要目标为抢时间,争取尽早获得专业医疗救助,但急救车出发至到达现场仍存在较长时间的时间窗口,除缩短时间窗口期外,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救治效率则是提高抢救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6],也成为亟需优化的部分。研究显示,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转运过程成为重要的高风险阶段,约20%~40%的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7-9]。如何提高转运过程的医疗处置有效性、安全性成为优化院前急救的重要部分。院前急救与急诊抢救时间上是连贯的,但程序、流程上的松散可能造成宝贵时间的流逝,整合急诊及其他相关科室联动协同,缩短急诊反应时间,使患者在到达急诊后尽早获得有效处置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10]。

院前急救的优化贯穿全程,由日常准备开始,随时保证急救车各项必需物品的齐备的同时,针对颅脑损伤的急救特点单独准备相应药品和器械,做到专病专用专放,一旦需要出车则在第一时间提取物品跟车出发,做到井然有序。人员配置也是重要的优化环节,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出诊医生、护士均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配备男护工则可在环境复杂的现场与医生、护士、司机配合用担架转移患者,此前需进行患者转移的专项培训。此外,充分利用GPS等现代化设备的优势设定优化路线可有效避开拥堵、绕路而缩短到达现场的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系列优化措施后干预组急救反应时间即接警至到达现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到达现场前通过优化充分利用时间,通过电话联系现场补充所需患者各项资料,预判伤情做好抢救所需药品、设备、器材及人力准备,有利于缩短到达现场病情判断时间,使患者更早获得有效救治[11]。同时现场人员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提供正确的现场处置方法,如避免搬动患者、保持患者头偏侧、清理患者呼吸道污物、保暖等保护患者的措施,避免由于缺乏正确急救知识造成的二次伤害[12,13]。到达现场后结合途中制定的预案及时抢救、给药、固定,稳妥转运一气呵成,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转运过程仍然以优化路线为基本,争取最短的回程耗时,由于转运途中的高风险,同时开始进一步病情判断和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做好病情预判和处置,途中对于仍有语言反应的患者及陪同的家属可以适度交流和鼓励,给予心理支持干预,稳定由于巨大创伤导致的情绪失控,降低患者应激状态,减轻家属的不良情绪,有利于进一步救治的配合[14]。通过多科室优化建立高效联动的颅脑损伤急救绿色通道,在接到急救报警时起开始启动待命,为院前急救的准确交接提供良好基础。转运途中及时汇报病情,提前告知到达时间,使绿色通道进入完全开启状态,一旦急救车到达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在此过程中仍应该陪伴患者密切关注病情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将人性关怀融入整个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急诊反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通过比较两组GCS和APS评分在院前急救和转入急诊过程中的变化可见,在转运过程中颅脑损伤病情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对照组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情进展,而干预组的变化则较小(P<0.05),说明干预组转运途中优化急救护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患者病情,为进一步救治提供良好前提。干预组住院期间预后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后果有效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死亡率降低。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的满意程度提高。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反应时间,有效控制转运途中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并得到患者及家属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毅,刘科,胡曦,等. 重型颅脑损伤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的鉴别[J]. 创伤外科杂志,2013,15(3):237-239.

[2] 陈绮坚,吴秀娟,唐君. 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措施[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29-131.

[3] 梁秀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2,34(4):637-638.

[4] 周细银,张梓童,蒋彩霞,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救护效果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64-165.

[5] 聂桂萍,朱燕玉,卢绘华.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3,35(15):2393-2394.

[6] 张清平,陈建良,邱建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844-846,849.

[7] 刘佳翠.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0):35-37.

[8] 刘佳翠,贾锋.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17):2323-2324.

[9] 刘谷秀.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路径的应用分析[J]. 四川医学,2013,34(1):183-185.

[10] 廖煜. 重度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50-51.

[11] 甘永莉. 48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 护理研究,2012,26(15):1412.

[12] 王淑芬,吴云. 急救绿色通道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36-3738.

[13] 刘晓辉,祖晓军,赵元立. 系统化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31-132.

[14] 雷晓峰,金毅,高亮. 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正常下意外瞳孔散大[J]. 中华创伤杂志,2013,29(2):111-115.

[15] 鲜华,刘斌,谭杜勋. 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5):9-11.

[16] 胡明军,徐如祥,姜晓丹. 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预后关联分析(附1107例报告)[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3):276-279.

(收稿日期:2014-01-09)endprint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前急救及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比较

两组院前急救室GCS和AP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院前急救与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院前急救与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转入急诊时干预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GOS评价比较

两组住院治疗期间GOS评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反应时间、进入绿色通道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

干预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院前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

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护理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急性意外事件产生的后果,致伤原因多元、环境复杂,并且常合并多发伤,急救难度大、风险高。创伤初期获得及时有效救治对患者的抢救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伤后1 h是死亡峰值时间之一,约35%的患者在此时间段内因颅脑损伤死亡[5]。因此,院前急救成为颅脑损伤患者抢救非常重要的环节,首要目标为抢时间,争取尽早获得专业医疗救助,但急救车出发至到达现场仍存在较长时间的时间窗口,除缩短时间窗口期外,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救治效率则是提高抢救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6],也成为亟需优化的部分。研究显示,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转运过程成为重要的高风险阶段,约20%~40%的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7-9]。如何提高转运过程的医疗处置有效性、安全性成为优化院前急救的重要部分。院前急救与急诊抢救时间上是连贯的,但程序、流程上的松散可能造成宝贵时间的流逝,整合急诊及其他相关科室联动协同,缩短急诊反应时间,使患者在到达急诊后尽早获得有效处置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10]。

院前急救的优化贯穿全程,由日常准备开始,随时保证急救车各项必需物品的齐备的同时,针对颅脑损伤的急救特点单独准备相应药品和器械,做到专病专用专放,一旦需要出车则在第一时间提取物品跟车出发,做到井然有序。人员配置也是重要的优化环节,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出诊医生、护士均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配备男护工则可在环境复杂的现场与医生、护士、司机配合用担架转移患者,此前需进行患者转移的专项培训。此外,充分利用GPS等现代化设备的优势设定优化路线可有效避开拥堵、绕路而缩短到达现场的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系列优化措施后干预组急救反应时间即接警至到达现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到达现场前通过优化充分利用时间,通过电话联系现场补充所需患者各项资料,预判伤情做好抢救所需药品、设备、器材及人力准备,有利于缩短到达现场病情判断时间,使患者更早获得有效救治[11]。同时现场人员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提供正确的现场处置方法,如避免搬动患者、保持患者头偏侧、清理患者呼吸道污物、保暖等保护患者的措施,避免由于缺乏正确急救知识造成的二次伤害[12,13]。到达现场后结合途中制定的预案及时抢救、给药、固定,稳妥转运一气呵成,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转运过程仍然以优化路线为基本,争取最短的回程耗时,由于转运途中的高风险,同时开始进一步病情判断和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做好病情预判和处置,途中对于仍有语言反应的患者及陪同的家属可以适度交流和鼓励,给予心理支持干预,稳定由于巨大创伤导致的情绪失控,降低患者应激状态,减轻家属的不良情绪,有利于进一步救治的配合[14]。通过多科室优化建立高效联动的颅脑损伤急救绿色通道,在接到急救报警时起开始启动待命,为院前急救的准确交接提供良好基础。转运途中及时汇报病情,提前告知到达时间,使绿色通道进入完全开启状态,一旦急救车到达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在此过程中仍应该陪伴患者密切关注病情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将人性关怀融入整个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急诊反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通过比较两组GCS和APS评分在院前急救和转入急诊过程中的变化可见,在转运过程中颅脑损伤病情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对照组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情进展,而干预组的变化则较小(P<0.05),说明干预组转运途中优化急救护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患者病情,为进一步救治提供良好前提。干预组住院期间预后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后果有效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死亡率降低。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的满意程度提高。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反应时间,有效控制转运途中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并得到患者及家属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毅,刘科,胡曦,等. 重型颅脑损伤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的鉴别[J]. 创伤外科杂志,2013,15(3):237-239.

[2] 陈绮坚,吴秀娟,唐君. 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措施[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29-131.

[3] 梁秀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2,34(4):637-638.

[4] 周细银,张梓童,蒋彩霞,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救护效果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64-165.

[5] 聂桂萍,朱燕玉,卢绘华.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3,35(15):2393-2394.

[6] 张清平,陈建良,邱建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844-846,849.

[7] 刘佳翠.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0):35-37.

[8] 刘佳翠,贾锋.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17):2323-2324.

[9] 刘谷秀.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路径的应用分析[J]. 四川医学,2013,34(1):183-185.

[10] 廖煜. 重度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50-51.

[11] 甘永莉. 48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 护理研究,2012,26(15):1412.

[12] 王淑芬,吴云. 急救绿色通道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36-3738.

[13] 刘晓辉,祖晓军,赵元立. 系统化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31-132.

[14] 雷晓峰,金毅,高亮. 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正常下意外瞳孔散大[J]. 中华创伤杂志,2013,29(2):111-115.

[15] 鲜华,刘斌,谭杜勋. 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5):9-11.

[16] 胡明军,徐如祥,姜晓丹. 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预后关联分析(附1107例报告)[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3):276-279.

(收稿日期:2014-01-09)endprint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前急救及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比较

两组院前急救室GCS和AP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院前急救与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院前急救与转入急诊时GCS和AP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转入急诊时干预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GOS评价比较

两组住院治疗期间GOS评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反应时间、进入绿色通道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

干预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院前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

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护理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急性意外事件产生的后果,致伤原因多元、环境复杂,并且常合并多发伤,急救难度大、风险高。创伤初期获得及时有效救治对患者的抢救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伤后1 h是死亡峰值时间之一,约35%的患者在此时间段内因颅脑损伤死亡[5]。因此,院前急救成为颅脑损伤患者抢救非常重要的环节,首要目标为抢时间,争取尽早获得专业医疗救助,但急救车出发至到达现场仍存在较长时间的时间窗口,除缩短时间窗口期外,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救治效率则是提高抢救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6],也成为亟需优化的部分。研究显示,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转运过程成为重要的高风险阶段,约20%~40%的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7-9]。如何提高转运过程的医疗处置有效性、安全性成为优化院前急救的重要部分。院前急救与急诊抢救时间上是连贯的,但程序、流程上的松散可能造成宝贵时间的流逝,整合急诊及其他相关科室联动协同,缩短急诊反应时间,使患者在到达急诊后尽早获得有效处置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10]。

院前急救的优化贯穿全程,由日常准备开始,随时保证急救车各项必需物品的齐备的同时,针对颅脑损伤的急救特点单独准备相应药品和器械,做到专病专用专放,一旦需要出车则在第一时间提取物品跟车出发,做到井然有序。人员配置也是重要的优化环节,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出诊医生、护士均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配备男护工则可在环境复杂的现场与医生、护士、司机配合用担架转移患者,此前需进行患者转移的专项培训。此外,充分利用GPS等现代化设备的优势设定优化路线可有效避开拥堵、绕路而缩短到达现场的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系列优化措施后干预组急救反应时间即接警至到达现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到达现场前通过优化充分利用时间,通过电话联系现场补充所需患者各项资料,预判伤情做好抢救所需药品、设备、器材及人力准备,有利于缩短到达现场病情判断时间,使患者更早获得有效救治[11]。同时现场人员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提供正确的现场处置方法,如避免搬动患者、保持患者头偏侧、清理患者呼吸道污物、保暖等保护患者的措施,避免由于缺乏正确急救知识造成的二次伤害[12,13]。到达现场后结合途中制定的预案及时抢救、给药、固定,稳妥转运一气呵成,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转运过程仍然以优化路线为基本,争取最短的回程耗时,由于转运途中的高风险,同时开始进一步病情判断和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做好病情预判和处置,途中对于仍有语言反应的患者及陪同的家属可以适度交流和鼓励,给予心理支持干预,稳定由于巨大创伤导致的情绪失控,降低患者应激状态,减轻家属的不良情绪,有利于进一步救治的配合[14]。通过多科室优化建立高效联动的颅脑损伤急救绿色通道,在接到急救报警时起开始启动待命,为院前急救的准确交接提供良好基础。转运途中及时汇报病情,提前告知到达时间,使绿色通道进入完全开启状态,一旦急救车到达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在此过程中仍应该陪伴患者密切关注病情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将人性关怀融入整个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急诊反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通过比较两组GCS和APS评分在院前急救和转入急诊过程中的变化可见,在转运过程中颅脑损伤病情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对照组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情进展,而干预组的变化则较小(P<0.05),说明干预组转运途中优化急救护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患者病情,为进一步救治提供良好前提。干预组住院期间预后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后果有效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死亡率降低。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的满意程度提高。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反应时间,有效控制转运途中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并得到患者及家属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毅,刘科,胡曦,等. 重型颅脑损伤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的鉴别[J]. 创伤外科杂志,2013,15(3):237-239.

[2] 陈绮坚,吴秀娟,唐君. 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措施[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29-131.

[3] 梁秀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2,34(4):637-638.

[4] 周细银,张梓童,蒋彩霞,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救护效果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64-165.

[5] 聂桂萍,朱燕玉,卢绘华.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3,35(15):2393-2394.

[6] 张清平,陈建良,邱建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844-846,849.

[7] 刘佳翠.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0):35-37.

[8] 刘佳翠,贾锋.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17):2323-2324.

[9] 刘谷秀.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路径的应用分析[J]. 四川医学,2013,34(1):183-185.

[10] 廖煜. 重度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50-51.

[11] 甘永莉. 48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 护理研究,2012,26(15):1412.

[12] 王淑芬,吴云. 急救绿色通道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36-3738.

[13] 刘晓辉,祖晓军,赵元立. 系统化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31-132.

[14] 雷晓峰,金毅,高亮. 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正常下意外瞳孔散大[J]. 中华创伤杂志,2013,29(2):111-115.

[15] 鲜华,刘斌,谭杜勋. 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5):9-11.

[16] 胡明军,徐如祥,姜晓丹. 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预后关联分析(附1107例报告)[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3):276-279.

(收稿日期:2014-0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颅脑损伤院前急救
护理路径对老年颅脑损伤后智力缺损及精神异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
探讨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颅脑损伤后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