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走出“课堂”
2014-09-27陈昂
陈昂
【摘 要】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教师不离开书本,不离开教室,从古代的私塾教学到今天的课堂教学,教师一直围着三尺讲台,学生也是以教师为中心。但是如果认真反思一下就不难发现,有文学成就的“大家”从来都是善于实践、走近自然、走出课堂、善于观察的。走出“课堂”,不只是说到户外去,更多的是说我们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
【关键词】走出“课堂”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014
从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到文学才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信没有人不羡慕他们的文采,感叹他们的文章优美,用词的华丽准确。但是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何能写出千古名作让世人羡慕,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是用真情来写的,是那时那刻那景的真实写照,是对于自然、生活的感悟才能有的真挚情感。我们把学生“困于”课堂上,又怎么能使他们的灵感迸发呢?所以,语文教学应该走出“课堂”,具体怎样走出,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摈弃应试教育的思想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目标只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的分数,能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是为了学校的“升学”奖金,家长可能是为了面子,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考个好的分数,教师对学生施行轮番教育,“谆谆教导”分数的重要性,平时也用海量试题压得学生喘不过气,学生考的“稍有差池”,就会得到教师的一通批评教育;家长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成绩,更是“不惜血本”,各种补习班任君选择。为此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没有了假期,没有了兴趣爱好,对教师家长的话言听计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现象在城市孩子的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他们的家长为了让子女不落于人后,从小学就开始送子女上补习班,补习班几乎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最后学生只能是越学越死,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仅是掌握了熟练的技能。
改变这种现状是当前的教育迫切需要的转变,那么如何改变呢?首先需要转变应试教育的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而不能单单的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快乐学习而不是带着压力学习,为了学到知识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学习。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没有不想学好的学生,但是如果十个人参加考试,排名的时候总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这并不代表最后一名就是最差的。即使都是很优秀的人,只要进行排名,那么就会有最后一名。”所以,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二、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能够获得知识和经验教训,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就可以把这些行为习惯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所有知识都只能从课堂上获得,前文提到过的王羲之、徐志摩的事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密切相关,要立足生活,自主实践,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内容的课堂,才是学生乐于学的课程。因为,再完美无缺的一节课也只是教师的“纸上谈兵”。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朱熹也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活水”,就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在这我举一则亲身经历的小事例,记得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刚开始接触写作文,写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写的作文当然也就不是很好。作文满分60分,而每次作文我就是得不了高分,都在45分左右,总也超不过50分,为此我还苦恼了一阵子。但有一次,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小动物的作文,我不由想起正好前几天去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的一只蜘蛛在搬家,当时还观察了很久,没想到我把这篇作文交上去之后,教师第一次给我批了50分以上。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件事一直还留在我的记忆中。所以只有实践之后,你的作文才不是空洞的大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联系生活。
三、走出课堂,感受自然
如果说上文描述的教学仍是以教室为主的,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真正地把学生带到户外去了。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听:我们从出生时起,就听得是中国话,接触的各种媒介如电视、广播、录音等,这为我们的听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条件。说:就是我们应该把所听的内容内化,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学会表达,善于表达,才能说明你能“听而所用”。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式教学所提倡的,“读书百变,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些描写中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在做好听、说、读的基础上,那么你也就会写了。不过要想写出高水平的、高质量的文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仍需把所听、所说、所读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怕”,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内容。但是要想成为名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说过,王羲之和徐志摩他们从来都不是关门造车的,只有投身实践、体验生活,才能有感而发。
因此要走出课堂。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哪一个是在封闭的学校里完成创作,成为名家的?李白被誉为“诗仙”,那是因为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苏轼与客泛舟游赤壁,感慨于那时那景才有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十几岁的王勃就写出了气势磅礴的《藤王阁序》;辛弃疾因为自身的人生经历,才成为豪放派词的代表。试问,他们哪个没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哪位是闭门造车的“大家”?都不是。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而不是把他们封闭在学校中。
四、多开展语文活动
前文已经论述了语文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在这我提几点活动意见:第一,在课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园博物馆等地方抄写名人名言,回来总结自己的体会,并写下来。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抄写墓志铭,感受烈士的无私、伟大,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作用。第二,我们可以利用平时上下学的时间,让学生参照街边的广告牌,“消灭”自己的错别字,从而帮助学生改正错别字。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改变作业形式,比如布置让学生看新闻、读报纸的作业,让课后作业充满乐趣。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辩论、课前小演讲等等,让学生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简而言之,我们不奢求我们的学生成为大文学家,但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做好自己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