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不能缺失语文的独有个性
2016-12-14魏峰
魏峰
摘要:当前不少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不良的倾向,语文教学缺失了语文的独有个性——语文味儿。语文课应突出自身的特点,即语文的本色、本性和本质,注重学生语文形成与提高,只有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理性之美,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
关键词:语文味;联系生活;善教得法;个性化朗读;潜心会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已渐渐离我们远去,语文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各种教学风格、教学手短、教学方法异彩纷呈。新课改成绩显著无人否定。但静下心来反思,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不少教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把语文课上成了或忘却文本的“概念课”,或飘渺虚化的“感悟课”,或七拼八凑的“杂烩课”……以至于使语文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人民日报》编辑赖配根曾这样说:“我听过一些新课程改革的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和喧哗,但这样的课,却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课堂缺乏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没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有的说是诗意的,有的说是人文的,有的说是唯美的……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感悟颇多,我认为无论怎么定义,语文课必须让语文本位真正回归,那便是不能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能倘徉其间、浸润其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一、联系生活,上出真味儿。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永不枯竭的泉源。语文的工具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贴近生活,走向生活。因为语文教学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来发展适应生活并创造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尽量做到“以课堂为起点,还课堂以生活,让生活进课堂”,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培养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生活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实践活动充实我们的课堂。在教学《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和《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应用性因素,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所学内容真切地呈现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学生从语文课堂中走了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他们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再一次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实践证明,将生活这一泓清泉注入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真实活力,才会透出一股浓浓的生活味。
二、善教得法,展示趣味儿。
兴趣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也能激励人钻研感兴趣的问题,使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特级教师于永正,就常常用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执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该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将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待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一本正经地说:“陆小荣同学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了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示意大家安静后,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小荣这样。在脑子里‘放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其实刚才我也流口水了,只不过你们没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悦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个性化朗读,读出情味儿。
语文课程以其丰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区别于其他学科。总览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警句格言,语言上或清雅雄浑,或细腻详尽,或简洁明快……不仅有语言文字之妙,其主题往往也焕发出崇高的精神美。读后,往往令人激情澎湃、思绪万千。而各种形式的朗读则是体会文章之美的重要方式。
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读出文章的意,读出文章的情,读出文章的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感情”了。于是,学生便能循师自通,课堂上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朗读的魅力和语文的魅力便在这一瞬间显现得淋漓尽致。
四、潜心会文,“实践”出滋味儿。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理念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
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采用了灵活、巧妙地训练,不仅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还让学生潜心会文的“悟”,更有融入情感的“写”。教师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整堂课情丝丛生。师生情感互相激荡,师生思想互相碰撞,师生或披文入情,或情动于中,或思发于言。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憾人心魄,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从而,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训练中得到和谐统一。
当然,一堂优质高效、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并非是将以上几种“味儿”机械相加。作为教师,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这一核心理念,注重对新的教学思想的理解和内化,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乐学语文。同时,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综合运用有效的学习方式,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反璞归真,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小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出版社
[4]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