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来:寻找学术发展的成长密码
2014-09-27王爱胜
王爱胜
所谓“等风来”,即是最踏实、坦然且淡然的心境,既然已经站在山顶,焦躁、恐惧或是担忧便都没什么用,做回自己,做好该做的事,心无杂念等待、风起、事成,落地时便可一身轻松。
电影《等风来》讲述了程羽蒙、王灿一行带着不同的心情与愿望来到尼泊尔这个精神国度,机缘让他们感受到当地人贫困背后的梦想与信仰。程羽蒙独自在上海打拼,内心脆弱却假装豁达。她自己改的名字“羽蒙”是《山海经》里的一种怪物,长着人的模样却有短小的翅膀,每天去山顶试飞却屡遭失败。她的上司说,过着2000元的生活也要写出贵族的生活,虽然她教训程羽蒙“还没活明白呢,就要去伪存真?”自己却不得不生活在伪自信中,伪高雅着。王灿这个公子哥,不满意家族传统而故意玩世不恭,被大师认作是愚知暂时使心灵蒙上灰尘,总会有被风吹开的那一天。他先要扯下程羽蒙的伪装,告诉她“别折腾,没什么用”,后来以战死沙场的勇气带头冲过抗议现场,在帮助程羽蒙的过程中一起成长起来。
面对学术发展,我们与程羽蒙又何其相似,先是焦躁、冒进后是抑郁、畏惧,在虚伪的伪成长中挣扎,长不成翅膀,也错过了风向。
● 植物生长与学术发展存在密码相似性
一粒种子,从湿润的土壤中萌动,开始靠自身营养破土而出,带给大地新的生命。然后,慢慢扎根、吐叶去主动寻找水分、矿物质,借助光合作用来产生营养,源源不断供给自己的生长。这期间,还要经受风雨雷电的考验。等到花开,借助风或凤蝶来传播花粉,孕育种子,完成物种延续。这个过程就是植物的生长密码。
学术的孕育与发展,密码不也正是这样的吗?如果像有些植物那样,没有获得阳光,或者缺乏风雨考验,将得到夭折的结局。学术是由人来承载的,学术的成长更多是人的成长。我们不防借鉴植物成长的密码,理顺在人的成长中,课程、学术同步成长的密码。
● 从谏如流为学术成长提供营养是密码的核心
在一个人刚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完全是被动地模仿学习,呀呀学语自然是这样,不知道什么意思照样可以把唐诗背诵如流也是这样。等到1岁以后,开始直立行走扩大认知范围,人的辨别、主动接受知识能力开始日益增强,不过开始越来越不听大人的话,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加强。
但是,毕竟人的自我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按理讲主动性是不抑制向别人学习的,但因为中国儿童教育的过度纵容和过度管制的冰火两重天让人开始严重分化,学校教育并没有得到预想的模具教育应有的标准化结果。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两个极端,不论是顽皮或是懂事的孩子,都很难辩证挑选吸收众人的意见。如此,要想将来成人之后能够“从谏如流”是很难的。于是,对互有利弊的信息技术一样不能挑选使用,要么拒绝要么沉迷,沉迷也多是在游戏方面而已,做到技术发明创新的却极少。
作为专家、学者、教师这样的教育操纵者,往往因为少时受非民主教育的影响,学术也难以民主化,就像男孩子那样“少时反对父亲的霸权,自己当了父亲仍然会照搬一样的做法”。打破门户偏见,认同继承发展,采用暴力革命式知识革新,这些民主的学术环境才能让课程不会忽左忽右,让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得到系统考量。例如,文字处理是一个最传统的课程内容,反对微软说明书没有错,但忽视它所具包容的文字处理的个人书写、文档编辑实质,大力倡导追求更多的可见性的报刊作品,这个递进原本并没有错,但是因提倡者忽视甚至鄙视软件本来的目的,过度花样更新,于是走上偏激之路。
不论教师或学生,人的成长都是这样,前期往往谦虚包容,所以容易进步;然后骄傲自负,因此停止成长。课程的发展也是如此。作为课程,一直追求时尚的内容,这与技术发展有关,也没有错。可问题是,并没有深谙技术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帮助人、拓展人、保护人”,对以前的技术或其他相似技术无视或轻视,在单纯强调新技术本身的时候就缺乏深度挖掘其本身价值的意识,甚至流于一般软件之中。例如,最早的LOGO经过很长时间才被人们认识到它与BASIC(甚至只是解释BASIC)的相似,开始挖掘其中的算法思想。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它只是一种图形可见的语言软件,因此将更多目光投入在图形的技巧而非算法的奇妙。后来的Flash也因为一味重视动态,而忽视了交互式动画。
现在,Scratch语言很具优势,依据一种积木系统,通过多种指令结合起来,还提供视觉图像库让使用者用图像编写程序。这是一个很综合的创新平台,是课程很好的发展契机。然而,在课程纳入的时候必须综合多种教育研究,来进行较具特色的核心价值定位。例如,它号称的“所有的人都可以使用的编程”、“有的学生就在学习两个月之后,开始进行PC的真正编程,而这个过程对很多成年人也是不小的挑战。但孩子编写程序,就像玩游戏一样,只是一个挑战而已。”就这样的宣传已然开始忽视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律,孩子用之进行的编程与真正的编程是两码事,它只是一种目前比较优良的启蒙平台或者实践的工具,离软件的数据模型、算法设计、软件工程思想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如果反问一下:Flash不能为动画编程吗?乐高、能力风暴等机器人的控制语言不是流程图式的图形积木方式编程吗?
《尚书》中的“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说的就是从善如流是学术成长的群落的阳光,刚愎自用只会给学术成长设置围墙。科学发展是不断创新与综合的,我们要学习其中的规律、精神,培养学生的意识、技能,而不是具体到精通哪种软件、哪种语言,否则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洪流中仍然会顾此失彼。因此,民主的学术环境中的成长就是要提倡多元化,在与新技术、新理念保持亦步亦趋的和谐步调的时候,不能因为虚伪的追逐放弃了更多的外界声音,不能因为浮躁的求胜之心忽视了安静而深刻的价值思考。
最后,我们重温电影《等风来》的结尾:当几个人站在悬崖边,背着伞紧张于何时才能起飞时,教练指着山对面的树林告诉他们:“别着急,我们先等风来。”当树林随风摇动时,每个人都顺利地飞上了天空。在天空盘旋时,大家心里都有了一点小感慨,这一路的旅行也好,自己本来的生活也好,其实都不用急着做出任何决定或改变。当站在人生的悬崖边时,不如先不要动,不要向前冲,要做的或许只是静静地做好扎实、基础的思考与积累,等风来。苍山点题 关于对新事物的态度现在往往有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怕赶不上而落伍,所以非常崇拜,努力追赶”,另一种是“认为没有实质用处,拒绝接受”,这些心态都不利于对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首先是“求真”。不因为什么内容、时间和环境,也不因为什么权威、典籍和标准,能够在质疑、求证、创新中不断超越现状、发展未来,这才是科学精神,从事科学技术的教育就要以科学精神为本。第一篇文章,首先以人恋爱的温度来类比新理念的热与冷的变化。然后,以逻辑为切口,以慕课为切片,试图把新理念的来龙去脉的逻辑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样观察到的或许更多是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可以提醒我们不盲目,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温度。第二篇文章,首先以等风来为基准,提倡真实地准备,踏实地应用,以科学的精神对待人的发展、课程的发展,让我们万事俱备,只等东风。科学与民主是分不开的,记得名家说过:民主就是人人都说不好,其实是一种关爱。独裁则是人人都说好,往往不是认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