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学习”让你懂得了什么
2014-09-27魏宁
魏宁
两年前,当清华大学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教务处找到了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如果这些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接受的还是灌输式教育,那么大一不就变成高四了吗?能不能设计一门课程,让他们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方式?”顾学雍的回答是:“我要让他们连续80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挑战自己的极限。”当时所有人的感觉都是:他疯了!但仅仅1个月后,当这个名为“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程真正结束的时候,大家的感觉是:所有人都为之疯狂了!
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看国内诞生的第一门“极限学习”课程的“游戏规则”:在我国南海有一座无人岛,参与挑战的学生首先要设计登岛方案。然后,要建设岛屿,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军事监测防御、石油勘探开发等。当然,所有一切都像是一次“模拟人生”,学生们要在沙盘模型和各种搭建的机器人之间穿梭,电路知识、3D打印必须从头学起,拍照片、制作宣传视频、写博客更是贯穿始终。最终目标是向“风投”陈述自己的方案,看看谁能竞标成功。当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被打乱专业分为不同的组并且分配到任务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什么都不会,但倒计时已经启动,接下来只能边学边干,课程的时限则是80小时。
如今,这种被称作“极限学习”的方式已频频出现在教育课程甚至商业竞赛里。而我最关注的是:在很可能是经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学习上的极限挑战之后,学生们究竟懂得了什么?
经历了极限学习的学生们,懂得的第一个道理是:技术的学习要在不断的试错中进行。在他们的字典里最常见的一个词汇肯定是——挫折!其实,技术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当各种任务组合纷至沓来的时候,失败、挫折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在大多数时候,不断地挑战挫折终将走向成功;在另一些时候,面对挫折承认失败重头再来,同样是不失理智的冷静选择。在一次国际竞赛中,上海的一组选手在24小时的努力后,最终决定放弃初始方案,他们修改方案后重新设计,又经过48小时的奋力拼搏,终于夺得第一名。
极限学习让学生懂得的第二个道理是:技术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面对同一个目标,会有不同的选择,因为生活中的技术解决方案永远不止一个。在RoboRAVE国际机器人大赛上,选手要根据赛前接到的任务书现场完成机器人的搭建、编程,在一次让机器人取杆子顶端小球的任务中,绝大多数选手都是想方设法让机器人的手臂伸到杆子顶端,取下小球。却偏偏有一组选手让机器人“走”到杆子底部,然后出人意料地抱着杆子爬了上去,直到机器人爬到杆子顶上,再取下小球。这个另类的解决方案连现场的评委都发出了会心一笑。更有甚者,有一组选手竟然想出了“馊主意”,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是设置路障,阻碍其他选手完成任务。不管怎样,五花八门的技术方案永远都是极限学习的最诱人之处。
极限学习还让学生们懂得:在生活中,技术自身的问题远远不是技术的全部含义,学会处理与技术有关的法律、道德、伦理困境,要比技术自身的问题更重要、更困难。譬如,在清华大学的“无人岛”极限学习里,法学院的学生就在“岛上”建立了法院、专利局,成功处理了一些关于技术的知识产权纠纷,并且及时受理、批准了几十项技术专利。这让纯理工科学生们受益匪浅。
最后,不要忘了,极限学习的英文是“eXtreme Learning Process”,简称XLP,翻译过来应该是“极限学习过程”。这似乎在提醒我们,对于技术的学习,我们更应该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某些固定的结论。因为,比学到了确定的结论更重要的,恰恰是学生在学习技术过程中的不断挑战与探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