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民群众放飞幸福梦想

2014-09-27马辉志段清华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渭南市渭南示范区

马辉志 段清华

渭南是陕西的东大门,下辖1区、2市、8县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开展以来,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强市、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契机和有效载体,实行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台账式督查、绩效式考核,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精心组织,全面部署创建工作任务

为把渭南建设成体系健全、内容丰富、品位高端的文化集聚之区、示范之区、引领之区,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部署、地方实施”的理念,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层级推进,全面部署创建示范区工作。

如组建机构。市、县两级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纪委、宣传、发改、人社、文广、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在学习考察成都、宝鸡、马鞍山、银川等第一批创建成功城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印发了创建示范区 《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为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同时,市、县两级相继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创建工作层级管理体系。

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创建工作进程

为切实把创建工作拿在手中,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采取召开会议、量化考核、业务培训、领导包联、定期督导、民意测评等多项措施,全力推进创建工作进程。主要工作包括先后召开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会、主任联席会和专题会议等不同层次的会议20余次,研究创建示范区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形成全市创建示范区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推行量化目标考核,印发《考核办法》,把创建任务量化分解到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对创建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先后邀请国家创建示范区专家亢清泉、李国新教授,对参与全市创建示范区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作了专题报告,全方位、高层次传递创建新思想、普及创建新知识,提升创建新共识;召开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创建资料负责人专题培训会,印发创建示范区《资料收集建档任务要求》和《过程管理规定》,对创建资料收集、整理、建档的范围、程序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培训,为创建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行领导包联制,将创建示范区任务梳理分解,结合局属单位和机关科室职责分工,由局领导、局属单位和机关科室主要负责人包联县(市、区)创建工作、包联创建重点任务,实现领导落实、人员落实和责任落实;实行定期督导制,抽调市委政府“两办”督查室、考核办和创建办人员,组成4个督导组,对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创建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并通过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电话随机询问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创建工作满意度测评,为推进创建工作提供自我评估依据。

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创建工作氛围

为提高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坚持宣传先行、内容跟进,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站、微信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示范区创建工作。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渭南人民广播电台、渭南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华山网站分别开设“创建示范区”专栏,充分发挥了当地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国家公共文化网、《中国文化报》、《文化艺术报》、《陕西日报》、《华商报》等中、省媒体亦及时播发了动态消息20余条,提高了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形成了人人知晓创建示范区、人人参与创建示范区、人人享受创建成果的良好态势。

突出重点,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根据《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结合创建实际,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坚持“严格标准、略有提升”的原则,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建设着渭南,目标是: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供给充足、组织支撑强劲、保障措施有力、评估机制科学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让我们回顾开展情况,以供其他单位及读者借鉴并提出宝贵意见。

着力构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等中心城市文化地标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文豪国际中心、渭南市电影传媒大厦等项目建设健康推进,渭南市图书馆项目已经进入选址阶段。韩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已按国家二级馆标准开工建设;临渭区文化中心和文化馆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中;合阳县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大厦工程已开工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已按三级馆标准建设,并将投资2亿元建县体育馆;澄城县编制了县综合文体中心项目规划,建成2个重点镇(尧头、安里)综合文体中心主体工程;富平非遗文化展示区完成建设策划方案评审。截至目前,中心城市5个文化地标建设项目任务已完成2个,在建2个,选址1个;建成乡镇文化站193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17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265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6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个,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11个,乡镇电子阅览室149个,社区电子阅览室121个;为1630个行政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按照“打造一个、提升一个、巩固一个、创新一个”的思路,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多方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全力打造独具渭南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和文艺创作精品,为不同观众提供多样化的精神食粮。今年以来,渭南市“三大文化服务品牌”竞相展演、争奇斗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一元剧场”演出516场次、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四进零距”工程演出320场次,“青春之梦”95场次,营造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的良好氛围。同时,新创排了一批诸如《家园》、《天国的百合花》的文艺创作精品。在新落成的渭南大剧院,组织了“2014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者服务走基层暨中国歌舞剧大型歌舞晚会《一路风情嘉年华》”、大型秦腔现代戏《天国的百合花》、《渭南·泰国风情文化节》等大规模、高品位的文艺演出活动,让高雅艺术走进渭南、走进群众,着力提升着渭南市民的文化欣赏品位,丰富了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目前,渭南市已经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广泛参与,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联络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全市上下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类保障措施,推动创建示范区工作,其制定的《渭南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方案》,面向全市招募组建出一支5000余人的“渭南·与文化同行”文化志愿者队伍,成为创建示范区工作的生力军。蒲城县设立“五城联创”工作指挥部,建立了创建工作情况月检查、送阅、通报、考评机制;澄城县设立了973万元县、镇两级创建专项资金,构建了“组织、经费、政策、制度、考核”五项保障机制;合阳县设立了300万元的文化专项资金,其中每年至少投入100万元用于群众文化活动补助;潼关县决定投入2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的活动开展;华县拨付150余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韩城市出台了《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基于此,渭南市从制度、机制和经费等方面,均为创建示范区提供了有力保障。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时成立了制度设计专家咨询工作小组,聘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吴理财教授为市示范区创建工作首席专家,邀请华中师大专家学者组成博士团,利用一周时间,先后深入蒲城、大荔、华县、潼关、富平、临渭等地,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走访民间艺人、观看当地社会文化活动,对市社会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初步形成了《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60”联动机制设计研究》的课题报告。在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渭南先后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创新典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气象。

如今,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渭南市公民的心中并不断付诸于实际行动。“华山风骨·渭水襟怀”已经成为渭南人形象的代名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创建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目标一定会实现,让我们拭目以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渭南市渭南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妇联、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感恩母亲 红心向党”诗歌诵读会活动
渭南市2020年Ⅳ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华阴市举行
陕西省药监局渭南分局挂牌成立
渭南淘汰2万余辆黄标车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陕西
春节假日渭南旅游实现“开门红”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成全你,成全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