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之文献述评*

2014-09-27张旭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资资金政策

张旭

摘 要: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具体体现展开,且集中于民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资源差异、校际差异和学历层次差异等几个维度。在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研究基础上,概括出对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已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争议,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教育均衡发展;资金;师资;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3-0053-06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异日趋分化,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针对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学界开展了大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当前学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旨在揭示现阶段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整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以往研究达成的共识与存在的争议,以便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一、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之背景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的背景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从静态来看,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是因为我国经济呈现“东高西低”现象,加之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从动态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人员流动等动态因素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超出一国范围成为国际现象,同时“教育寻租”现象频出使得教育均衡发展日益复杂化。

(一)从静态来看

1.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并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程度。西部地区因为经济落后往往导致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并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1]140为缩短这一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提出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必然。

2.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二元化的教育制度成为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2]28-31在该制度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3]56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提出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必然。

(二)从动态来看

1.经济全球化。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人员流动也更加频繁,受教育者由原来的在固定场所接受教育转变为流动式接受教育。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教育资源,这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更加严峻。

2.“教育寻租”现象频出。“教育寻租”是指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主体通过其掌握的稀缺资源,利用权力从制度上形成弹性或者在政策上人为设置需求障碍,进而营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来获得非生产性收入。[4]56“教育寻租”出现与我国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的现状密切相关。一方面社会中上层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与权力影响,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导致各地城区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农村教育办学规模萎缩。[5]84-90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加剧,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制约,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必然。

二、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之维度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从宏观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维度;从中观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差异、校际差异、学历层次差异等维度;从微观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差异、学生个体差异等维度。

(一)宏观研究

1.民族差异维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中处在较低位置。

郭永喜、迟长伍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在少数民族中,蒙古族、回族的教育程度最高,藏族、苗族的发展水平则低于少数民族的平均值。[6]36-39 冯江英、石路认为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深受民族地区文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语言文化障碍,二是学校课程文化中如何协调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7]94-103

王鉴从教育领域常用的生均校舍面积、校舍危房率、理科教学仪器达标校和图书达标校比例等办学条件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西部民族地区的普通中小学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王鉴从教育经费投入的体制与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西部民族地区在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和生均教育事业费用上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8]10柳延东通过研究南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区域间不均衡,南岭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在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区域内部不平衡,目前南岭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及周边地区与远离城市的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特别是城里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与村庄学校之间的教育基础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9]156

2.城乡差异维度

户籍制度长期将我国分为城市与农村两个世界。虽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户籍制度的现实影响和惯性作用还将长期存在,并深刻影响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肖军虎认为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呈现两极分化,城乡学校音体美等课程开设情况差异显著。[10]21李介从教育领域常用的生均校舍面积、校舍危房率、理科教学仪器和图书数据等办学条件指标分析得出,西北民族地区的城乡学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就师资的学历达标率与教学能力等指标而言,城乡学校也有明显的差距,与此同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仍有相当数量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马背小学”、“帐篷学校”、“一师一校”并存。[11]63除上所述而外,王建民认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差异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12]160刘小强、王德清、伍小兵通过对我国人口波峰和波谷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学龄人口纵向波动明显,教育资源分配紧缺和剩余并存;城镇化和学校布局调整使得学龄人口在区域间的横向变动很大,进而对城乡教育均衡、区域教育均衡和校际教育均衡产生影响。[13]10-15孙杰认为乡土文化是农村义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的文化资本,应树立面向农村人“生活世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发掘农村潜藏的地方课程教育因素,使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14]107-110

(二)中观研究

1.资源差异维度

要促进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增加教育资源供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使用教育资源。[15]14-17教育资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两方面。

第一,从资金投入来看。王小兵认为教育投资失衡是区域教育发展的经济阻碍。[1]142张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取决于相应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程度。[16]80王建民通过研究发现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国拨生均预算内经费小学生均3 558元(其中农村学校生均2 776元)、初中生均4 332元(其中农村学校生均3 551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和2.9倍。城乡教育事业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依旧显著。[12]161肖军虎认为学校规模大小直接决定了教育经费的充裕程度和财力状况,适度的学校规模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10]22

endprint

第二,从师资力量来看。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城乡教师长期无序地“逆向”流动,造成乡村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状况明显劣于县城学校。[10]23莫永生认为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学历、在职培训虽然达到基本要求,可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17]97-99针对师资力量不均衡,引导教师资源流向,补助薄弱地区教育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已成为题中之意。[18]260

2.校际差异维度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我国现代教育基础薄弱,政府财政有限,只能将资金投入到部分学校,人为地造成了校际之间的差异。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缩小校际之间差异成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各类“示范”学校、对其他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却很小的现状仍然严重。[9]157

王建民认为所建立的“省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拥有优先招生权,使得这些学校集中了大量优秀生源,这种人为造成的学校布局的不平衡导致了生源分布的不平衡。[12]162岳建军认为“重点学校”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重点学校”使得大量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学校里,绝大多数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只能得到相对较少的资源,甚至得不到资源。[19]90与“重点学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学点”复式教学的办学形式,校际差异悬殊要求我们把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上来,由部分学校优先发展向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方向转变,着力发展和扶持薄弱学校。[15]16

显然,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双重因素使得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拉大。[27]11缩小校际之间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3.学历层次差异维度

学历层次差异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两方面。就基础教育而言,徐素倪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呈现出非均衡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资源分配呈现非均衡态势;二是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三是教育资源分配呈现校际差异。[21]18就高等教育而言,我国的高等院校目前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主要集中于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匀。[21]18王鉴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高层次的教育资源数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显著,西部省区拥有高等院校142所,东部为415所,东部是西部的2.9倍。二是从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来看,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有较大差距。三是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全面。西部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大都集中在师范、农林、民族等方面,现代性的专业和学科以及综合性大学发育不足。四是西部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贡献能力较低。[8]12刘建岭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东西部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东部地区省份开设16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而中部地区只有8所,西部地区只有9所。

东部地区的学校数量几乎是中西部地区学校数量的总和。第二,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开设有8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南京等省会城市有15所学校,其他城市只有10所,并且这10个城市中间大多数又是本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22]69

(三)微观研究

从微观角度来看,学界主要研究集中在学科差异与学生个体差异两方面。就学科差异而言,李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用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很多地方在课程实施时,将课程分主辅轻重,规定考试与否,把美术、体育、音乐、劳动技术放在“小四门”的位置,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1]65就学生个体差异而言,林藩、黄丽萍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后,认为个体人性具有特殊性,作为教育接受者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由于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他们的个性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在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经历与阅历、能力和行为习惯、理想信念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异。[23]39在教育制度保障方面,应该保障学生的权利平等地实现,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在学习进程方面,学生拥有相对平等的学习和就业机会;在教育目标方面,关注每个学生潜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并为之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及条件,使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充分发展与成长。[12]163

三、共识与争议

学界就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达成的共识有:教育发展不均衡将持续存在,资金、师资、政策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三辆马车,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支柱作用。但就何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及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准则仍具有争议。

(一)共识

1.教育发展不均衡持续存在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决定着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也将长期存在。从已开展的研究来看,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均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三大不均衡决定了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2.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

学界就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达成了共识,即资金投入、师资水平、配套政策,三者构成了教育均衡发展的三辆马车。加大资金投入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提高师资水平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颁布相关政策为投入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教师发挥最大潜能提供了制度保障,三者的有机结合将有效推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3.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支柱作用

范先佐认为政府要关注教育发展和资源投入过程中的差距,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致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3]57王鉴认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支助扶持政策,支持经济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明确政府投资主体。政府不仅要把西部地区的民族教育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基本建设来定位,而且要在西部大开发基础建设项目投入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西部民族教育发展的专项投入经费。第三,加快制度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政府应该在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方案中增加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给予一定补偿的方案,以实现现实的非均衡向理想的均衡发展。[8]16

(二)争议

1.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

在学界就什么是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在诸多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定义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从教育资源方面进行定义;第二是从法律政策方面进行定义;第三是结合教育资源、法律政策进行定义;第四是从文化视角进行定义。

第一,从教育资源方面进行定义。翟博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资源的配置相对均衡。[24]9魏军和安心两位学者认为,教育均衡是指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这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25]186张红玲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在空间上可分为国家、区域、群体三个层面:国家层面上的均衡发展,是从国家层面对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层面上的均衡发展,是在一定地区范围之内进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群体层面上的均衡发展,是指不同群体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在教育活动中、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尤其是要关注弱势群体。[26]4姚继军,张新平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各级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相对均等地配置教育资源,尽可能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使其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27]35

endprint

第二,从法律政策方面进行定义。于建福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机会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28]12王鉴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的调整制定及资源的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8]17

第三,结合教育资源、法律政策进行定义。申仁洪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以人的发展和自由自觉生命存在的实现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动态均衡过程,物质层面是指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制度层面是指受教育权利平等地实现,意识层面是指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展。[29]112杨春萍,杨公安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经济的、政策的、法制的、行政的和督导评估等手段,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的班级与班级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30]5

第四,从文化视角进行定义。钱玲、王锐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是硬件资源建设下的外延式发展,还包括学校内部的内涵式发展,并且当硬件建设达到一定程度时,内涵建设才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途径。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聚焦学校教育的内涵要素——学校文化。从学校内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价值取向、情感倾向和行为方式视角出发,转变均衡发展的思路,促进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31]133

2.教育均衡发展评价准则

迄今为止,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尚未确立。翟博设计了一个包括了50多个测度教育均衡发展指标的指标体系,[27]40虽在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中仍有明显局限性。姚继军,张新平把教育均衡发展大体分为三级指标,包括教育经费均衡配置指数、教育规模与结构均衡指数、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城乡间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学校间均衡发展指数以及人群间教育均衡发展指数。[32]88郝文武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应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教育公平水平,应是教育效率水平总和与教育平等水平总和的商数,即人均受教育年限、普及义务教育年限、教育效率系数总和与教育平等系数总和的商数。[33]3-5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就研究维度来看,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集中在民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资源差异、校际差异、学历层次差异等维度,这对于在宏观上推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学校内部发展不均衡进行的研究则明显不足,也忽视了对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层加剧、人员流动过频所带来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研究。就共识与争议来看,我们要将学界所达成的共识从学理研究转化为社会实践,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柱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当地教师水平,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计划圆满实施。就学界所存在的争议,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得研究成果在新的高度上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小兵.梯度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兼与“区域教育梯度推进论”商榷[J].南师范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2]聂鹏.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归因与机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3]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4]杨秀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制度安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周青.对福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11).

[6]郭喜永,迟长伍.教育公平内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5).

[7]冯江英,石路.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8]王鉴.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J].民族研究,2002(6).

[9]柳延东.南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探析——以广西贺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5).

[10]肖军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1(3).

[11]李介.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7(3).

[12]王建民.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13]刘小强,王德清,伍小兵.学龄人口变动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1(3).

[14]孙杰.论文化资本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15]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16]张超.财政支出结构视角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教育探索,2012(1).

[17]莫永生.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破解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18]赵海山.教育经费对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9]岳建军.教育均衡发展视阈下“重点学校”的反思与其转型[J].教育探索,2012(4).

[20]张永久,孙玉丽.论校际均衡的公平与路径[J].教育科学,2011(6).

[21]徐素倪.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1(8).

[22]刘建岭.高等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探析[J].教育科学,2012(1).

[23]林藩,黄丽萍.教育特色化:向高水平均衡迈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2(4).

[2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25]魏军,安心.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

[26]张红玲.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27]姚继军,张新平.新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28]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9]申仁洪.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0]杨春萍,杨公安.浅谈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魅力中国,2009(7).

[31]钱玲,王锐.以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2]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33]郝文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J].教育与经济,2011(4).

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资资金政策
政策
政策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助企政策
政策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