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2014-09-27罗媛张海钟李鹏程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子女

罗媛+张海钟+李鹏程

摘 要: 采用内隐测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56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了父母冲突与子女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行为和内隐攻击性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威胁程度、应对效果、冲突程度和解决情况对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解决情况、涉己冲突、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对子女的内隐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影响子女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冲突带给子女的威胁感和父母解决冲突的模式。

关键词: 父母冲突;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内隐攻击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3-0059-05

父母冲突,也可以叫做夫妻冲突或婚姻冲突,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和最显著的一种人际关系冲突。冲突的双方因为不同的态度、兴趣和行为目标,而造成了婚姻双方关系的阻隔、不一致和间断性的沟通障碍,并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来传递矛盾与冲突的信息。这种冲突关系以子女作为参照点,称为父母冲突。[1]41父母冲突造成的消极影响不仅会涉及夫妻关系本身,更重要的是会波及整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的影响后果更为严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之间不同程度的冲突会对亲子关系造成极大的破坏,这是一个外显的过程;如果从子女对父母冲突的知觉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冲突则更具杀伤力,因为这是一个缓慢的、持久的、内隐的冲突解决的习得过程。子女很可能从父母冲突的过程中,习得了愤怒、仇恨、恐惧、怨愤、不满和野心等不合理情绪和能量的合法解决方式与释放途径,那就是父母冲突的复制与重演。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许多物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针对他人的所有伤害行为。这种伤害行为如果伴有语言侮辱、动作攻击的话,则属于外显、可觉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是非言语、非动作性的攻击性情绪或态度,则属于内隐攻击性行为,如愤怒、鄙视、傲慢等。攻击性行为并不只局限于人类之间,还可以被引申到人类对自然物体的破坏。[2]240

以往研究对象多数都是儿童,而对成年人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本次研究尝试选取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一次系统的回顾性研究,从子女对父母冲突知觉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子女外显攻击行为和内隐攻击观念的测量,来初步探讨子女对父母冲突的知觉特征,以及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并且突出内隐社会认知因素在解释冲突信息的传递、转换和内化方面的重要性。以期在和谐家庭的建立、家庭关系的改善和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以及在预防校园暴力惨剧的发生和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等方面,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个新鲜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指导,并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补遗。

一、 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者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三所大学的本科生共计580人作为被试者,发放问卷580份,收回问卷572份,其中有效问卷564份。被试的年龄分布为17—21岁(19±0.88);其中,男性358人,女性206人。

(二)内隐测验法

为了克服图片材料存在的缺陷和更好地隐蔽测验目的对被试的干扰,本研究采用词干补笔与偏好判断的方法来测量个体的内隐攻击性行为。[3]48

1.测验材料

本研究所选取的测验词组题干共有25个,相对应的测验选项有75个词语(词频相近),按照属性可以分为三类:攻击性词语、中性词语和干扰词语(各25个)。其中,攻击性词语包括10个身体攻击性词语(这里主要指躯体冲突方面的词语,如打架)、10个语言攻击性词语(这里主要指用于谩骂他人的词语,如蠢材)和5个冷攻击性词语(这里主要指对他人情绪或精神上的无言攻击和冷淡、轻视、放任与疏远的态度,如冷漠)。

2. 测验程序

在正式测验开始之前,主试人员先告诉被试者测验的目的和规则,然后进行测验练习,等被试者完全熟悉测验的规则之后开始正式测验。同时,将用于记录测验结果的答题卡发给被试者,要求被试者快速在目标字中选一个字与探测字组成词组,并把所选字的编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所有的测验材料都是通过多媒体来呈现给被试的。具体方法:一次只呈现一组题目,包括一个探测字(词组题干)和三个目标字(备选词语),让被试者进行自由组词;每组题目的呈现时间为1秒,两组题目之间的间隔时间为3秒。此外,在目标字的排序上采用拉丁方设计,这样可以避免连续作答测验题目而造成的空间顺序误差。

测验举例:

探测字:打________

目标字:A.架B.扫C.理

(三)问卷调查法

内隐测验完毕之后,填写《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和《攻击性行为问卷》,用以测量父母冲突情况和子女的外显攻击行为。《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是由我国学者池丽萍、辛自强于2002年翻译和修订后的量表。[4]554修订后的CPIC包括7个分量表(冲突程度、解决情况、涉己冲突、威胁程度、应对效果、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和38个项目。在记分方法上,采用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点记分法。CPIC最初是用于8—14岁的儿童问题的研究,后来,有研究者在17—21岁青少年群体中施测,结果表明CPIC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攻击性行为问卷》是Buss-Durkee Hostility Inventory(BDHI)问卷的修订版,经Buss. A.H和Wilshire Boulevard修订后于2000年由西方心理服务出版社出版。该问卷用来测量一般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和阻止攻击性行为的能力,适用于儿童和成年人。该问卷由四个分量表组成:身体性攻击(身体愤怒的表达)、语言性攻击(争论性和敌对性的语言)、愤怒(焦虑和自我控制的意识)和敌意(憎恨、孤立、不合群、偏执狂)。该问卷包括29个项目,采用五点记分法:1分(完全不同)到5分(完全相同),总分在29—145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自我觉察的攻击性越强。

(四)统计方法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都是在SPSS13.0统计软件中完成的。

二、结果

(一)父母冲突与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通过父母冲突信息的七个维度与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的程度(频率与强度)、解决情况、涉己冲突、给子女造成的威胁感受、以及子女对冲突的应对策略与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之间有显著性相关,p<0.05。

(二)父母冲突对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预测

通过父母冲突对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一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影响,F=1.271,p<0.05。为了回答一些更具体的问题,比如在父母冲突中,哪些冲突信息会影响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行为,以及这些冲突信息对外显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大小等。本研究采用全部因素进入(Enter)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冲突程度、解决情况、威胁程度和应对效果四个因素进入预测模型,p<0.05。此外,从B值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冲突给子女带来的威胁感,对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应对效果、冲突程度和解决情况。(见表1)

(三)父母冲突对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冲突程度对子女的敌意情绪、冲突的解决情况对子女的言语性攻击、冲突的威胁程度对子女的身体性攻击和敌意情绪有显著影响,p<0.05。而子女对冲突的应对效果对外显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对效果对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行为就不会产生影响,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应对效果很可能是一个协同影响因素。(见表2)

endprint

(四)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通过父母冲突与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291, p<0.01。同时,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内隐攻击性有显著的影响,F=1.687,p<0.01。采用全部因素进入(Enter)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解决情况、涉己冲突、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四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其中,父母对冲突的解决模式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B=0.813,其次是子女对冲突的归因,B=0.523;涉己冲突,B=-0.462;三角关系,B=0.269。(见表3)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主要是通过对父母冲突解决模式的观察来获得的,而并非由冲突本身的强度来决定,这也是不同于外显攻击性行为的一个特征。如果父母之间的冲突采用不良或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那么这种冲突行为则会对子女的内隐攻击观念起到直接的强化作用。但是,冲突的不良解决模式并不会直接导致子女爆发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还有子女对冲突原因的分析、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因素的介入,使得一些外显的攻击性行为很可能被暂时抑制下来,形成了潜藏的内隐攻击性观念。

三、讨论

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行为都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在具体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一)在父母冲突对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面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的程度、冲突的解决情况、子女知觉到的威胁程度和自我应对效果四个因素对外显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显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由危险性因素(冲突程度和冲突威胁等)与保护性因素(冲突解决情况和冲突应对等)共同作用的结果。Fincham 和Osborne认为真正由父母冲突所导致的儿童问题行为只占10%的比例。由于一些保护性因素的存在, 即使是生活在高冲突家庭中的儿童, 也不一定就会产生更多的身心发展问题。比如父母对冲突的建设性解决或能够对子女进行合理解释,这样,子女可以从父母冲突的良好解决模式中获得对冲突的合理性认知和有效解决方法,从而减轻了子女的心理恐惧,提高了子女应对冲突与挫折的能力和技巧。[5]75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父母冲突发生的次数和强度以及通过冲突传递给子女的威胁信号,仍然对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行为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在保护性因素缺失(父母不能有效沟通和妥善解决冲突,以及子女缺乏应对冲突和挫折的技巧与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对于这个问题,Davies 和Cummings的情绪安全理论认为,儿童在长期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父母冲突和家庭关系的一般认识,当儿童面临冲突情境时,有关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的表征使儿童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而表现出恐惧、痛苦、警戒和明显的敌意等情绪反应,如果这种消极情绪长期持续下去,则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6]387为了减少、消除冲突带来的消极情绪,儿童会主动调节父母冲突在自己面前的暴露程度。但缺乏情绪安全感的儿童可能会调节不当,如过分卷入冲突,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或者完全逃避冲突以减少消极后果而增加安全感。

(二)在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面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解决情况、涉己冲突、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四个因素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主要是通过对父母冲突解决模式的观察来获得的,而并非由冲突本身的强度来决定。在这个方面,以往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主要探讨的是态度、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在父母冲突与子女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且分析的主要是外显攻击性行为(类型、方式、次数、强度等)。[7]127但是,内隐攻击性行为并不完全等于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而应该是个体对冲突的内在情绪表达。它着重强调的是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种影响是在显意识水平上无从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社会现象的反应,如直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应该说,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一个缓慢、潜在和持久的过程,也是子女观察和学习父母解决冲突的过程。

总之,人类社会到处存在着冲突,小到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冲突,大到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个家庭中存在父母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一点儿冲突也没有,反而显得不正常了。而且,父母冲突本身对子女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子女学会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父母应该学会如何更具建设性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为子女提供解决各种冲突的积极榜样,而不是简单地暴力攻击或使用冷暴力。否则,可能会给子女提供一种错误解决各种问题的模式——以暴制暴,复制暴力!

参考文献:

[1]叶光辉.家庭中的循环性冲突[J]. 应用心理学研究,1999(2).

[2]David R.Shaffer .发展心理学[M]. 邹泓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朱婵媚,宫火良,郑希付. 未成年人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6(2).

[4]池丽萍,辛自强.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

[5]Fincham FD,Osborne.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 Retrospect and rospect [J]. Clin Psychol Rev,1993(13).

[6]Davies.P& Cummings.E. M.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4(16).

[7]杨阿丽等.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2).

endprint

(四)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通过父母冲突与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291, p<0.01。同时,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内隐攻击性有显著的影响,F=1.687,p<0.01。采用全部因素进入(Enter)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解决情况、涉己冲突、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四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其中,父母对冲突的解决模式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B=0.813,其次是子女对冲突的归因,B=0.523;涉己冲突,B=-0.462;三角关系,B=0.269。(见表3)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主要是通过对父母冲突解决模式的观察来获得的,而并非由冲突本身的强度来决定,这也是不同于外显攻击性行为的一个特征。如果父母之间的冲突采用不良或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那么这种冲突行为则会对子女的内隐攻击观念起到直接的强化作用。但是,冲突的不良解决模式并不会直接导致子女爆发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还有子女对冲突原因的分析、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因素的介入,使得一些外显的攻击性行为很可能被暂时抑制下来,形成了潜藏的内隐攻击性观念。

三、讨论

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行为都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在具体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一)在父母冲突对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面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的程度、冲突的解决情况、子女知觉到的威胁程度和自我应对效果四个因素对外显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显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由危险性因素(冲突程度和冲突威胁等)与保护性因素(冲突解决情况和冲突应对等)共同作用的结果。Fincham 和Osborne认为真正由父母冲突所导致的儿童问题行为只占10%的比例。由于一些保护性因素的存在, 即使是生活在高冲突家庭中的儿童, 也不一定就会产生更多的身心发展问题。比如父母对冲突的建设性解决或能够对子女进行合理解释,这样,子女可以从父母冲突的良好解决模式中获得对冲突的合理性认知和有效解决方法,从而减轻了子女的心理恐惧,提高了子女应对冲突与挫折的能力和技巧。[5]75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父母冲突发生的次数和强度以及通过冲突传递给子女的威胁信号,仍然对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行为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在保护性因素缺失(父母不能有效沟通和妥善解决冲突,以及子女缺乏应对冲突和挫折的技巧与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对于这个问题,Davies 和Cummings的情绪安全理论认为,儿童在长期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父母冲突和家庭关系的一般认识,当儿童面临冲突情境时,有关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的表征使儿童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而表现出恐惧、痛苦、警戒和明显的敌意等情绪反应,如果这种消极情绪长期持续下去,则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6]387为了减少、消除冲突带来的消极情绪,儿童会主动调节父母冲突在自己面前的暴露程度。但缺乏情绪安全感的儿童可能会调节不当,如过分卷入冲突,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或者完全逃避冲突以减少消极后果而增加安全感。

(二)在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面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解决情况、涉己冲突、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四个因素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主要是通过对父母冲突解决模式的观察来获得的,而并非由冲突本身的强度来决定。在这个方面,以往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主要探讨的是态度、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在父母冲突与子女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且分析的主要是外显攻击性行为(类型、方式、次数、强度等)。[7]127但是,内隐攻击性行为并不完全等于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而应该是个体对冲突的内在情绪表达。它着重强调的是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种影响是在显意识水平上无从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社会现象的反应,如直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应该说,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一个缓慢、潜在和持久的过程,也是子女观察和学习父母解决冲突的过程。

总之,人类社会到处存在着冲突,小到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冲突,大到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个家庭中存在父母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一点儿冲突也没有,反而显得不正常了。而且,父母冲突本身对子女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子女学会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父母应该学会如何更具建设性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为子女提供解决各种冲突的积极榜样,而不是简单地暴力攻击或使用冷暴力。否则,可能会给子女提供一种错误解决各种问题的模式——以暴制暴,复制暴力!

参考文献:

[1]叶光辉.家庭中的循环性冲突[J]. 应用心理学研究,1999(2).

[2]David R.Shaffer .发展心理学[M]. 邹泓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朱婵媚,宫火良,郑希付. 未成年人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6(2).

[4]池丽萍,辛自强.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

[5]Fincham FD,Osborne.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 Retrospect and rospect [J]. Clin Psychol Rev,1993(13).

[6]Davies.P& Cummings.E. M.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4(16).

[7]杨阿丽等.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2).

endprint

(四)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通过父母冲突与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291, p<0.01。同时,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内隐攻击性有显著的影响,F=1.687,p<0.01。采用全部因素进入(Enter)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解决情况、涉己冲突、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四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其中,父母对冲突的解决模式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B=0.813,其次是子女对冲突的归因,B=0.523;涉己冲突,B=-0.462;三角关系,B=0.269。(见表3)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主要是通过对父母冲突解决模式的观察来获得的,而并非由冲突本身的强度来决定,这也是不同于外显攻击性行为的一个特征。如果父母之间的冲突采用不良或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那么这种冲突行为则会对子女的内隐攻击观念起到直接的强化作用。但是,冲突的不良解决模式并不会直接导致子女爆发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还有子女对冲突原因的分析、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因素的介入,使得一些外显的攻击性行为很可能被暂时抑制下来,形成了潜藏的内隐攻击性观念。

三、讨论

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行为都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在具体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一)在父母冲突对子女外显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面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的程度、冲突的解决情况、子女知觉到的威胁程度和自我应对效果四个因素对外显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显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由危险性因素(冲突程度和冲突威胁等)与保护性因素(冲突解决情况和冲突应对等)共同作用的结果。Fincham 和Osborne认为真正由父母冲突所导致的儿童问题行为只占10%的比例。由于一些保护性因素的存在, 即使是生活在高冲突家庭中的儿童, 也不一定就会产生更多的身心发展问题。比如父母对冲突的建设性解决或能够对子女进行合理解释,这样,子女可以从父母冲突的良好解决模式中获得对冲突的合理性认知和有效解决方法,从而减轻了子女的心理恐惧,提高了子女应对冲突与挫折的能力和技巧。[5]75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父母冲突发生的次数和强度以及通过冲突传递给子女的威胁信号,仍然对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行为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在保护性因素缺失(父母不能有效沟通和妥善解决冲突,以及子女缺乏应对冲突和挫折的技巧与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对于这个问题,Davies 和Cummings的情绪安全理论认为,儿童在长期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父母冲突和家庭关系的一般认识,当儿童面临冲突情境时,有关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的表征使儿童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而表现出恐惧、痛苦、警戒和明显的敌意等情绪反应,如果这种消极情绪长期持续下去,则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6]387为了减少、消除冲突带来的消极情绪,儿童会主动调节父母冲突在自己面前的暴露程度。但缺乏情绪安全感的儿童可能会调节不当,如过分卷入冲突,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或者完全逃避冲突以减少消极后果而增加安全感。

(二)在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面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解决情况、涉己冲突、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四个因素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主要是通过对父母冲突解决模式的观察来获得的,而并非由冲突本身的强度来决定。在这个方面,以往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主要探讨的是态度、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在父母冲突与子女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且分析的主要是外显攻击性行为(类型、方式、次数、强度等)。[7]127但是,内隐攻击性行为并不完全等于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而应该是个体对冲突的内在情绪表达。它着重强调的是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种影响是在显意识水平上无从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社会现象的反应,如直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应该说,父母冲突对子女内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一个缓慢、潜在和持久的过程,也是子女观察和学习父母解决冲突的过程。

总之,人类社会到处存在着冲突,小到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冲突,大到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个家庭中存在父母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一点儿冲突也没有,反而显得不正常了。而且,父母冲突本身对子女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子女学会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父母应该学会如何更具建设性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为子女提供解决各种冲突的积极榜样,而不是简单地暴力攻击或使用冷暴力。否则,可能会给子女提供一种错误解决各种问题的模式——以暴制暴,复制暴力!

参考文献:

[1]叶光辉.家庭中的循环性冲突[J]. 应用心理学研究,1999(2).

[2]David R.Shaffer .发展心理学[M]. 邹泓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朱婵媚,宫火良,郑希付. 未成年人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6(2).

[4]池丽萍,辛自强.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

[5]Fincham FD,Osborne.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 Retrospect and rospect [J]. Clin Psychol Rev,1993(13).

[6]Davies.P& Cummings.E. M.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4(16).

[7]杨阿丽等.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2).

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乔家五子女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将房产过户给子女,为什么会被判决撤销?
子女能做的比医师多
从《无声告白》看边缘人家庭及其子女
何以子女不贫老人贫
明星子女天生潮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