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方法研究
2014-09-27郭建华
郭建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高中教学来讲,更应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逐渐引起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将结合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个因素,具体分析应如何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进行有益改革和创新,以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025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接受到信息技术课理论的熏陶,能接受到不同时期的计算机技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接受到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政策法规,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机构建设
制定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的政策法规是信息技术课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和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保证音信息技术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立足学生实际,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针对的是普通高中生,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激发他们的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创造信息技术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初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技术的信息技术理论,同时还要立足本学生实际,创新计算机教学方式与方法,创作校本课程,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开好每节课的头即引入好新课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自己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日积月累,不断积累和虚心学习;不断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准与专业素养,不断地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与魅力。从而做好每一节课的新课引入工作,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目的。比如课堂前五分钟中,应让学生明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节课我们将对什么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问复习一下,同时还要巧妙地引入本节课新课内容,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思维积极地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使不想学习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思维参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则说明新课教学的引入工作做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有保证。
五、在课堂中,精讲巧练多练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生构建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了把自己所能想到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一堂课滔滔不绝精彩绝伦,这样的老师固然也显得满腹经纶,但应该考虑课堂效果是否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无论那门课程都应遵循精讲巧练多练的原则,给学生尽量多的练习与自学的时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还有大量知识需要通过自学来获得。
比如在讲《网络信息下载》教学中,首先提出以下问题:建立分类目录的目的与如何建立分类目录?网络信息下载基本方法有那些?直接下载的概念与如何进行?利用软件下载的概念与如何进行?目前较流行的下载软件主要有那些?然后提示学生在教材上找答案,每个问题叫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课本上相应的教学任务或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实例操作法、吸引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能力,以用为主”的教学原则,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刻体会到发现、创造、探索与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图像和图形的知识,教师可让学生先熟悉相关软件,如画图,photoshop,ACDSee,Photoimpact,Painshop,Fireworks等,掌握这些软件的优缺点,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比如制作运动的七巧板,既能考查学生的画图能力、填充色彩的能力、加工设计图像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法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依赖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每堂课老师都给学生布置一个具体的任务,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紧迫感,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尝试的习惯,也使其从中收获探索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热情。
七、分组教学,以优辅差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信息技术情况,依据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情况,进行合理地分层,主要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能力差,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指导。
第二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一般或中等,他们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实践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高。
第三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高,能很快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求知欲,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领悟知识的能力。
教师把学生按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后,可在小组内选出一个组长,协调组员关系,向老师反馈小组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某些差生进行辅导,也可通过小组内的协作提高差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小青.提高中学课程改革实效的几个策略[J].江西教育,2012(3).
[2]刘颖.湖南省高中计算机课程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科研,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