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党的群众工作路径探析

2014-09-27王学俭刘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网络

王学俭++刘珂

摘 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网络给群众工作带来了新变化。在分析网络时代群众工作新特点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时代群众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网络时代群众工作路径转变的五个方面,具体包括:优化网络载体问政于民,真正做到体察民意;强化网络沟通问需于民,真正做到掌握民情;规范网络参与问计于民,真正做到汇聚民智;健全网络制度取信于民,真正做到维护民利;创新网络建设造福于民,真正做到善解民忧。

关键词:网络; 群众工作;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75-05

进入网络社会,网络已成为党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加强网络群众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习近平在党的《扎实开展第二批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会议上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其优点在于对群众工作各阶层的覆盖。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其优势在于对网络媒介的全方位覆盖。两个“覆盖”决定了网络与群众工作具有高度的协同性。通过网络,党和政府能及时、便捷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网络,群众可以自由平等地表达意见、问题、诉求。着力探索、深入发展网上群众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党和政府面临的全新时代课题。

一、网络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历程始终都在印证,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步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公开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也赋予了群众工作新的特点,能否正确地认识这些新的特点直接关系着群众工作的效果。具体而言,网络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特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特点之一是网络时代群众工作客体大众化。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传统媒体存在的局限性,信息生产者大多集中在行政权力规定的专门人才手中,群众工作的客体也显现相对集中的趋势。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兼之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普及性和公开性特点,网络催生出群众工作新的客体,从而使得群众工作客体呈现出大众化趋势。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三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2]可见网络在全民中的普及率已近五成。此外,2013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个小时。[3]这表明我国网民对网络的黏性呈现增加趋势。其次,我国手机网民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4]手机搜索、新闻、微博等手机网络运用都达一定的规模。网民绝非外来客,他们是接受了网络新事物的人民群众,是换了身份符号的社会公民。他们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其社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我们要充分重视群众工作中的网民群众,着重把网络民意提升到党的群众工作的高度来认识。

特点之二是网络时代群众工作环境复杂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兴起,使群众工作的环境要素更加丰富,形成了群众工作的媒介环境和虚拟环境。一方面,网络通过综合、即时和广泛的传播,不断制造思潮、热潮,强化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不再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而是被大众所周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治的透明度。另一方面,网络沟通的虚拟性可能会导致党群互动过程的隐蔽性,隐蔽性引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现实中以身份为依托的交往所形成的责任和道德约束在虚拟互动沟通中失去作用,导致网络谣言的泛滥,进而减弱政府的公信力,这要求党和政府要快速、准确、合理地发布指令。因此,党员干部要积极应对这一变化,做好网络时代的群众工作。

特点之三是网络时代群众工作内容纵深化。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公开性和互动性,使群众工作的内容呈现出纵深化特点,群众工作的内容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头绪繁多,难度加大。由于网络公开性的特点,它为群众创建了一个平等、自由而开放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众化的客体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的信息共享,从而使得各方面的群众诉求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上达决策阶层,原来因为缺少公开的沟通平台而被忽略和掩盖的群众诉求会重新显现出来,从而拓宽了群众工作的广度。同时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互动性特点,使得群众和党员干部之间诉求的表达和满足呈现出一种多重博弈的特点,即对同一件事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可以进行反复和深入的交流,使得群众工作内容的深度得以提升,进而使得群众工作内容纵深化。

二、网络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机遇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技术和沟通工具,以其自由、平等、便捷、迅速等特点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开展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路径,建立了社会矛盾释放的新机制。网络不仅拓宽了群众发言渠道,而且对党的政治沟通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执政方式方法等创新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之一是网络搭建了党的群众工作新平台。网络的发展与迅速普及,为党和政府创新群众工作,践行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搭建了新平台。传统的群众工作平台都是实体平台,通过电视、报纸、期刊等平台开展群众工作,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出现党群沟通不畅现象。而网络基于自身便捷、自由的特点,信息传播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有效破解了以往党群互动中信息失真、扭曲的问题。通过建立网上交流平台,政府可以进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网民可以随时充分反映各自利益诉求,最终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更好地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保障。

机遇之二是网络提供了群众政治参与新路径。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团体成员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借助网络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以达到影响和监督政府决策目的实施的活动。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形成了扁平化的沟通平台,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民众不仅可以接收和查看,还可以参与和发布,这种互动性信息传递方式减少了可能存在的信息“过滤”,提供了民众近距离透视公权力运行的机会,倒逼政府和官员权力的规范运行。[5]这有利于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高效政府的建立;同时,微博、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技术为网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公共对话的载体,使得网民掌握了话语主动权,网民借助网络,依法有序参与政事讨论,对党和政府实施有效监督,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确保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机遇之三是网络建立了社会矛盾释放新机制。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率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稳定。面对这一状况,网络改善了民众无处宣泄情感、释放不满的情形,补充和完善了社会矛盾释放机制,实现了网络作为群众心理调节器和社会心态缓冲阀的作用。网民群众在拟态环境里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快节奏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压力,防止了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过激情绪,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意、疏导民情、化解矛盾,有助于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降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确保社会稳定。

三、网络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挑战

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网络基于自身的特殊性:匿名性、虚拟性以及传播者素质的良莠不齐等特点,为群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全面审视并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是新时期做好网络群众工作所不容忽视的。

挑战之一是党员干部运用网络开展群众工作意识不强。随着网络迅速发展,党员、干部对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网络群众工作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党员、干部仍患有网络“恐惧症”和“麻木症”。一味地排斥网络,认为网络安全性低,易曝光,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对网络的运用基本停留在只看新闻的浅层触网状态,对网络舆情麻木、漠视、反应迟钝。人民网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当代中国官员“网络恐惧”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指出: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28%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6]这种对网络不同程度的畏惧和麻木,使得有些党员、干部对开展网上群众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于出现封、堵、瞒、捂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网络群众工作的开展。

挑战之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及教育工作难度加大。网络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准入限制,信息发布不再是传统媒体和政府的专利。网络由于其开放多元特征,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传播内容也更加多样,政府在面对信息管控时出现困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工作难度增加,只依靠政府权威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已无法完全管用;同时,一些西方大国利用强大的传媒优势,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攻击我国政治体制建设,插手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周边地区不断制造摩擦和事端,处心积虑地争夺舆论阵地,培育“异见人士”。这些使得政府对意识形态的加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和教育的工作难度加大。

挑战之三是网络谣言的传播削弱了政府公信力。网络时代是一个“人人有话筒,处处有媒体”的时代,“自媒体”爆炸式膨胀使得网民在制造、传播信息时不受约束,网络舆论环境比传统媒体宽松得多,有些网民经常通过炒作负面新闻来吸引大家眼球,加之当下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谣言迎合了部分人内心的不安,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传播虚假信息成为了可能。负面舆论场一旦形成,就会自行强化,由于肯定性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就造成批判性意见一边倒的势态。在网络谣言大肆传播的同时,政府如果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辟谣,就会给谣言的传播带来很大空间,从而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消减,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下降。

挑战之四是网络的群极化容易导致政治参与的无序化。面对不同阶层和群体的诉求,网络已成为网民抱怨和发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主要载体。信息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民容易出现放纵的心理,不负责的态度和极化的情绪,部分网民在政治参与中冲动有余、理性不足。网络作为负面信息传播的加速器,在极短、极快的时间里实现极化信息的迅速传播,当公众遇到这种虚假信息后,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甚至可能导致群体极化效应。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将这种“群体极化”定义为:“团体成员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7]他指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8]。这种政治参与的凌乱无序,影响了政治参与的质量,使得群众工作难以有序进行。

四、网络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路径

步入网络社会,为了切实做好网络群众工作,有效应对网络对群众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在继承群众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长效措施,大胆突破,把握重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运用网络与民沟通,为民维权,宣传自己的能力。具体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网络载体问政于民,真正做到体察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过去我们党和领导人都强调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走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意,了解民情;请进来就是请基层人民到政府来,听听他们的意见。据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65%的网民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各级领导对网络载体的利用,容易让群众产生认同感,这种长期的良性互动,利于党员、干部与群众增进感情。如何问政于民?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拓展和延伸。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整合政府职能部门,深入研究信息化工作。首先,通过网络发布重点新闻,介绍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决策、部署、规章、制度;推介重大活动,适时向网民说明政府部门对社会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的主张;报道重大灾害,依据授权发布社会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政府举措,公共防范措施。其次,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做好重点舆情跟踪,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络传闻,消除网民误解。再次,做好舆情处置,及时回应网民的各类网上诉求,及时处理网民的各类投诉,及时化解网络舆论压力。

(2)加强网络群众工作专业载体和平台建设 截至2014年1月底,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9132万,年增长率为6.6%。[10]截至2013年12月,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为100151个。[11]截至2013年10月30日,经过腾讯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60068个。[12]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已成为党群、干群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提高网站的规模和政务微博专业化水平,大力支持新华网、人民网等重点网站建设,加快各级政府网站建设,发挥微博问政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培育新闻网站,还要培育综合网站,不仅要建立专业微博,还要建立特色微博,用主流网络媒体规范网民行为。

2.强化网络沟通问需于民,真正做到掌握民情

问需于民是执政兴国的前提,一切群众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党和政府通过网络强化沟通,问需于民,知民之冷暖。以网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需求为切入口,健全网上利益表达机制,听取网民群众真实愿望,摸透网民群众内心所愿,真正做到联系群众。

(1)提升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掌握干群沟通艺术 网络社会同现实生活一样,网民对党员、干部做好网络群众工作有很高的要求。党员、干部想要更好地掌握民情,加强与网民沟通,需要在网络理论素养、工作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首先,提高网络理论素养。准确认知、解读、评判网络信息,了解网络舆论引导规律,做到趋利避害。其次,提高网络工作素养。了解网民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服务网民、密切网民。再次,提高网络运用综合能力。熟练运用各种网络技术,掌握运用网络开展党政工作的各项能力。

党员、干部不仅要提高网络素养,还要掌握干群沟通艺术,摒弃传统官本位思想。首先,丰富沟通方式。用新闻形式宣传自己,用客观事实说明观点,用故事方法赢得群众。其次,变换沟通话语。摈弃大话、空话、套话,灵活运用网络语言、网民喜爱的语言与网民进行沟通,与网民群众拉近距离。再次,转变沟通理念。党员、干部要与网民群众平等交流,勇于面对网民的批评、监督,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网民的过激言论,广开言路,给网民群众一个说话的宽松环境。

(2)健全网上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问需于民 随着我国民主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更加鲜明、利益诉求更加多样,越来越多的群众利用网络的及时性、隐匿性等特点,运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利益诉求。网民的需求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要深入了解网民的利益诉求。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利益诉求方式的新变化,党和政府必须积极主动地为网民群众理性、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提供渠道。同时,完善网络舆情分析、民情信息研判等方面制度,疏通和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真诚倾听网民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网民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网民群众疾苦,积极满足网民群众需求,准确把握社情民意,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掌握民情,使党的群众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3.规范网络参与问计于民,真正做到汇聚民智

《尚书》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问计于民是执政兴国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党和政府要重视通过网络平台问计于民,规范网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吸取“意见领袖”的建议,从网民群众中学取治党、治国的方法,真正做到汇聚民智。

(1)培育网民信息道德意识,规范网络参与 运用网络推进群众工作的开展,其内在要求是培养网民的信息道德①意识,促进广大网民在网络中洁身自爱、严以律己,引导网民群众争做“文明网民”。一方面,要加大对网民进行道德文明教育的力度,增强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分析鉴别能力,加强网民的政治道德品质,全面提升网民群众的网络政治素养,从源头上筑起网络道德的“防护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民群众的网络法制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广大网民群众知法、守法、不犯法。逐步为网络群众工作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保障网络群众工作更好地开展。

(2)树立优秀的群众工作“意见领袖”,汇聚民智 “意见领袖”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深刻,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见解独特,批判意识较强。他们的观点能影响甚至是左右网民的看法,是广大网民公认的权威。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我们党和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争取这些“网络名人”,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加强与这些人的沟通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评估和奖励体系引导和规范他们,让他们真正成为虚拟世界的权威,成为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好帮手。

4.健全网络制度取信于民,真正做到维护民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网络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13]制度建设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等特征。切实把网络群众工作纳入到制度化、常态化、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做到网络群众工作与党的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杜绝网络群众工作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面子工程。

(1)建立健全网络群众工作的干部考核机制,完善网民群众监督体系 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的网络群众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网络群众工作的干部考核机制。党员、干部对政策落实的好坏,群众的评价是最真实的,群众的监督是最有效的。首先,在考核方式上,把网民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把网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网上群众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其次,在考核内容上,把党员、干部运用网络解民忧、疏民怨、顺民意的能力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服务网民,网民评价,干部负责”的制度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网民群众评价监督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更好地为网民群众服务、对网民群众负责,确保各项网络群众工作制度落到实处。

(2)加强网络群众工作的法制建设,健全网络犯罪刑罚体系 把网络群众工作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对于开展网络群众工作有重要意义。首先,法律部门要将网络立法问题作整体规划,系统研究,健全网络犯罪刑法体系。其次,要对已经制定或是正在起草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涉及信息安全和网络管理的内容,扩大相关法律的涉及面,注意法律之间的彼此衔接。最后,要注重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建立法律惩罚机制。对造成重大社会恶果的网络谣言和不法网站依法进行处罚,避免网络犯罪给个人或公众利益带来伤害。

5.创新网络建设造福于民,真正做到善解民忧

网络时代的群众工作,必须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必须围绕造福群众这个核心,必须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只是施政者的一种调研方式,做好网络群众工作要以办实事、求实效为前提。

(1)缩小网络建设区域差异,加大网络建设扶持力度 如同经济的差异一样,我国在网络建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据CNNIC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人数2013年达1.77亿,只占网民比例的28.6%。从数据对比来看,城乡、区域之间的“网络鸿沟”比较明显。[14]运用网络开展群众工作从根本上必须缩小网络建设的区域和城乡差别,形成合理的网民结构。面对区域、城乡网络建设差距大的现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建设资金供给,充分调动农村地区群众运用网络平台表达诉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各级乡镇文化站的培训职能,使得网络信息为群众服务,为和谐社会服务,真正做到利用网络为民解忧,为民服务。

(2)创建网上网下群众工作对接机制,真正做到善解民忧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决于党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和现实,不仅要解决群众关心的根本利益,还要实现群众期望的长远利益。开展网上群众工作,贵在实干,要实现从“听民意”到“解民忧”的跨越。因此,建立健全网上网下群众工作对接机制:首先,网上有承诺,网下必实施。给网民群众在网上承诺的事情,要切实在网下对应实施,通过网络及时向网民解疑答惑。其次,网上民意,网下落实。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搜集和把握,掌握网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尽量在制定政策时与民意相对接,增强网民对党的信任。最后,网下工作,网上宣传。对群众工作取得的成效,要通过门户网站、微博论坛及时宣传,进一步提升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切实做好网上察民意、网下解民忧的群众工作,避免社会舆论编制的“塔西佗陷阱”②,巩固网络群众工作的公信力。

应该始终把网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网络时代群众工作得失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才能把政府办成一个真正的“阳光政府”。

注 释

①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参见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9-330.

②“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参见杨妍.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国行政管理,2012(5):27.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4][10][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5] 曾艳,李德虎.网络反腐的形成机理、运行障碍及规制进路[J].求实,2014(1):67-71.

[6] 人民论坛杂志调查.当代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调查[EB/OL].人民网[2010-4-20].http://www.people.com.cn.

[7][8] Cass Sunstein. Republic. Commonwealth[M]. Trans. by Huang Weiming.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3.

[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2014.

[12]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腾讯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发展研究报告[R].2013.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杨淑珍]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网络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